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25 14:25:30瀏覽156|回應0|推薦0 | |
我們無法獨自一人,「需要他人」是人類最基本的需,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1.男女目的大不同
男人對於能「滿足他們基本需要」的是比較感興趣,例如:
固定的性行為
熱騰騰的食物和清涼的飲料
有趣的娛樂
充滿成就感的工作
女人對於能「滿足關係上需要」的事情較感興趣,例如:
靠近, 連結, 分享, 親密, 有意義的感覺
=> 與伴侶討論彼此在情感關係中的目標。按照優先順序列出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五項目標
=>你們兩人的期待有何落差? 有何相似之處?
2.同居和婚姻有何差別?
即使情侶們認為兩人已過著「婚姻」般的生活,但雙方也清楚明白一件事: 沒有結婚證書,仍然可以無拘無束地隨時退出。這種缺乏安全感的想法,將會影響他們對待對待彼此的方式。
同居伴侶的關係通常比結婚夫妻不健全,他們的出軌機率比較高、暴力事件較多、伴侶情緒較不穩定、關係不易長久。
*在家庭關係中,擁有長期合作與幸福的關鍵基石是信守承諾而非和睦同居。
*同居是單身的替代方案,但絕對不是婚姻的另一種選擇。
*同居是模稜兩可可承諾,婚姻卻是一個清楚的宣誓
3.把同居當試車是明智之舉嗎?
和「沒有同居經驗就結婚者」相比,「有同居經驗才結婚者」離婚的可能性高出50-~80%
許多社會學家得出相同一致的結論,他們認為婚前同居會使離婚的風險升高,並造成婚姻關係整體上的不健全,因此有人將此結論稱為「同居效應」
伴侶之間在情感、身體和靈魂上都已經產生了親密關係,卻沒有相對應的承諾作為基礎,這就好像是在在鋼索卻沒有安全網一樣。
然而,婚姻關係很腳踏實地、十分穩固,因為婚姻關係本身就是完全的承諾,讓人更有安全感。正因如此,已婚夫婦的性生活滿意度比交往男女及同居伴侶來得高。
*婚姻為夫妻提供了安全感、親近感和長久的親密感,使得兩人對彼此的熱情、認識、情感慰藉、以彼此為樂的滿足不斷加增。
同居伴侶若曾與不同伴侶同居過才決定結婚,相較於只與配偶同居過的人,他們離婚的可能性會增加1倍。
關係定位不明而導致操控與掌控的相處模式;雙方試圖繼續維持感情,並讓對方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因此,相較於結婚夫妻,同居伴侶比較有可能會覺得關係不穩定。當曾經同居的兩人最終結婚了,他們便會把這樣的問題行為與態度帶進婚姻當中,使彼此產生溝通不良。
"同居對你所愛的人其實是一種侮辱,這就好像是在對他說:「我不確定你就是我要的對象。可以讓我試試看我們是否合適嗎?」
訂婚雖然不是結婚,卻好過什麼都沒有。
有沒有承諾,這才是決定同居關係是否是一項冒險行為的關鍵。
4.父母的結婚證書,對孩子而言很重要嗎?
父母願意彼此終身信守婚約,對孩子來說是一份禮物,
能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茁壯。而要維持一段婚姻並使其成長,
雙方不僅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也需要學習犧牲自我。
5.婚姻、健康、幸福
婚姻並非繫有鐵球的腳鍊使人消沉,
而能提振我們的身心健康,使疾病加速康健,
提升身心靈的幸褔感。
6,同居: 依照男人所想的情感關係
女性容易將同居視為感情的輸送帶,終將導向婚姻。
男性容易將同居視為增加彼此見面的機會,
一起同樂,確保自己有人照顧,
且能更常固定地發生性關係。
同居並非婚姻的實習階段
同居並非通往婚姻的匝道
同居並非婚姻的春季訓練
同居並非婚姻的精簡版
同居只是「住在一起」,可以省房租、多花時間再一起,然後看看這段關係會如何進展。
婚姻是一個行動、一個決定、一項宣言。
婚姻需要我們將自己完全獻給另一個人,站立在我們所認識的眾人面前公開宣示。這樣的承諾會使我們變得不同,成為不一樣的伴侶、不一樣的父母。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