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1/15 17:32:42瀏覽1823|回應3|推薦0 | |
“拉馬德雷”現像是美國海洋學家斯蒂文•黑爾於1996年發現的,在氣象和海洋學上被稱為“太平洋十年濤動”(ODP)。科學研究的初步結果發現,ODP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被喻為“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母親”,“拉馬德雷”一詞在西班牙語中的意思也正是“母親”。 “拉馬德雷”是一種高空氣壓流,分別以“暖位相”和“冷位相”兩種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現,每種現象持續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來,“拉馬德雷”已出現了兩個完整的週期。第一週期的“冷位相”發生於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為“暖位相”;第二週期的“冷位相”出現於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90年代後期為“暖位相”。 第三次世界經濟(非股市)長波上升期出現在1890至1913年,第四次世界經濟長波的上升期發生在1945至1973年。對比可知,世界經濟長波的上升期對應拉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經濟長波的下降期對應拉馬德雷的“暖位相”。第五次世界經濟長波應起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也就是說21世紀頭20年是第五次世界經濟長波的上升期(非股市)。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發生在赤道東太平洋的海溫異常偏暖或偏冷現象。西班牙文EL-Nino是“聖嬰”的意思, 其譯名為“厄爾尼諾”。過去,地處南美洲的秘魯漁民,稱呼每年耶誕節前後南美沿岸海水溫度上升的現象為“聖嬰”,即“厄爾尼諾”。後來,氣象學家與海洋學家,把厄瓜多爾至秘魯赤道東太平洋沿岸—帶海水溫度異常偏高的現象,稱之為“厄爾尼諾”事件。判斷是否是—次厄爾尼諾事件,氣象界是以若干個關鍵海城的海表溫度至少連續三個月正距平(比常年同期偏高)在0.5攝氏度以上,或者季距平達到0.5攝氏度以上為依據的。相反,當海溫連續三個月負距平(比常年同期偏低)在以 5攝氏度以上時,氣象界稱之為“ 拉尼娜事件”,本來LaNina,西班牙文指小女孩。它是與厄爾尼諾事件相反海溫變化的“冷事件”。 人們為什麼會如此關注厄爾尼諾和拉厄娜現象呢?原來,南美沿岸原本是冷水湧升區。水中有豐富的浮游生物,是鯡魚的最好食物,但若冷水上翻減弱,由於浮游生物大量減少,鮮魚就會因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這會嚴重影響當地的漁業生產和經濟收入。從氣象方面來說,氣象學家的許多研究發現;當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發生時,不僅會使熱帶環流和天氣氣候發生異常,甚至會引起全球範圍內的大氣環流異常,出現較大範圍的乾旱、洪水、低溫冷害等災害性天氣。 厄爾尼諾事件一般持續時間約為1年,短的事件僅半年,1950年以來最長的事件持續了約1年半。兩次“厄爾尼諾”事件間隔通常2-7年,但沒有嚴格的週期性。1950年以來共發生了14次厄爾尼諾事件,分別發生在1951,1953,1957-58,1963,1965-66,1968-69,1972,1976,1982-83,1986-87,1991-92,1993,1994-95,1997-98年。 雖然這些事件有著很多共同的特性,但每次過程又有著它與眾不同之處,沒有兩個過程是完全相像的,如1982—1983年的強厄爾尼諾就很出乎科學家的意外,因為它與過去幾十年發生的事件不一樣,發生前沒有出現當時已經認識到的一些前期徵兆。1997年形成的事件則爆發和發展都異常迅猛。所以,每一次厄爾尼諾的發生都使我們增加了新的認識。1997/1998年二十世紀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對中國長江大水的影響至今還讓人們記憶猶新。但是,1998年長江流域的大水厄爾尼諾並非唯一的決定因素,它是厄爾尼諾、青藏高原積雪、東亞季風環流和中高緯環流異常共同作用的結果。每次厄爾尼諾事件在爆發的時間、區域以及強度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不同類型的厄爾尼諾對氣候造成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很難斷言厄爾尼諾發生時地球那個地區的氣候一定會發生某種特定的異常。 最新的預測研究發現2、3、4、5、11、18、19年都是厄爾尼諾的合成週期分量,2008年在所有7個因素的可間斷型週期中出現了6個(2、3、4、5、11、18年週期),出現厄爾尼諾的可能性為90%。2008年是1997年+11年,1997年是香港回歸之年,股市房地產均狂飆,但隨後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台北股市也在晶圓雙雄帶領下直奔萬點,殷琪也在該年取得高鐵BOT主辦權,市場瀰漫一片情勢大好樂觀氣氛,張忠謀也說晶圓代工未來10年看不到一片烏雲。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