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23 23:59:37瀏覽3822|回應1|推薦37 | |
【傳統背後美與重】 清萊(Chiang Rai)是泰國最北的一省,市區距離緬甸僅60公里,其中有12.5%為山區少數民族。50年前緬甸發生內戰,一些種族人民為了避難,跨過國界到泰北定居,其中一支即為長頸族(Padong),多數住在湄豐頌府(mae Hong Son),約有10戶遷移至清萊,與身著黑衣的阿卡族(Akha)、來自寮國的大耳族(Lahu Shi Balah)合住一處,泰國政府規劃成為觀光景點。 從清萊出發約一小時車程就可以抵達座落山谷間的少數民族村—亞帕村(Yapa)。 亞帕村(Yapa)停車處。
少數民族文化村大門。 清萊省的亞帕村(Yapa)海拔約1000公尺,泰國政府為賺取外匯,在此地設置少數民族文化村,幾間茅草屋環繞的村落,居住有來自中國、緬甸、寮國等地移民過來的長頸族(The Padaung / Long Neck / Copper Neck)、阿卡族(Akar)、拉扈族(Lahu)、大耳族(Kayar)約兩百多人。 從大馬路到民族村得走一小段路,沿途為阿卡族和大耳族的小攤子和展示區,販賣各式手工銀飾與手工藝品。 在民族村外圍的是身著黑衣的阿卡族(Akha)。
織布的阿卡族婦女,她還兼賣很多銀飾。 大耳族(Kayar)的婦女(畫面朦朧部分是她們燒的煙霧,推想是燻蚊蟲之用)。 大耳族的特色就在於從小便穿耳洞,而且想辦法將耳洞的孔徑加大,直到最後可以放入銅管後就成了她們的招牌裝飾。據說該族認為耳洞越大,耳垂越長,表示越幸福長壽。 穿過整齊的田地來到此行的主要探訪區域-長頸族居住的聚落。 長頸族是泰國北部與緬甸交界的少數民族—卡倫族(Karen,另有一說為「卡揚族」Kayan),原在緬甸東部生活了幾個世紀,直到1948年,他們遭到若開族人的侵略和壓迫,不得不逃往異鄉。在距離清邁260公里的湄宏頌鎮(Mae Hong Sung)安家落戶。由於湄宏頌對外交通不便,泰國政府便在亞帕村(Yapa)設置民族文化村,形成獨具魅力的觀光據點,吸引國際遊客前來一睹該族獨特的審美傳統。
一條黃土路,二旁是櫛比鱗次的木造高腳屋,長頸族婦女在木屋擺攤販賣各種紀念品,完全靠旅遊業生存。 長頸族的木壺彩繪著當地婦女代表形象的圖案(不知這壺有什麼作用?)
按照長頸族的風俗,女孩在5歲的時候就要在頸及四肢套上銅圈帶上1公斤的銅環,10歲開始便逐年加圈,一直至到25歲為止,有些銅圈總重可達數公斤。
在銅圈的壓迫作用下,長頸族女性的頸部看上去日漸變長,顎部則向外突出。實際上,她們的頸部長度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不同,而是她們的鎖骨和肩骨因銅圈的壓迫而下陷。所以當她們需要看醫生等不得不臨時摘下的時候她們的脖子也會縮回,而不像有些資料誤導會因頸部無法支撐而死亡。
相傳卡倫族女性的長頸習俗已有數百年歷史,長頸的源起有種傳說,卡倫部落的祖先圖騰是龍,女性族人在脖子上戴項圈,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像金光閃閃的龍。另有一說,女人脖子上套上這麼多項圈,是為防止脖子被山中經常出沒的老虎噬咬。還有說法 認為女性戴項圈是為炫耀家庭財富。 長頸村的女性通常在白天都不被允許離開民族村,每天要做的工作就是穿上民族傳統服飾,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打開房門坐在自家屋簷下做些輕便的手工活,也會銷售其他的手工藝品,同時亦吸引遊客合照。 臉上塗著香木粉長頸族婦人。香木粉據說有吸油、防晒的功能,且有保養的功效,是緬甸女子出門最重要必擦的保養品,可以看出源自於緬甸的長頸族婦女仍保留此一傳統。 香木粉精心點繪出美麗的圖案。 一邊「擺形象」做生意,一邊還顧著小寶寶。 看得出這些長頸村的女子都很年輕就當了媽媽,也讓人滿心疼滴! 配合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觀光客拍照,從遊客那裡收取合照小費是目前這些長頸族人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此要以禮相待略盡棉薄心意,可別拍「霸王照」喔! 清秀的女子帶著靦腆,還不是很習慣被注視。 一邊顧攤一邊編織著橡皮筋的小美眉顯得很純真。 若有所思的小女生,是想著業績還是想著命運? 村裡男人們都不在家,據說都出外種田或打拼,唯一僅看到這位男性在顧攤。 一棟規模完整的高腳屋。 闊葉木葉片交疊編就的屋頂。 高腳屋下真實的生活擺設景況。 簡陋的木造屋是此地人們的棲身之所,當地政府想保留這獨特文化特色,應該更有效地改善經營,增加更多觀光正面效益。 有人會覺得參觀長頸村與當地女性合照彷彿是不尊重人權、不人道的作法,其實她們是靠自己自食其力的工作養活自己,友善的面對她們,給予一定的禮貌與尊重,幫她們拼觀光也是拼經濟,才有實質的助益。 畢竟,所有美麗形象的背後不外乎生活的真實。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