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17 12:01:16瀏覽710|回應0|推薦6 | |
撰文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偶爾和學校老師互動時,會發現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是老師的一大負擔。其中挑戰往往不在學生本身,而在家長的態度。 有些家長可能無力管教,寄望老師能多幫忙勸導;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問題置之不理,認為那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有些家長則對自己孩子信心十足,不相信孩子會有問題。前者老師多花些心力,通常還可讓孩子改善,後兩者卻可能造成老師和家長間的拉鋸,甚至對立,結果孩子問題依舊,老師則心力俱疲。 現在父母生的少,對孩子的呵護更深,很希望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如果沒有拿捏好分寸,就容易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例如有些家長在孩子學步期間跌倒時,為了安慰孩子,會在孩子面前罵地板壞壞;孩子進到校園後,難免與同學發生衝突,有時只是小摩擦或者誤會,但有些家長就會氣急敗壞地要找對方孩子或家長理論,要求道歉賠償,甚至不惜對簿公堂。當孩子經常在這樣的態度下成長,就會習慣先把問題歸咎在別人身上,就算知道是自己的錯,也會找父母出來當靠山,讓自己不用面對問題! 實務上常發現,當父母習慣出面當孩子靠山,強勢介入孩子與同學間的問題,不僅讓孩子失去自己面對問題的能力,也容易讓孩子失去同儕的信任,朋友愈來愈少! 學校常常是社會的縮影,孩子也在當中學習將來待人處世的態度,我們總希望孩子學會以謙卑的態度,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即使遇到衝突,也要理性與人溝通,必要時學習讓步,而不是把問題擴大。為了將來社會的正向發展,大人社會比後台硬的那一套,還是別讓孩子太早學會比較好! 文章出處: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