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1/20 12:07:22瀏覽297|回應0|推薦0 | |
假日傍晚的河濱自行車道上,兩個低年級小學生不熟練的騎著單車,身後也都有大人陪騎著。因為路上來往人車不少,兩個小孩為了閃避,車身更顯得搖晃,讓人看了都跟著緊張。面對同樣的狀況,一位家長一邊注意周遭提醒路況,一邊用鼓勵的語氣,稱讚孩子表現很好,孩子雖偶有摔倒,都能快速牽起車子繼續騎;另一位家長看到孩子屢屢差點撞到行人,總是用不耐煩的口吻,責罵孩子都不看路,結果沒多久這孩子就哭著說不騎了! 一位朋友分享他看到的這些景象,感嘆後者小孩的技術看起來其實更好一些,卻因為不同的對待方式,卻有著相反的結果。 成年人得到讚美都還興奮不已,更何況是還在學習摸索的小孩子?然而在華人世界的教育方式中,多習慣先「找缺點」,而不是「看優點」。例如一張95分的考卷,通常會想先知道怎麼錯了5分?平時鮮少稱讚合乎規範的良好行為,卻不輕易放過一點無心的小錯。或許是「為了孩子好」,要讓他們避免犯錯,精益求精,卻忽略孩子長期在負面的情緒中,累積的挫折感,對孩子的學習成長絕非好事。 通常要先對自己有信心,才會有勇氣接受挑戰,而信心的建立,來自於成就感的累積。就像帶著學生登山一樣,從平時的訓練項目中慢慢增加難度,遇到瓶頸,不斷給予加油打氣,讓他們覺得自己做的到,最後多數能達成所設定的目標。 孩子犯錯必須導正,但未必只能用負面語言甚至懲罰的方式,除非嚴重犯錯或多次勸導都無效的時候。多數人只要多運用正向的鼓勵,讓孩子看到自己好的一面,知道再多一點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反而更能激發孩子進步的動力。 撰文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文章出處: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