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狡兔三窟外二題
2011/02/01 05:57:37瀏覽367|回應0|推薦21


一、虎尾春冰

虎年總算要過去了!虎年之初,在揮別天災人禍頻仍的「己丑」牛年,迎接「山君」白虎年時,曾希望太歲在「寅」、白虎當值的年月,人間能夠平平安安;然而整個虎年一樣是天災不斷,即使在最後一個月,寶島遭受一波又一波寒流的侵襲,氣溫一次比一次低,讓人們直喊「冷呀冷!」;而在世界各地,除了普遍的暴風雪之外,澳洲昆士蘭還發生百年罕見的大洪水,媒體形容當地有如「鬼域」,其嚴重可以想見;巴西也是豪雨成災,民眾受創慘重。如果這些災變真是因為氣候暖化而造成的,那就是人類的「自作孽」了。古人以「虎尾春冰」為喻,時時警惕各種潛在而可能發生的變故;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說過「虎尾春冰寄此生」的話,一旦誤踩到有形無形的老虎尾巴和初春薄冰,後果不堪想像。在虎年年尾寫這篇文章,無論如何,且先誠摯的送走虎年,並迎接辛卯兔年吧!

二、兔首瓠葉

在十二生肖中,卯兔所對應的方位是東,與兔遙遙相望的是在西方的酉雞。《古微書》說:「日中有金雞,乃酉之屬。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屬。日月陰陽,互藏其宅也。」而《本草》還說:「兔者明月之精。」兔而稱「玉兔」,又是明月之精,化身為「月」的代稱,這真是「卯兔」最榮耀的身分了。兔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名字,就像「牛」被尊為「一元大武」一般,兔被尊為「明視」。古人說:「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兔曰明視。」宋人黃震解釋說:「明視者,兔肥則目開,而視明也。」羅願則以為「兔視月而有子,其目尤瞭(明),故姓號謂之明視。」把「兔」與「月」的關係做了進一步聯結。然則,無論是「玉兔」或明月之精,終究還是成為人類的祭品,只不過是多給了一個名義「明視」罷了。

「兔」在《詩經˙國風˙兔罝》中已經出現,但沒有像「虎」那樣的有威嚴,而是隨著捕兔的「罝」出現,本尊沒有露臉。到了〈小雅˙瓠葉〉時,雖然還是陪著「瓠葉」出場,卻很特別的是以「兔首」出現。〈瓠葉〉第二章說:「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意思是說把兔子的頭,連毛炮炙,或放在火上燒烤,作為飲酒時的下酒物。古人以為,匏葉是最平常的菜蔬,而兔首則最沒有肉(《相馬經》:「頭欲少肉,如剝兔首。」),雖然都是淡乎寡味的東西,卻一樣可以用來接待賓客,表達應有的「禮節」。所以蘇軾就曾說:「兔首瓠葉,可以行禮;掃地而祭,可以事天。禮之不備,非貧之罪也。」人和人、人對自然,都應該以禮相待,不能以貧窮為藉口。

「兔首」那一丁點兒肉,「滋味」被認為還比不上「雞肋」,卻能成為「禮」的象徵。迎接「兔」年,或許先共同期許有一個處處講「禮」的社會吧!

三、狡兔三窟

「狡」字本有「狡好」的意思,如《詩經》的「狡童」就是「狡好之童」,然而一看到它,很自然的就會想到是「狡猾」、「奸詐」,因此,能營造三窟以求自保的「狡兔」,當然也會被認為是狡猾的。但許慎《說文解字》說:「狡兔,兔之駿者為狡兔。」「駿」是指各方面都優秀的馬匹,借以稱兔,那麼「狡兔」就不該是「狡猾的兔」。「駿」也有「疾」的意思,疾就是「快」;所以「狡兔」應該只是說牠跑得快。《戰國策》的記載或是最好的說明:

齊欲伐魏。淳于髠曰:「韓盧,天下之疾犬;東郭夋兔,海內之狡兔。盧逐夋兔,環山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乏於後;犬兔俱罷(疲),各死其處。田父見而擅其功。

跑得最快的犬韓盧,也追不上跑得最快的兔東郭夋兔,最後是雙雙累死,得便宜的是農夫。這個寓言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同樣的意思。因而「狡兔」和「走(就是跑)狗」幾乎就成為命運共同體,於是有了「狡兔死,走狗烹」的話,像幫越王勾踐復國的文種,替劉邦爭得天下的韓信,一個盡謀略,一個拚死戰,結果都不免抱著「兔死狗烹」的憾恨而被擒殺!

但是,「狡兔」還是會被說成「狡猾的兔」,因為有人認為「大兔必狡猾,又謂之狡兔」,那麼就說「狡兔三窟」吧!那位寄身為孟嘗君食客的馮諼,替孟嘗君設計了所謂「狡兔有三窟」的「免死之計」,人所熟知,姑且略過。「狡兔」的「三窟」,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明人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營窟》載:

俗云:兔營窟必背丘相通,所謂狡兔三窟。

而宋人羅願講得更清楚;《爾雅翼˙三窟》說:

今兔之所處,其穴常為三竅;獵者攻之,常顯然自其正穴躍出,而顧循其背,自後竅入坐穴中。獵者反以是得之。

原來兔確實營造了三窟,並都背靠同一土丘而相通連,其中一窟是「正穴」,另外兩窟是用來「欺敵」的;三窟雖相通,卻以正穴為主,遇到敵人,自以為聰明的「狡兔」,從正穴跳出,然後進入後穴,但又回到正穴內安然穩坐,自以為「人不知而鬼不覺」,但遇到更有智慧的獵者,這個「空城計」可就不靈了!看來,馮諼「僅得免於死」的說法,還是相當保留的!再說,既然是這樣,雖然真有三穴,等於只有一窟,難怪宋人羅大經會在評論秦代蔡澤、范雎的智慮後說:

後之君子,固權吝寵,如狡兔之專窟,如猩猩之嗜酒;老死而不知止,受禍而不知覺者,智又在范雎下矣!

猩猩學人穿上木屐喝酒,獵人投其所好,輕易的捕捉猩猩;狡兔雖有三穴,結果只專一窟,終究被獵人識破,手到擒來。而狡兔與猩猩,卻自以為得計,至死不悟,正如世間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恃寵而驕,爭權奪勢,老死而不知止,則難免會有文種、韓信的悲鳴!

引用文章狡兔三窟外二題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oying1206&aid=4846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