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04 22:35:50瀏覽861|回應2|推薦6 | |
我會放上這篇 主要是發現 原來小學時 課本裡有關大陸的人民公社描寫 對我成長過程產生成極為沉重的陰影 請按 -------------- 邵宗海教授提出:當前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已經超過52%,「為何兩岸關係越來越好,但台灣民意越來越疏離」,讓他無法理解。 不管人們對台灣的民調有什麼不同的看法,但這個傾向確實存在,其原因何在?很多人只是從台灣內部尋求答案,例如說,國民黨過去的反共教育、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去中國化」與建構「新國家」認同,以及馬英九政府在兩岸政策上缺乏明確的方向等等。 我想,可以從更大的範圍來考察。 國際身分失去認可 國際因素。在蔣中正總統時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而且是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上有著相當的影響力,直到1970年,台灣還有65個邦交國。從台灣看來,他們才是中國的代表,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是「叛亂團體」,是「匪政權」。因此,當時台灣民眾絕大多數都認同中國,認為「我是中國人」。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的席位,台灣當局失去了「代表中國」的地位,人們對認同中國開始發生動搖。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這對台灣當局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對台灣民眾有國家認同也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一位台灣學者寫道:「在這之前對台灣人而言台灣不只代表中國,台灣就是中國,大陸只是『匪區』。在這之前台灣人不只是中國人,還是中國人的主體所在」,可是中美建交之後,「台灣等於是在國際政治上,尤其是被美國老大哥,剝奪了中國身分」。他說:有一個場合我和一個美國人攀談起來,偶然談起我的來歷,我答以Chinese,心中意思是中國人。而他在進一步詢問得知我來自台灣之後,竟說我不是Chinese,只是Taiwanese。這說明,國際局勢的變化,可能使台灣在海外的留學生的「中國認同」開始出現一個轉折。 到了90年代,國際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可能是中華民國。在這種局勢下,李登輝就不再提「一個中國」了。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三不」: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不久,李登輝就拋出了「兩國論」。由於台灣人作為中國人的身分在國際上「失去了他人的認可」,這就不能不對一般民眾的認同產生重大的影響。 執政者也轉變認同 國民黨因素。早期國民黨政府把自己說成是「正統」,而把大陸視為「匪政權」,提出要「反攻大陸」「解救同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還以經濟上「四小龍」、政治上「民主燈塔」為標榜,要台灣民眾認同中國,即中華民國。 70年代以後,中華民國的地位一落千丈,有人開始把國民黨當局視為「外來政權」,於是,李登輝時期就有「新台灣人」的提出,就是要本省人與外省人共同認同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國家」地位,認同「中華民國在台灣」,不再視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因而不再認同中國。 馬英九上台之後,國民黨的發言人公開提出:「國民黨一向主張不論是戰後移民,或是戰前移民、原住民,以及新住民,只要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都是命運共同體,本來就是一家人,也都是台灣人,沒有我群、他群的分別」。 這表明國民黨作為執政黨,已經從中國人的認同轉變為為台灣人的認同。這對台灣民眾的認同當然有重大影響。 民進黨因素。民進黨早就主張:中國只有一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台灣是一個已經獨立的國家。 一邊一國強化主體 他們認同台灣,不認同中國。他們執政時期,極力「去中國化」,要「去除大中國意識」,建構「台灣主體意識」。2002年陳水扁明確提出「一邊一國」,「中國」與「中國人」已經被他們妖魔化了。實際上他們要認同的是「台灣國」,可是還無法成為現實。但民進黨畢竟影響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認同。 所以,有一位台灣學者寫道:「從李登輝的獨台,到陳水扁『一邊一國論』,甚至到馬英九的三不:不統、不獨、不武,一路下來都在不斷強化(台灣)『主體意識』的認同」。 很難認同大陸制度 中國大陸因素。對台灣人的認同來說,中國大陸因素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不講這個因素就不全面。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一貫進行「反共教育」,把大陸的一切都醜化了,台灣民眾不可能對大陸有好感。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席位,中美建交,在台灣看來都是「中共」勾結外來勢力「打壓」台灣的表現,這更使得台灣民眾對大陸有反感。 兩岸交流以來,由於社會制度的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各異,也引起不少矛盾衝突。例如,1994年的千島湖事件,由於大陸沒有及時妥善的處理,引起台灣方面極大反感。李登輝大罵大陸政府是「土匪」,事後的民調表明認同「我是中國人」的人數迅速下降。 此外,台商來大陸投資,儘管多數賺了錢,但也有無法逃脫大陸官場的「潛規則」,被貪官汙吏敲詐勒索的人怎能認同中國? 更重要的是,第一、兩岸的社會制度不同,台灣民眾很難認同大陸的制度;第二、大陸部署導彈,本來是國防的需要,可是台灣民眾卻認為是「針對台灣」;第三、台灣要求「國際空間」,但涉及「一個中國原則」,要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台灣不能加入,就怪大陸「打壓」。這三個方面,都是「結構性」的問題,需要雙方平等協商解決。可是現在還是「先經濟」,沒有到「後政治」的階段,協商還無法開始。只要這些問題不解決,認同問題就必然受到影響。 台灣要有雙認同 影響「台灣人認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問題是複雜的,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兩岸認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好在現在兩岸關係已經走上和平穩定發展的道路,通過交流與合作,增進共識,增進互信,增進團結,兩岸認同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南方朔提出,「台灣要有雙認同,我是台灣人,我也是中國人」。我認為這個意見值得重視。自我認同是各人自己的選擇,誰也無法干預。但看來「先認同台灣,然後認同中國」應當是可取的。我這裡也要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思考:如果生活在台灣的台灣同胞,不認同台灣,他們有可能認同與台灣社會制度不同的中國大陸嗎? (作者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
中國紅十字會昨日向日本紅十字會提供一百萬元人民幣緊急援助,並發出慰問電向日本受災民眾表示誠摯慰問,現中國救援隊已整裝待發,而上海海事局的「海巡二一」號也待命出發。 在台高調行善的「大陸首善」陳光標,昨天中午接受記者越洋電話採訪時說,他正在千葉縣發送來自中國愛心志願者的「心靈慰問金」,預計晚間繼續北上,往茨城、仙台等重災區挺進。 ------------------------ 真是敬佩標哥 不分國界 第一時間聞聲救苦趕到日本災難現場發紅包 這是雪中送炭 小弟還是搞不懂 讓急需幫助的弱勢朋友真正得到最實惠的現金 台灣為何許多前輩會口誅筆伐呢 小弟五年前北京八日遊,每天晚上都留在飯店看電視 邀北大校長和許多代表來賓對話,真是一高水準節目,題目是:假如我是北大校長 許多代表,都認為若他是北大校長,將採用自負盈虧的企業經營方式 不能創造利潤的科系全砍掉,只留下例如商,工,醫學等科系 但吃驚的是 ,從小根深蒂固的想法 認為課本不是教說 資本主義追求最大效益 最好機器,最優質人力,發展到極致,就是法西斯納粹主義, 只要最優雅利安人,所有其它人種和弱智弱體殘障人士,一律殺掉,真令人不寒而慄 所以我對大陸完全以偏愾全, 認為對岸在那種教育下,不會有人把大學當作職業訓練所 ,大學應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然念技術學院就好 但以大陸之大,人才之濟濟 ,一個電視節目不能以偏慨全, 否則就是以管窺天, 夜郎自大, 或許全大陸就那幾人有那想法,再次聲明,此文不涉任何價值判斷好壞只是我這才疏學淺的外人不自量力的感想 -------------------------------------------------- 談到大陸觀光客 讓我想起不久前 假日去故宮一遊 ,感觸很深 而其它展覽室幾乎不見陸客蹤影 天下怎有如此俊秀的字體 但白菜外,只有乾隆相關物品可見到陸客 但陸客似乎不以為意 似乎不盡然 二樓外面廣場上 大老遠千山萬水飄洋過海來故宮,不是很諷刺嗎?
可看來不像啊,很疑惑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