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傳播」的課堂上,有個學生問我:「老師,創意和惡搞的差別究竟在那裡?」當下我的回答是:「有機的惡搞是創意,漫天亂搞的創意是惡搞」。
二○一○年台灣國際藝術節,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再度邀請世界級知名導演羅伯威爾森,以總體意象劇場的美學形式,大膽跨界執導前衛實驗詩式劇場《鄭和1433》。該劇由優人神鼓班底結合多棲表演藝術家唐美雲等各界藝術家們聯袂合作,透過文化拼貼與融合的敘事解構重構之間,嘗試用一種極簡主義的創意風格,再次為中西文化融合與對話之間,尋求另一種關於後年代美學的可能性。
當文本、舞美、演技…等劇場元素,皆凌駕於一定成熟度的美學素養之下,藉由這群藝術家們放膽進行的一場活體(表演)藝術品實驗中,看得出整個盡情游藝(惡搞)過程的背後,亦能感受到創作者們小心翼翼的有機創意。
有機創意也好,亂搞也罷。總之,由一群成熟藝術家攜手合作的國家級表演藝術製作中,整體表現顯然仍須維持在一定的美學基準之上。也難怪日前出席一場文化生態會議裡,某位列席的評委提出如此建議:台灣的文化生態,只需要分為「台北vs.外台北」二分即可。雖然當時許多人頗不以為然,但就當前整個台灣文化產業的分布來看,那位評委所說亦不無道理。
台灣國際藝術節活動,於台北兩廳院隆重登場了。可惜的是,縱然台灣的表演藝術有能力走上國際舞台,無奈就當前文化生態分布來看,台灣蓬勃的國際級文化藝術養分,也可能僅止於繁榮的「台北文化租界地」,至於租界地之外的外台北,多處無疑依舊是貧瘠沙漠。
「台灣」國際藝術節並非「台北」國際藝術節,建議中央未來在規畫舉辦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層次,能夠顧及全省各地的特色與需要來執行,如若不然,或許乾脆正名為「台北國際藝術節」也無妨。
我知道,該檔期(鄭和1433)戲劇院接近滿座的榮景背後,許多觀眾皆為朝聖觀禮紛紛不遠千里而來。當然,如果一場國際藝術節的普及性,關乎提升全民美學素養的話,顯然畫地自限在一塊文化租界地裡來舉辦,似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