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08 14:35:42瀏覽618|回應0|推薦5 | |
Photo By FACEBOOK(LET) @ Flicker 在許多父母聚會的場合,最常聽到的話題一定和「孩子」有關。孩子從小到大的食衣住行、學習育樂、求職發展,甚至結婚生子,都可以是互相分享的主題。感覺上台灣父母除了關心自己的孩子外,對「別人的小孩」也頗為關注,想知道別人怎麼教好小孩。另一方面,許多家長也很喜歡分享自己孩子的近況,尤其是臉書盛行之後,常希望孩子的照片或影片被朋友按讚。 父母在網路平台上分享孩子的點點滴滴,可能有不同的原因,除了作為生活經驗的分享與孩子成長的紀錄外,也多少希望獲得朋友的認同、讚美,或是對其遭遇的困擾提供建議與安慰。透過這些交流互動,父母們的確可以有更多「教養範本」可以參考或借鏡,但也可能忽略了一些問題,例如孩子怎麼看待父母們這樣的作為?是否認同或喜歡自己的好事壞事被這樣直接的曝光?曾聽說有孩子向父母抱怨,同學在家長的臉書上看到他以前做的一些糗事,讓他很沒面子,父母只好把臉書的紀錄刪除掉。 現代教育觀念比較強調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認為要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意願,但父母常不自覺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認為自己有權也有能力幫孩子做判斷,習慣為孩子決定許多事情,或藉由公開平台讓大家評論孩子的表現。多數孩子可能沒機會也沒能力表達意見,但不見得喜歡願意,甚至可能已在心理累積某些負面的壓力,弱化了孩子「尊重他人」的觀念。 父母在分享前,不妨詢問一下孩子的意願,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表現是值得被肯定的,分享後也要讓孩子感受到他人的讚美,而非只停留在父母的臉書上,這樣對孩子應更有激勵的效果。 撰文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文章出處: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