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我」的修法
2011/07/05 10:35:18瀏覽638|回應0|推薦4

「無我」的修法

釋蓮拂金剛上師在英國真渡雷藏寺的佛學講座

首先讓我們大家恭敬合掌,一心頂禮我們真佛宗大恩根本傳承上師聖尊蓮生活佛,頂禮真佛宗歷代傳承祖師,頂禮真渡雷藏寺壇城三寶。

各位法師、各位助教、真渡雷藏寺的堂主、各位理事、各位同門大家下午好!Good afternoon!

非常高興今天來到真渡雷藏寺。早就聽說真渡有很多師尊的聖弟子,都是道心堅固的聖弟子。來之前就聽常智上師講過這裏每次同修都會有上百人。最令我高興的是,到這裏又看到了許多熟悉的面孔。我們大家都見過面了,在西雅圖、臺灣、新加坡、澳洲。。。 但今天在英國見面,在我第一次出來弘法的時候,大家相聚在倫敦,真的是非常的有緣!上周21號在倫敦雷藏寺我已曾經講過我與英國很有緣,以前在中國時就曾多次來過英國,但今天來這裏確實是不同,身份變了,我是最為真佛宗的上師來代師弘法。感恩師尊!我今天能夠坐在這裏,我今天的一切都來自于根本傳承上師。我們大家今天能夠在這裏有緣相聚,更要感恩師尊!

今天來到倫敦真渡雷藏寺,是和大家結緣的。說是佛學講座,其實不應該叫佛學講座,論佛理,看佛典,佛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及師尊的書比我講得更好。今天我們有緣份共聚倫敦,真渡有這麼多皈依師尊很久的聖弟子,無論從佛理還是實修方面我還是要向大家多學習的。所以,今天過來是和大家互相探討、學習的。

應該說今天來到這裏是想和大家互相探討一些在佛典裏找不到的,是把佛理的精華、內涵更加生活化,把它融入實修。今天,我不是講“Why?”而是要講:“How?” 那就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修行方面的一些小小的體會。希望能夠使大家共同受益!

本來今天所講的這個Topic是很難開口去表達的,也是不容易明白,但既然來了,真渡有這麼多的老弟子,我還是要和大家探討一下,如果講得不好,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最近兩年多,師尊總是讓我們去參,去參這個宇宙的真理。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到底悟到了什麼?也就是開悟的境界。那麼最近師尊在澳洲的時輪金剛大法會上又提到過「無生」已經是非常地接近開悟了。「無生」的確是讓人很難理解,大家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它出生、有成長的過程、最後有滅。為什麼說是「無生」呢?其實,師尊以前也講過「無我」已經是很高的境界。我們世人也很難認識到「無我」,正因為認為有「我」,很多事情都放不下,很執著,所以才會有煩惱。那麼今天我就是想來講一下「無我」 的修法。即有關於「法無我」(空性)的實修。

那首先和大家談一下什麼是「無」。所謂「無」就是「真空化無」。「無」也是我們真佛密法的至大無上口訣!真正最大至大的法就是「無」法。「無」就是「道」。

《金剛經》裏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真實的,自然的。而「有」是有盡的,不算是至高至大。

「無」是至高至大的真理,「無」就是純淨、清淨。當年我們的師公吐登達爾吉上師走的時候就說了兩個字「清淨」。

「無」裏面包含「有」, 即「真空妙有」!

當你真正明白了的時候,亦知「悟道」原來是無「悟道」,因為無「悟道」才是「悟道」。惟有「無」才能與宇宙意識相融合。

「無」是大口訣,意義廣,很難用文字語言敍述。是任何宗派的最高之學,是言語道斷。

「無」是一乘法,「一實相印」。「無」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

有偈曰:

一切諸法悉皆空寂,無生無滅。

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

我們大家都知道,《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濃縮,《心經》是《金剛經》的濃縮,是開悟的境界。我們的師尊已經講解過《心經》,請大家去看師尊講《心經》 - 無上究竟的淨光那本書。《心經》裏面有一句話:“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不生」, 「不住」, 「不滅」,也就是探討為什麼是「無生」?如何以「無生」的境界去修法。最主要是讓大家能夠體會如何讓我們這個「小我」融入宇宙意識的「大我」之中。

師尊以前講過,「無我」的境界已經是很高,大家都知道三法印之一的「無我印」,凡愚妄於色身假合而固執於有我,做種種的妄業,佛為了破其妄計,說「無我之理」,此印是證明真理的。

「無我」很難理解,大部分的人正因為有「我」、「人」、「眾生」、「壽者」之相,不能理解這一切都是虛幻的,是微塵,是「假」 ,是333「虛」,是「空」,最終的是歸於「無」,即“Zero”。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是著相的,不能離相。佛陀在講《金剛經》的時候,用的是遮法,他一路走來一路掃,都是在說“No”, 他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要離四相,而他卻沒有說出真正的是什麼?是讓我們反過來去推導。

「迷即眾生,覺即佛。」 我們要用智慧去分別一切的事相,而不迷惑。只有這樣,才能如如不動,才能得「定」,入三昧地,去真正領受「無」的無上大法。

修行人要如如不動,知虛幻,離開名相,無念正直。完全超脫于生死之上,常樂我淨,這是大乘。

而世人都在動,都在執著於世間的東西,在追求假、虛幻、名相,所以,在六道生、死苦海中掙扎。都不知出離,這就是出世與入世的分別了。就是說,行者要不為外部環境所影響,你是「心殺境,還是境殺心?」

其實人間是苦大於樂,大家都要知道修行,才能脫離輪回。雖然,剛開始修行,要以入世法切入,即先以欲勾之,解決一些入世的實際問題,但這不是究竟。我們要清楚明白,學佛的最終目是成佛!我們真佛密法修煉的高宗旨是自主生死,明心見性!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斷煩惱。自主生死是佛,明心見性也是佛,這就是覺悟了「空性」,獲證了法身。其實通俗地講最高的宗旨就是自然、自在、遊戲、任運,超越快樂。

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動靜」、「真假」、「生死」、「是非」和「得失」 之觀去領悟「無」字這個大口訣。

只有這樣 ,心才能漸漸地變得寬大而坦然了,等同虛空,寂滅了,就符合了宇宙的大心。自性合於宇宙的意識,明白了「無」的道理,真正解脫了一切,涅槃寂靜了。如此修行的人,自能成佛,得正覺。如不如此修,尚在六道中輪回,無法解脫。

生為人身,非常珍貴,要知修。因諸佛菩薩包括佛陀都是在人道成佛的。我們知道修密教是要有根器的,但還算是漸修,要依次第地去修;淨土宗念佛也是漸修;禪宗是頓教,是大根器才能修的。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聖尊蓮生活佛道、顯、密、禪皆通,是當代佛法修持的大成就者,是活佛之師,我們今天有幸皈依這樣一位偉大的師傅,一定要珍惜,只要堅定信念,依照師尊的法教修行,即使專心念佛臨終也會被接引往生淨土。而密教很偉大,依次第地修習密教,即身成佛也是可能的!世界上就是怕有那種人,既不是頓根,又不想漸修,那真的是無法成就的。

那麼今天,我們要探討「無我」的修法,即「無生」 –「空性」的修法。那我們首先講一下什麼叫「法無我」,什麼叫「法我」,什麼叫「無我」?

要想精通「法無我」,首先要瞭解什麼是「法我」。

一、何為「法我」?

「法」是輪回和涅槃的一切所知。但在「人我」和「法我」分開以後,「法」的範圍就縮小了一點。除了「自我」和「我所有見」(執著於我的東西)以外的所有的「有為法」和「無為法」,就叫做「法」。

「我」是什麼意思呢?「人我」的「我」可以解釋為「自我」或「自己」。

而「法我」的「我」不是此意,而是「實在」、「實有」的意思。
       
中觀裏有很多斷除「法我」的具體方法,在這裏,我們只講最具體的。

二、證悟「法無我」(空性)的方法
         
所謂「最具體的」,是指從三個角度進行的推理:第一是觀察「因」(指因果的「因」),推斷出「不生」;第二是觀察物質的本體,推斷出「不住」;第三是觀察「果」,推斷出「不滅」。這樣從三個角度進行觀察以後,得到什麼結論呢?就是「不生、不住、不滅」,這是三個關鍵的問題。
           
佛陀的《般若波羅密多經》和龍樹菩薩的中觀以及《心經》都告訴我們,諸法「不生」、「不住」、「不滅」。而我們常人卻認為諸法(萬事萬物,包括人或者外界的山河大地)都是首先有產生、存在、及最終消亡的階段,即「有生」、「有住」、「有滅」,因此,認為一切法都是存在的、實有的。
            
這是常人的觀點,極其簡單。他的證據來自於自身的眼耳鼻舌身, 對於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就判斷它存在。比如,當眼睛看到“鳥”的誕生、生長變化直至死亡的時候,我們就說:“鳥有生、有住、有滅。”又如,當敲鐘或吹奏某一樂器時,耳識就感覺到一種聲音的產生;這種聲音持續一分鐘也好、一小時也好,都認為它仍然存在,這是住的階段;最後它停止的時候,又認為這種聲音消失了。實際上,外面存不存在這樣一種聲音呢?我們凡夫認為存在。因為我們聽見了或者通過儀器看到了聲波,這就是證據,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的證據。而這些證據都來自於耳識和眼識。因為我們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認為它們是不會有幻覺的,一切都是它們說了算:它們聽到、看到,就認為有;它們沒有聽到、看到,就認為沒有。這是常人的邏輯,也就是我們的基本邏輯,也就是全人類、全部生命的簡單邏輯。如果眼耳鼻舌身有錯,要用怎樣的辦法來挽救呢?沒法挽救。這時,即便使用最精密、最先進的儀器,還是需要用眼睛去觀察。沒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沒有辦法認識事物。因為,一切的證據都來自於眼耳鼻舌身,假如它們有錯的話,我們就毫無辦法了。這就是常人的觀點。
            
佛的般若波羅密多的觀點是什麼呢?雖然常人的觀點佛是理解的,但是佛的觀點已經超越了常人。佛說過:我不與世俗人爭論,但世俗人會與我爭論。這句話的意思是:世俗人看到的,佛也不說他們沒有看到,他們是看到了,從世俗人眼睛的角度,佛可以理解這些存在的東西。但是,他們所看到的,並不一定存在;他們覺得不存在的,也不一定不存在。
            
如前所講,我們認為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生有滅的,而證據則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即使是上師或佛陀的教言,也要通過耳朵才能聽聞,不然如何聞法呢?總而言之,如果不靠眼耳鼻舌身,我們是沒有辦法辨別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這是常人的觀點。而現在,我們卻要通過佛的推理方法來推理觀察。

三、「法無我」的邏輯
   
(1)我們從「因」的角度去觀察,推斷出不生。從「因」角度推理,叫作「破自他生因」。「破自他生因」是指破除「自生」和「他生」,這種推理的邏輯叫作「因」。那這種邏輯是如何推理的呢?
            
首先,要觀察有無「自生」的可能。這是不可能的!平時,我們也不認為諸法是「自生」的。有關「自生」,有這樣的一種觀點,他們的依據是一個比喻:

以「太陽」為例,假設:人們將肉眼所見的事物稱為「生」,那麼太陽的初升,代表「自生」;太陽的落山,代表「滅」。事實上,我們知道,太陽落下的時候,它並沒有真正地消失,只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了,它本來就在那裏,是「無生無滅」 的。這裏的意思是說:當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事物,它不一定是不存在的。從這個角度看,就能破除了一個「自生」的概念。而其他事物亦然,以此類推。這是部分教派的觀點,而常人不這麼認為,故也無須特別去破,這裏主要是破「他生」。

但是,「他生」的論點就不容易破解。因為,「他生」的概念是指:一種因素變化,產生出另一種因素。這在常人眼裏的也是顯而易見的一個「生」。

若從「宏觀世界」來看,一切事物的產生都有一個「因果關係」。但是,任何一個原因,它不會單獨產生一個結果,這中間必須有其他因素的顯現,才能促成這個原因變化成另一個結果。而其中促成變化的因素,在佛法中稱為「因緣」。

釋迦穆尼佛講過一句話:「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間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未生之前本無此物,即滅之後亦無此物,在生後滅前存在期間,不過是因緣和合之下的假相。

這其中的「因緣」二字,就表明,「因」與「果」之間本來沒有直接的聯繫,「因」與「果」的關係,完全是靠「因緣」在發生變化,假如將「因緣」這個條件撤出,上述的「因」、「果」就消失了。因而得出:「緣和則聚,緣滅則散」, 「緣起性空」,「無自性」等等智慧的結論。這裏就是破除「他生」的含義。那麼,「自生」不成立,  「他生」不成立, 「自他二生」更不成立,自然就是「無生」。
            
很多人認為:「他生」是正確的。例如,我們認為麥種和麥芽是兩種不同的物質,所以,麥芽是他生的。下面我們來仔細地觀察一下,觀察時同樣沒有教條可循。佛教裏是沒有教條的。所謂教條,是指對於一個教派的觀點和教義,不管是對是錯,都要去相信。但佛教並不是這樣的,那我們該如何觀察呢?
             
如果諸法是「他生」的,就有一個明顯的漏洞。例如,麥芽如果是因麥種而生的,那麼它們的存在是同時的,還是有先有後呢?。
             
如果是同時存在,就不對了。因為,這意味著因、果同時存在,即因存在時果也存在,果存在時因也存在。既然因存在的時候果(自己)已經成立了,因還須對果起什麼作用呢?實際上,這個因是沒有用的,即麥芽不因麥種而生。這種邏輯,我想大家都能夠理解。
          
“同時存在”的概念是什麼?即是指兩個事物不是相互觀待的,而是各各獨自成立。若因和果是同時存在的,則它們之間就根本不可能有因果的聯繫。「因」根本沒有給「果」帶來什麼影響,怎麼會是它的因呢?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認為,有因有緣才有果。所以,因果同時存在是不對的。

不過,很少有人覺得因果是同時存在的,大多數人的觀點是“明年長出來的麥芽,在今年的麥種上是不存在的,只有當溫度、濕度等所有的條件具備以後,才會產生一個以前不存在的新麥芽。”這是宏觀世界中常人很粗糙的觀點。在宏觀世界中虛幻的因素比較多,上述諸論,要靠我們用智慧去領悟。

那麼,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從「微觀的世界」中觀察,更能找出癥結。微觀世界已經超越了常人的概念。當我們在最微觀的世界中去觀察時,會發現微觀世界中的所有物質都是一剎那、一剎那地生滅,第二剎那時,第一剎那已經不存在了;而第一剎那時,第二剎那還沒有誕生,那麼,所有的物質的存在都僅僅是一個剎那而已。
             
這一點,很多學物理的人都知道。量子物理中的測不准原理就是來自於此。測不准原理是指:對於一個非常小的粒子來說,它的速度和位置是無法同時測量的。如果它的位置可以確定,它的速度就無法測量;如果它的速度能夠測量,它的位置又無法確定。因為,速度=距離÷時間,而距離=終點位置-起點位置,時間=終止時間-起始時間,可是,粒子沒有時間的相續,僅僅是一剎那地存在,它的速度自然也就無法測量了。量子物理已經比較接近佛教的有些觀點了,但佛教所講的更加細緻入微。
            
在這樣的微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是一剎那地存在。如果認為,在第一個剎那所有的因(條件)都具備以後,於第二個剎那果才產生。就意味著:在第一個剎那所有的條件如溫度、濕度、種子、土壤等都具足時,果還不存在;當第二個剎那果產生、存在的時候,所有的因卻早已消失不在了,它們從來沒有見過面。那麼,「因」是怎樣把它的「果」產生出來的呢?因存在時,假如果也存在,因就可能給果帶來一些影響、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在果根本不存在的情況下,因又能影響誰、作用誰呢?仔細想想,因存在時,「果」就像虛空一樣,「因」能對虛空起作用嗎?不可能的!同樣,既然因果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有前後次序,果存在的時候,因又不存在了,那因怎麼起作用呢?這就像死人和活人,當一個人誕生之時,另一個人已經死了,那個死人能對這個活人做什麼事嗎?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二人根本無法見面。在微觀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前後的兩個物質不可能在一個時空中同時存在,既然不能在同一時空相遇,它們之間又怎麼會產生因果關係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為何會產生宏觀的事物呢?這叫作因緣和合。也就是說,在不觀察時,一切都很好,可得的都能得到;但是,細微觀察的時候,這一切都沒有了存在的理由和證據,得不到因果的關係,那些平時認為非常實在的東西就開始在我們手中消失了。經過以上分析,「他生」是不成立的。但是,只有在微觀世界中才能這樣推理。在宏觀世界中,因果就像父親和兒子一樣是可以見面的,這是常人的觀點。實際上,在宏觀世界中所謂的「因」、「果」之間,並沒有真正的因果關係。
            
「自生」不成立,「他生」也不成立,那麼「自他二生」更不成立,除此之外,有沒有第四種生呢?沒有!由此可見,所有的物質是「不生」的。因果關係不是邏輯推理的結論,而是我們眼耳鼻舌的結論。從眼耳鼻舌的角度看,有因果的存在、有六道輪迴、有學佛成佛……;但是,通過邏輯推理,從非常微觀的角度去看,這一切都不存在。所以,這些都是幻化的。
            
大家回去好好地思維一下,我們認為所有的物質是可以產生的,那麼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呢?打坐前後的修法都已講過,在正式修法的時候,就像上面這樣去推理,最後深深地體會到萬法是「無生」。那時,心就專注於「不生」的境界當中,並於此境界中安住下來。剛開始時,時間不會很長,只有幾秒種或一分鐘。因為,還沒有太大的能力,這個境界會很快消失。消失的時候,又重新開始觀察物質是如何產生的。然後,又再次體會到它們是不生的,此時心又專注在這個境界當中。這叫作「不生」的修法。這樣觀察的時候,我們可以理解、體會佛所說的「不生」。
             
平時,我們明明看見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生的,怎麼會是「無生」呢?剛才講了,有為法的產生是我們的眼耳鼻舌的觀點和結論,「不生」則是超越了常人概念的一種更深層次的觀察與思維方法。

「止觀雙運」是密教修行的一種方法,是有為法,是在練習「專一」,定於「一」。而「無生」是「無」,即“Zero”。
      
學化學的人更容易理解這些。當幾種化學物質混合在一起的時候,會有新的氣味或顏色產生。有些氣味和顏色在原有的物質上是絕對沒有的,但是,當它們和合之後就產生了新的物質,他們也不知道這些新物質是從何而來的。其實,這叫作因緣和合。萬法都處在這樣一張因緣的網裏、相互觀待著,兩個或更多的因素組合起來,就會產生一種新的因素。但是,這些都是我們眼耳鼻舌的幻覺,佛告訴我們這一切叫作「因緣和合」。萬法雖然不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眼耳鼻舌卻能感受到,佛說這叫作「如幻覺如夢」。
      
夢是什麼呢?雖然我們在做夢時能看到、感受到夢境,但現實中卻並不存在夢中所見的一切現象,所以,夢是虛幻的。同理,我們眼耳鼻舌的所觸所及,若用種種方法去觀察,就都是不存在的。故稱宏觀的一切現像都是如夢如幻的。這不只是一個觀點,而且是一種修法,依此修行是可以證悟的,證悟之後就可以隨時控制外境。
      
這是我們討論的第一個角度:觀察「因」,推斷出「不生」。

(2)從物質本體的角度去觀察,推斷出「不住」。中觀裏有「無住」的推理方法,這相當重要。「所謂的「無住」,是指眼睛當下所見之物是不存在的。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所生,隨緣而起。如來是「無去無來」,「無去無來」是「無住」。「無住」最為清淨,彌漫整個大虛空。

常人認為這句話很荒唐:我們的眼睛明明看見它的存在,為什麼說不存在呢?要解釋這種疑問,同樣要區分二諦(即勝義諦和世俗諦),這點很重要。眼睛看見東西存在是世俗諦,是眼耳鼻舌的結論。所謂的“不存在”不是指眼睛沒有看到,眼睛是看到了!比如,做夢時所見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這不是說沒有做過夢,我們確實做夢了。同樣地,不是說眼睛沒看見,我們的眼睛確實看見了它的存在,但它卻是不存在的。

人生就像一場百年大夢,人們在夢裏都不認為自己在做夢,都以為夢是真實的。其實,夢是虛幻的,不是真實存在的,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將化為空。就像師尊以前講的:“五十年以後一律平等!” 
             
比如,將一塊布料分解成毛線、毛線分解成羊毛、羊毛分解成微塵、微塵分解成更小的微塵,再分解下去,最小的微塵是什麼呢?所謂最小的微塵是指在微觀世界中不能再分的粒子。為什麼不能再分呢?如果要它成立就不能再分;如果無需成立它、要看透它究竟是什麼就要分到底。再分下去,連最小的微塵也不能成立。最後,這塊布料就消失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包括人體等所有的物質,都是可以這樣分解的,分解到最後都會消失的。這是我們佛教的理論,量子物理還沒有達到此境界。

(3)從果的角度去觀察,推斷出不滅。這種推理的邏輯叫作「破有無生因」。「因」是「邏輯」的別名,是指推理和抉擇的工具。通過此「因」去觀察,可以破「有無生因」。何為「有無生因」呢?比如,播下麥種之後可以發出麥芽,那麼,麥種是產生了原「有」麥芽,還是產生了從「無」中生有的麥芽呢?這叫做「有」、「無」。我們要思維在麥芽發出的時候,是已經存在的麥芽產生出來呢,還是以前不存在的麥芽現在產生出來了?也就是觀察果的本體,在果沒有誕生之前是有、還是無?不是說誕生之後的有無,而是說誕生之前的有無。
             
如果說果誕生之前是「有」,就是自生,一般人都不這樣認為,實際上這也是不可能的。常人以為在果誕生之前它是不存在的,因緣和合後它就存在了。也就是說,在果誕生之前,也就是因法存在的時候,果法是不存在的,是「無」”。如果這樣,因又如何讓果產生的呢?比如說,如果有樹木的存在,斧頭、鋸子才可以去砍它、鋸它;如果沒有樹木的話,拿斧頭、鋸子去砍什麼、鋸什麼呢?因為樹木不存在,這些工具就沒有辦法起作用。在仔細觀察後可以發現,因絕對沒有辦法讓果產生,果也無法看到因的存在,只是在因緣聚合之時果就出現了,因緣和合就是這樣的。
            
很多人以為,農民種莊稼的時候只有因沒有果。正因為沒有果才要種莊稼,如果已經有了果,為什麼還要種地呢?農民就無須種地了。正是種地之後的種種因緣,才使「沒有的果」產生。但是,「沒有的果」就像虛空一樣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因又是如何讓它誕生的呢?在極細微的微觀世界中觀察,只能說這一切都是自然的,沒有一個因能讓“沒有的果”誕生。所以,果是不生的,不生就不可能存在,不存在就不可能消滅。這就像一個人若沒有誕生,就不可能存活;若沒有存活過,也就不可能有死亡一樣。

四、「法無我」的修行次第(How?)
             
修法時,我們閉著眼睛認真地思維之後,深深體會到一切法都是「不生、不住、不滅」的,眼識、耳識、鼻識等以前認為實有的東西實際上是沒有的,然後心就專注在「空性」的境界當中,如前所講,這叫作觀修「空性」,對於初學者非常重要。
            
如果沒有觀修只是靜坐,雖然心裏不起任何雜念的境界有可能保持很久,但也沒有太大的作用和意義。前面曾經提到過,動物冬眠的時間也很長,卻沒有什麼功德。心裏沒有正知正見只是不起念頭,毫無意義可言。當我們深度睡眠的時候同樣沒有思維,人昏迷時也沒有思維,可這些有什麼作用呢?沒有!在色界和無色界中,天人不是在一天兩天,而是在很多劫當中都能不起一個雜念(學過《俱舍論》的人知道,「劫」是一個時間概念,就人類的時間而言,是難以統計的極其漫長的時間),但是,他們還是沒有得到解脫。所以僅是追求靜心這一點並無用處,還需要有正知正見。
            
對於初期的修行人來說,正知正見是通過思維而獲得的。當然,學密宗的人是通過氣、脈、明點的修法或是大圓滿的口訣,也許無須通過如此複雜的思維就可以輕鬆地證悟。但是,這種輕鬆地證悟是需要條件的,大圓滿的修行時是條件的,如果條件不具足是不可能修習大圓滿的,要通過修加行道、積累資糧到等眾多因緣具足的情況下才可以,修大圓滿根基是很重要!有關氣、脈、明點的修法,以後有機緣我們再接著探討。

所以,對於我們漸修的行者,觀修是非常重要的!
       
觀修的含義是指,在沒有「空性」感受的時候去思維,有了感受時就不再思維,心在這種境界當中安住下來,當境界消失的時候又去觀察。通過中觀的修法對空性有了較好的瞭解和體會後,再修大圓滿的訣竅很快就可以證悟。因為,中觀的修法已經為修大圓滿鋪路、奠基了。如果沒有這樣的過程,除非是根基非常成熟的人,否則一般的人會因執著極其濃厚而很難在一剎那間證悟。僅僅通過中觀的修法也是可以證悟的,但與密宗的口訣相比,其速度是很慢的。修習密宗的口訣當然一定要由根本傳承上師視根基親自口授,作為密教行者,一定要明白根本傳承上師的重要,修密教,沒有根本傳承上師是不可能成就的!
             
這些是中觀抉擇「法無我」的修法。「法無我」的修法在中觀的論典裏有很多,今天只是從因、果、本體這三個角度來抉擇諸法不生、不滅、不住。不生不滅是物質的本體,實在的;有生有滅是物質的現象,是虛幻的。但我們不能以空性為由而不取捨善惡因果,這是很大的錯誤;也不能以存在因果為由而執著不空,這同樣是很大的錯誤。二諦必須圓融才談得上是中觀。
            
在人無我的修法裏提到過,現在有些人聽到禪宗裏面講不執著,便斷章取義,便對放生、念咒、拜佛、因果的取捨,統統說一句「不執著」(意思是可以不做這些) 。有的甚至把廟裏的佛菩薩也撤走了。而「不執著」是最後的境界,是對高手來講的,對一般人是不可以的,一般人怎能不執著呢?!修行要講究次第,請不要誤解,還是禪宗祖師爺講的那句話:“老實念佛!”這就像我們讀書,你要進大學,人家要求你要有中學的畢業證,你如果連小學都沒有讀過,怎麼可以讀大學?作為弘法人員千萬不要誤導眾生!
             
如果能夠證悟,就可以不執著,但這是需要過程的。如果沒有有證悟、剛開始時就不執著于思維、修加行和因果的取捨,如果不執著就可以解決問題,那麼那麼所有的眾生在修行上都是不執著,但他們卻並沒有解脫。所以,我們既不能墮“有邊”,那樣不能認證空性。也不能墮“無邊”。所謂墮“無邊”,就是指聽到禪宗講的一些“「不執著」、「不可思不可言」,以及中觀有關空性的字眼,就認為無須作因果的取捨、無須修行、無須做世俗的佈施、持戒等等。所謂墮“有邊”,是指因為聽說了佛、三寶、四諦、因果和輪回的存在,就認為一切是實在的、不空的。首先,我們不要墮二邊,行中道;最後,就無所謂中道或二邊,沒有那麼多邊執了。在達到這個境界時,就能夠自由自在、任運了;在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之前,我們還是不要讓自己走這些邊道。
            
在證悟空性之後,禪定時心就專注於空性,從此時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不生、不滅的,但因為尚未成佛,還是是會出定的,出定之後,依然有山河大地的存在,在這個境界裏仍然要積累資糧、清淨罪業、注重因果的取捨。如此修行,才能成佛有望。
         
五、修「法無我」的作用
              
「空性」,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斷除「我執」,而且可以幫我們斷除貪心、嗔心等煩惱障和一切所知障。一般來說,有貪心就修不淨觀,有嗔恨心就修慈心。可是,如果證悟了空性,貪心、嗔心就無須不淨觀和慈悲心來解決,空性就可以解決一切,它是一種綜合的對治法。這是中觀的修法,是思維和安住的交替:思維到感受至深時就靜下來、再不思維、專注於此境界中直至感受消失,又開始新一輪的思維和安住,如是反復輪換,這是初期最好的空性修法。除非你們能在一剎那間證悟大圓滿,否則空性就是這樣一步一步修上去的。這樣修至少能夠在心裏播下殊勝的解脫種子,對治貪、嗔、癡和執著也有明顯的作用。

佛法的三個重點是:出離心、菩提心及中觀正見(空性)。我們要以這種思維去實際地修行!
             
有些人修行喜歡念誦《金剛經》、《心經》、和《地藏經》等,這當然很好。但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幫助,無論是念經、燒香或拜佛都很殊勝。每個行者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安排時間修行。以前的功課也不要間斷,但最主要的是,如果沒有這些修法(指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的修法),是能不解決問題的,即是無法解脫的。因此,若要解脫必須要以這種思維來修法。
            
在此,用很短的時間把這些宇宙的真理講出來,已經是很不容易的,我是儘量用了世俗的語言,也就是很口語化得語言,而非佛教的術語來講述的。並且所講述的所有內容都來自于師尊的著作、佛經和論典,而不是我自己擅自講的。以上所講的全部內容,已經具備了一條比較完整的解脫道路。如果一個人能夠真實地依此去修行,就基本上可以達到比較高的境界。如果不實際地去修,即使讀遍三藏十二部經典,也不會對修行有太大的幫助,因那只是理論上的,而我們是要實修的。

修行很重要的!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修行!

開悟是明心  – 見道。見道之後還是要去實踐,去見證佛性。實修非常的重要!

我們今天有因緣能夠皈依我們的根本傳承上師聖尊蓮生活佛,這是我們累世修來的福份,我們一定要像珍愛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根本上師,堅定地依止根本上師,對師尊如佛般的恭敬,師尊是太陽,我們是月亮,如輪圍山的圍繞著須彌山,如眾星捧月般共同愛戴上師、護持上師、護持上師的菩提事業,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上師的加持力,修行才能得成就!

今天講了這些,不知表達得是否清楚,大家能否聽懂?沒關係,以後有機緣再來英國,大家再接著一起探討。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在澳洲悉尼感恩宴上傳遞心燈時的感人場景和師尊自心流露的感言:「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蓮花童子, 我們永遠都是蓮花童子, 我們的心中沒有怨恨, 我們的心中只有愛, 這個愛就是對眾生的愛. 把這個愛的燈, 流傳千秋萬世.請你看清楚你內在的光, 請你仔細聆聽內心的聲音, 請大家都一起. 因為我們都是自己。 你、我、他沒有分別, 一切都是平等, 沒有分別。這樣子才是真正宇宙的光, 宇宙的愛, 宇宙的平等。這樣子大家一起成就! 」

嗡嘛呢唄咪吽!

(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5394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