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0/27 13:39:01瀏覽363|回應0|推薦0 | |
受到少子化和都市化影響,許多偏鄉小校生源嚴重短缺,有些學校教師甚至還比學生多,面臨學校存廢問題。對此難解之題,近幾年有學者借鏡國外經驗,提倡混齡教學。一方面彌補同儕學習和群育教育機會不足的問題,也有助於降低學校師資成本。只要法規適度放寬,並且補強教師對於混齡教學的專業,的確是可行之道。 混齡教學有其教育意涵與功能,在部分國家地區已實施多年且具成效。只是因國內教育體制、規模和課程架構有較大差異,不見得適合大量採用。然而當孩子離開學校,所處的工作或社交場域,面對的都是混齡的情境,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互動和學習才是常態。反觀傳統制式的學校教育裡,確實輕忽了異齡學習的重要性。 現行學校教育中,能提供異齡學習機會多屬於社團性質的課程活動,且缺乏嚴謹的課程設計,異齡互動性質多於相互學習。前陣子聽了一些課程分享,發現學校只要能利用不同年段課程或活動的循環性,透過整體課程規劃,就能讓不同年齡學生依循共同主題課程,安排適當的異齡學習機會。 在老師的適度引導下,大小孩子透過言語互動、書信交流、學習觀摩或同儕教學等方式,可以產生許多和「老師教學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對於孩子的情意教育和人格養成都有相當大的幫助,甚至在學科學習上也能發揮不錯成效。 新課綱強調跨域學習,除了跨學科領域外,異齡學習其實也可說是跨域的一種,這當中並非把不同年齡的孩子聚在一起做同一件事而已,需要設定學習目標,精心設計方法和流程,隨時觀察學生反應並調整作法,才能達到異齡學習的效果。 撰文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文章出處: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