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5/13 14:44:53瀏覽427|回應0|推薦1 | |
大學申請入學榜單公告後,媒體慣例會報導全台各明星高中錄取頂尖大學或醫學科系的人數,因為這些升學成果總被拿來當作評價高中的重要指標。接著登場的國中教育會考,則有許多努力了三年,就為了拼進這些明星高中,期望三年後,自己也會是頂尖大學金榜中的一份子。 這潛規則已經運行了數十年,雖歷經多次教育改革,國際社會對未來人才需求的價值觀已不同,但這根深蒂固的傳統升學觀念,仍難以撼動。簡單來說,家長多半相信,進入升學率高的學校,孩子升學的競爭力才會高。 這樣的想法雖可理解,但過度用簡化的升學績效來判定高中的優劣,作為考生選填志願的主要(甚至唯一)考量,不僅阻礙學生多元適性發展,也是限制各國高中特色發展的枷鎖,尤其對一般社區型高中的辦學是非常不利的。 這幾年許多公私立高中為了生存,非常積極在創造學校的特色與價值,加上新課綱的鬆綁,正好也讓高中有更多元的發展空間。然而這些特色價值卻未必能在升學榜單的數字上顯現,許多老師的教學很精彩,學生的學習成果很豐富,都可能因為最後頂尖大學的錄取人數低,一切的努力都被抹煞。 不僅高中辦學績效被單一化,連帶著招生也被最低會考錄取分數給強迫排名。即便現在高中就近入學的趨勢明顯增加,志願選填的排序較以往已模糊,坊間還是喜歡把這些高中分級,而分級的依據,還是錄取學生的會考成績。 價值觀通常是長時間累積而成,自然無法快速改變,但若價值觀不變,制度的變革就難有成效。國高中的升學制度已大幅鬆綁,但升學主義觀念的鬆綁,看來也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走。 撰文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文章出處: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