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6 22:57:54瀏覽5603|回應1|推薦13 | |
【宿籠體現江戶風】 由於要到妻籠(つまご)的巴士一天只有三班、旺季五班(參見:http://www.rosenzu.com/ontake/nagiso.html)若欲搭乘巴士,行程上可得事先規劃一下,才不會將時間耗費在等車上。 因CJ沒事先看好時刻表,就得等車囉!還好巴士站設在當地物產中心之前,在等車之際,CJ便發揮OBS精神,將眼前極感興趣的山菜漬物逐一試吃品嚐(圖右)。CJ可真入境隨俗,成了日本阿桑一枚,呵呵難怪到日本,總有西方人會將CJ當成日本人來問路。圖左的後方架上一罐罐全是各色種籽,甚是可愛! 濃飛巴士來了,從馬籠(まごめ)至妻籠(つまご)車資600円、車程26分鐘,實在滿貴的!這是要鼓勵旅客健行嗎?故而「以價制量」 一路上都和在此地遇上一家三口的台灣同胞分享日本自助旅行經驗,不知不覺就到了妻籠宿。 妻籠宿的入口,行李寄放處與電話亭就如此古色古香(圖上)。入口停車場走向妻籠宿區域,要經過大片的青禾綠田,比馬籠宿更具自然的田園氣氛。 妻籠宿地圖(引自:http://www.tumago.jp/meisho.html),可看出此地具有二條參觀途徑。 為何稱作「妻籠」?根據資料:其實跟妻子一點都沒有關係,其實只因「妻」的日文發音「tsuma」,與「端」同音,意味邊緣之地。而妻籠,就是這麼一個位於日本長野縣西南端、周圍被高一千公尺以上山脈所環繞、形如中藥杵臼底部地形的小村落。至於「宿」,是驛站之意。古代交通不便,在道路沿線設置驛站以供人馬休憩停泊。 走進妻籠宿就有彷彿進入江戶時代的場景。妻籠是過去江戶(東京一帶)和京都間的來往途徑之中山道(又稱木曾路)上「木曾十一宿」中的第十宿,規模雖小,歇泊率卻最高,叱吒宿場近三百年。 隨著時代變遷,新建的鐵路和道路取代了驛站功能,妻籠的年輕人大量流入都市。由於不在鐵路及幹線道路之上,昔日風華不再復返,妻籠遂落魄成舊街道上的一個小村落。居民們無法翻新老舊的房子,只留下可依稀窺見昔日驛站的陳舊街景。 在專家學者及當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妻籠宿最後得到政府補助,變成日本傳統聚落保存的先驅,也掀起日本各地保留傳統聚落風潮。 妻籠宿本陣,於1995年復原。本陣為皇族及身分高貴的諸侯們休憩之所。 妻籠宿本陣大門,及其上門飾,造型相當「有趣」,不知有何意涵(請原諒CJ這不肖格主定要將此造型特寫一番此圖右、下) 妻籠宿本陣前庭,這裡也是知名作家島崎藤村的外婆家。入館料300円。有興趣參觀者,可買本陣與脇本陣奥谷(這間就要600円)、歴史資料館三館共通券700円。 脇本陣奥谷正門,蒼松勁挺,是妻籠宿最具氣度的建築。 妻籠宿本陣、脇本陣奥谷和歷史資料館合併為南木曾町博物館。 脇本陣奥谷為1877年當時的建築。建材使用了當年曾被禁採的檜木做成的樑柱,便可想像其豪華程度。 這裡曾做為明治天皇蒞臨此地的休憩所,現今尚保留當時特別為天皇製作的榻榻米廁所(圖引自:http://www.tumago.jp/meisho.html)已被指定國家重要珍貴文化遺產。 妻籠郵便局,昭和53年復原,曾出現在島崎藤村『拂曉前』作品當中。 圖左妻籠郵便局入口;圖右日本全國唯一的黑色郵筒。 郵便局裡的郵政史料館,在郵政研究所的指導下於昭和60年開設。 展出有日本最早的郵票、木製黑郵筒、柱子型郵筒(明治20年實物)、各式郵筒、以前使用的郵戳章、郵政現場作業圖10件(明治18年製造)、信使時代的批發商印章與當地島崎家名人的信簡、手札等。 妻籠宿觀光案內所。 枡形之跡,根據幕府時代堡壘設施的作法,將到路面呈直角折彎道石階,有防禦外敵的功能。 光德寺院外忠魂碑。 延命地蔵寺。文化10年,光德寺院住持內外法師,以蘭川浮起的岩石安置了地藏尊像。 被認為是日本國內唯一「寒山拾得」石佛像(圖引:http://www.tumago.jp/meisho.html),此作「守路神像」,位於延長壽命地藏的前側(見上圖左前方,櫻樹下之處)。 往「寺下の町」的坡路。 寺下の町並み(寺下的街道),為妻籠宿驛站的最初點,這裡是日本首條完整保留的古街景。 根據資料:為了將這古老街景翻身為觀光資源的計畫在官民合作之下啟動於1968年,這在當時的日本亦屬創舉。「我們想要傳達的不僅止於建築,而是將古時驛站的整個氣氛得體表現。」財團法人熱愛妻籠聯誼會的小笠原宏理事長這麼表示。因此,當地居民制定了「維護妻籠居民憲章」,不僅規定保護驛站內的環境之外,對於沿路的農地及山林,嚴守著「不賣、不借、不破壞」等三原則,以維護周邊的自然環境。 目前造訪妻籠的觀光客平均一年有八三至八五萬人,其中也包括來自台灣視察街道保存的人員。 這是CJ從妻籠郵便局寄給自己的明信片,圖左蓋有妻籠郵便局紀念戳章,右下角的郵票是櫃臺辦事員貼的,CJ還特別請她千萬別貼到紀念章;圖右,以質樸的單色木刻版畫印刷成明信片,正是寺下之町街道景致(見上圖)。收到明信片後,CJ才發現自己拍攝的角度還頗接近明信片的圖呢,挺準滴 寺下之町是最能體會昔日驛站風情的區域,人行屋頂建築比鄰而立,突出於道路上方的二樓、建於房屋兩端具有防火壁功能的樑上短柱、細緻典雅的格子窗,完全展現古典風韻。 宿籠樓上的古老武士盔甲,也是文化保護財。 建築18世紀的「上嵯峨屋」是當時的平民旅館,為所謂「薪柴錢宿驛」。江戶時代平民旅行時自己帶乾米,到宿籠再以柴火燒水煮飯充飢,住宿費則含柴火錢。這種宿籠簡單到只有大通鋪,而且不供應棉被,所有下榻遊客就這樣和衣就寢,醒了就繼續趕路。 現在妻籠、馬籠還有一些傳統的旅籠供人住宿,也改以現代化的暖氣空調設備,但還保留使用電風扇和煤油暖爐,提供懷舊氛圍與家庭式料理。 物產店只多為鄉土色彩豐富的木製工藝品、漆器、和紙玩偶等民藝品和玩具陳列其中,絲毫不見現代風味的商品。店外布置也相當自然樸實。 手工木製筆店,顧客可挑選自己喜歡的木料讓師傅做成筆桿、筆筒、筆架等。 妻籠宿的御手洗外觀,也是古意盎然。 妻籠宿観光協会:http://www.tumago.jp/meisho.html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