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南~氣象博物館(原台南測候所)
2010/03/16 22:22:40瀏覽6423|回應0|推薦19

【老天臉色由此觀】

台南測候所基地位處台南市中心最高處,昔日被視為祭天聖地的「鷲領台地」,現今於台南市民生綠圓北側之公園路旁,建成至今已逾百年,為台灣於日治時期最早的建築物之一, 亦為當時日本人所興建的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等 五 處測候所中僅存的一棟。  

西元1896(明治29712臺灣總督府制定5個測候所 (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之地點與名稱,「台南測候所」與其他4所同時成立,並於1897年開工,而於1898(明治314月下旬全部竣工。

即使物換星移人事全非,台南測候所卻是唯一至今未曾改建的,十分具有歷史價值,1998年台南市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召開市定古蹟評鑑審議委員會,通過將台南測候所列為市定古蹟,200311月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定古蹟。

台南測候所廳舍為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底下的圓形建物,直徑約略15公尺,其構成的建物面積為180平方公尺,合約50餘坪。

在建物結構方面,測候所除採磚造材質外,初建時斜屋頂採用黑瓦,屋面鋼條組成的十八根大樑由中央圓塔內環牆之磚疊上緣架設,最後經中環牆頂部在塔於外環牆上而成。這棟建物不但於19世紀末期的台南市為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台灣少見的高聳建築。

台南測候所為了配合安置觀測器材,建築呈現相當奇特的圓筒塔造型,因建築老舊,大部分空間目前閒置,後來配合國定古蹟之指定,內部適度整修並陳列氣象相關儀器與資料,結合古蹟再造轉型為氣象博物館。

附壁柱下緣變成石造基座,柱腳及外環牆亦以石材連接,呈現圓形的「十八邊形」,另外,基座下方外飾洗石子。

在牆面之構成上,基座為洗石子及石材,屋樑為洗石子,有承重牆之部份則為洗石子與面磚交疊使用,其他則以黃褐色面磚為主。開口部在東西向大門為圓拱形,其他窗戶亦為拱形。

俗稱「胡椒管」的中央風力塔與斜屋頂,屋頂在光復後採用水泥瓦及鬼瓦。

就整體外環牆牆面在日治初期僅飾以灰泥,直至日治中晚期才改以十三溝面磚。現今牆面的構成元素除了整體的十三溝面磚外還包括了附壁柱、門窗、圓拱門楣及拱形窗楣。

圓形測候所中,整體建築結構是以三層同心圓,環環相套而成,由內到外依序為風塔、環形通道及環形事務空間。

造型古樸有趣的服務台。

 測候所建築模型(正面)。

 測候所建築模型背面,從鏤空部分透視的內部結構。

其圓形建物平面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高約6.5公尺煙囪塔樓狀的中央圓塔風力計。圓形建物以該風力計為中軸,其餘部分上鋪屋瓦,搭建的外部鋼條呈十八條放射狀排列。除東西向走道外區分為六室,該官署建物連同上方中央圓塔風力計共高11.6公尺。

最內一圈中心圓廳往上延伸成為風力塔所在。

通向風力塔頂的階梯為一寬約 60公分 之鑄鐵樓梯,沿厚重之牆面盤旋而上,現在禁止攀登。

廳舍內第一道同心圓與第二道同心圓之間乃為走道,第二道同心圓與第三道同心圓之間則為處理事務之空間,由圓心伸出之承重牆分為幾部份,中央東西向為通道,南北各四部份,承重牆間亦開有圓拱門用以互通。 

一樓木質天花板與弧形曲線並列的拱形門窗,構成優美的空間線條

中圈與外圈間原來則是辦公處所,現為展示室,陳列沿革至今的氣象資料。

早年的颱風警報還是用手寫的紀錄。

再來則是印刷標準化表格但仍為人工記錄,最先進的則全為電腦輸出(藍色那本)。

各種氣象觀測器材,下為地震儀器。

置放於測候所外的氣象儀器,圖為「虹吸式雨量儀」。

四杯型風速計

電接回數儀(不知為何種作用?)

乾濕球溫度計

測候所旁新式建築即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的南區氣象中心。

氣象中心內部已經是呈現先進的設備,看起來充滿光鮮的科技感。

這裡展示室內都是比較現代化氣象儀器。

彷彿熱氣球外觀的無線電探空儀。

座落於台南測候所對面有棟造型簡潔大方、潔白優美的教堂。

這是太平境基督教會,全名為「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為台灣最早的基督教長老會之一。教會所在地為「溝仔底」,一般台南人又稱「溝仔底教會」。現有建築物於西元1951年重建,建築有著濃厚的現代主義教會風格,外觀上特別的五角窗形、拱形的多角屋頂與白色三角屋脊,是棟形式對稱優雅的教堂。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3859564
 引用者清單(1)  
2010/04/19 21:15 【CJ -image‧CJ 意象館】 台南~輕騎走安平:億載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