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02 08:23:30瀏覽158|回應1|推薦16 | |
2015/12/16 08:23PM
2015/12/17 09:44AM 今天天氣寒冷(室溫14度),我放自己假。話說如此,看完聯合報的菜價篇和二姐早晨的聊天。一株苗在種苗行零售價2元(媽媽之前已經跟我喊貴,因為老爸以前整盤買才1元/株,或許更便宜。)現在南部的高麗菜一粒才3元(菜園自己採),「心酸」,如果以一個農夫能夠整園的菜都賣完,也算是不賠就是賺。產地價格到消費者的手上,到底需要花掉多少成本? 算給你聽:基本上一棵高麗菜從菜園到消費者手上,經過多少隻手,就得加上多少錢(工錢),加上經過幾個盤商再加幾元,再加上房租幾個盤商再加幾元、油錢(轉幾手加幾次)、包裝(箱子、竹籃、塑膠袋)、營業稅、保費、冷藏電費。。。。。 從商業的角度看這些事,一棵高麗菜就是一樣商品,不論它在菜園農夫賣多少錢,它的固定成本基本上是不變的。距離對商品的價格也起一定的作用。離商品越遠價格越高。北部有人說南部菜價便宜,為何北部的商場裡的高麗菜還是貴?高麗菜還有品種問題,南部的高麗菜基本上比較不好吃,因為高麗菜生長在高冷區比較清甜脆口。對消費者而言,有些人即使菜便宜也不會買,因為不合口(夏天時常常會有進口的高麗菜,然而不是便宜就有人買,台灣的消費者還是喜歡台灣的高麗菜)。 今年高麗菜價崩盤的早了點,不過冷冷的冬天有便宜的菜可以煮火鍋頂好。 網路資料:為何高麗菜價年年崩?菜農之子告訴你 http://e-info.org.tw/node/106292 回憶: 父母親的記憶裡,年輕時他們依靠著種田(租田)過日子,等政府來台後,在三七五減租的政策下,他們擁有自己的田(田地都登記在阿公的名下),田中作物生產的所得人(日據時代,田中收穫物基本上要繳田租又要被日本人收刮)。那個政府來台的日子,他們開始種蔬菜銷售到桃園或是台北(經過盤商親戚收購)。 後來親戚盤商收手,父母親的兄弟長大了,菜園逐漸分散給這些兄弟,有的養豬,養烏龜、蓋房子當成衣廠房。菜園漸漸變小,以稻作(農會收購)為主。我們的鄉鎮蔬菜沒有大盤商來收購,因為南部的菜價更具競爭性,所以基本上只要過量就不符收益,所以漸漸的就以稻作為主,收益穩定。 政府來台後,鄉鎮的成衣廠開始漸漸聚集,割稻機耕耘機漸漸的也由農會主導貸款引進鄉鎮。母親兄弟(日據時代沒讀書的從事農業代耕,有讀書念大學的開成衣廠)。老爸則是兩樣都做了。先開了成衣廠,後來成衣廠沒落後就貸款買耕耘機代耕、買稻米收割機代割)。 父母親的輝煌年代消失在那個大家樂盛行的時光。如果我沒記錯,那是我十歲左右開始一段很長時間的戰爭(或許我更小的時候)。父親酗酒賭博借錢度日、母親只能到市場賣菜維持生計。大約十年到二十年的時光,我們家或許是舉債生活。 小時候的記憶有些消失了,因為我曾發生過車禍,頭上一個洞現在還長不出頭髮。有些事都是經過大人兄姐們講述時自己編成的記憶。 就像是我曾問過父親母親關於成衣廠的事,但他們總是語焉不詳的代過,有些事他們不想說我就不問了。 我對成衣廠(舅舅家的)的回憶遠不如我對農田的記憶。畢竟我小,成衣廠的童工也只能剪剪線頭、翻翻衣領(某一年寒暑假)。其他上學回家的時間就是在田裡拔草挑菜、清晨到市場送貨。 後院田園,它經過風風雨雨這些年,我尤記得小時候田地裡雜草除不盡,紅火燒不完。土地地勢低窪、經過牛耕、填土方、清石塊、機器翻土、挑水、病蟲害、噴水設施、蓋網等等不停的隨著時間科技,數十年的時間造就一塊可以種植蔬菜的田。 不是每塊地都適合種菜,這塊田還分屬三個主人,而我只是耕作者而非真正的地主。我自己的地還在荒蕪中(無水的地,每逢稻作期末就缺水了)。 這塊地的前主人們都消失在人世間了,老爸、二哥、隔壁家的二表哥。我在他們的田地上耕作,也想念他們。 我的後院田園:
主唱: 孫燕姿 太陽底下 歌詞 今天 想做什麼 比昨天多什麼 成長 有點難懂 時間不會退後 坐著感覺不到 地球在動的節奏 想一想你的左右 變長的頭髮藏著 等在那裡的每個夢 馬上站起來的衝動 打破等一等的懶惰 你開始動 別人就動 就在 太陽 底下 我們都被照射 發光 發熱 看得見誰在把握 做一件對的事 這一天你會很快樂 下一個快樂也要超過 太陽底下 是 同一個家 反射 千變萬化 加起來 多麼偉大 我相信太陽下 充滿值得去的角落 最近的就在我們心中 在 太陽底下 是 同一個家 反射 千變萬化 想像 有多麼偉大 我相信太陽下 充滿值得去的角落 最近的就在我們心中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