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成立20周年,特別舉辦學術研討會尋找兩岸雙贏之道。在這場研討會中,副總統蕭萬長在專題演講中提醒,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ECFA)為兩岸立下經貿里程碑,但兩岸經貿自由化的結果,必然讓台灣對大陸的經貿關係進一步傾斜,為讓台灣經濟分散風險,台灣必須努力地與其他國家拓展更好的經貿關係,甚至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就在同一場合,多位外國學者肯定ECFA,日本與印度學者更直言,日本與印度都應與台灣簽署FTA。不只日、印如此,無論從主觀需要及客觀環境發展,ECFA已受到國際社會的關切,也提供台灣經濟藉以分散經濟的空間。
由蕭副總統提出台灣應該要分散風險的預警,宣示了政府對兩岸經貿的往來有一定的掌控與警覺,而非在野黨經常批評的一廂情願,在海基會成立20年之際具有積極意義,相信也會逐步加速反映到政府未來的施政作為之上。其中,推動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就是重要的策略,目前國際間的反應也大致符合此一策略的預期;例如去年6月底台灣與大陸簽署ECFA之後,台灣與新加坡就在8月宣布要開始進行正式的FTA洽商,近來印度國際經濟關係研究院也與中華經濟研究院合作,展開台印洽簽FTA的可行性研究,顯示ECFA擴大台灣經貿空間效果。
首先,目前台灣對大陸與香港的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率達41%,陸港已是台灣出口品最大市場。因此,兩岸若能利用ECFA,相互減免關稅,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必將因此大增,也將帶動台灣的經濟成長。不過,由於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已很高,分散出口市場,以分散台灣出口及經濟成長風險,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分散風險的積極作法是擴大台灣與其他國家的經貿關係,做大出口大餅後大陸所占份額自然下降,而非以此限制與大陸的經貿關係,自我設限。
現在也是台灣擴大國際空間的好時機。從主觀需求而言,對很多國家來說,台灣2,300萬人的市場雖難與大型經濟體相提並論,但近4,000億美元的經濟規模仍在全球排名前20大,能與台灣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對其經濟發展有實質的助益。例如紐西蘭、澳洲等國,就對與其他國家簽署FTA有高度興趣,紐西蘭更在2009、2010年分別與大陸和香港簽署了FTA,凸顯紐西蘭對大中華市場的企圖心,更增添台紐簽署FTA的可能性。再從客觀環境面,外國學者在海基會的研討會上即明言,日本、印度有興趣與台灣簽署FTA,理由之一就是短期內與大陸簽署FTA的可能性較低,促使他們的企業急欲與台灣企業合作,一起進軍大陸市場。
然而,運用ECFA擴大台灣經貿空間是策略上的期待,卻非必然的結果。ECFA讓兩岸關係和緩,增加台灣與他國簽署FTA的可能性,但FTA的涵蓋範圍非常廣,台灣與他國洽簽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實質問題,需要政府積極面對。例如紐澳在與其他國家洽商FTA時,都是希望建立一個真正的自由貿易協議,亦即把所有的貨品貿易與服務業市場完全開放。因此,面對像紐澳等國協商FTA時,台灣必須要問的是:準備好了嗎?這些準備至少會包括:要開放農產品市場了嗎?要開放管制依然嚴格的金融市場嗎?要開放電信市場嗎?或是準備開放到何種程度?
面對兩岸經貿往來日趨密切,政府既須意識到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也要以擴大台灣對外經貿網絡的積極對策因應,更須有完整的產業發展策略,研究開放台灣市場的進程,為迎接更廣、更深的經貿關係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