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9/09 17:31:46瀏覽518|回應0|推薦0 | |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以適性揚才為願景,在課程規畫上特別強化了多元選修和自主學習,希望讓高中生有更多機會探索學習方向,選擇自己喜愛或專長的領域科目。加上大學入學申請也將參採學習歷程中的自主學習成果,這個新學習模式能否順利推動並產生預期效果?也備受關注。 近日有媒體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發現高達七成的高一生執行一年的自主學習計畫後,仍不確定未來大學擬申請的科系方向。這樣的結果,難免讓人失望,但進一步探究其原因,倒也不讓人意外。 調查報告中提到,四成的自主學習計畫與強化學科或與預設未來選讀科系有關,只有不到三成以自己的課外興趣或才藝為自主學習主題。這代表著多數學生的自主學習,仍被升學考試或大學申請需求所牽制,成為一種被規範的自主學習,自然大幅減少自主探索的成分。 再者,有半數學生認為自主學習目標不明確是執行計畫最困難之處,或者因為還不確定未來想讀科系,不知如何應對。這顯示學生未能理解此課程目的,或者其認知期待與學校規範要求的有所差異,甚至是學校將其導向成錯誤的目標。如此,在目標不清,自主不足的情況下,自主學習的成果必然有限。 自主學習絕對有助於生涯探索,前提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和嘗試機會,想透過一年的自主學習就認清未來志向,其實是過度期待。更理想的實踐,是把自主學習的時間拉長,而且是提早從國中,甚至國小開始。能排入正式課程最好,或者融入各種非正式課程與活動中,一來從小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二來增加探索的時間與機會,如此到了高中,自主學習便能產生最大效益。 撰文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文章出處: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