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密教的「觀想」其實是兩個動作,一個是觀,一個是想,先觀後想。
2010/05/09 13:11:06瀏覽4720|回應0|推薦0

修密教的「觀想」其實是兩個動作,一個是觀,一個是想,先觀後想。

文/網路資訊

「觀想」是我們修密法的所有行者,可以講這是一個大課題,有的人不管是老弟子、新弟子或是中層階級的弟子,這一個「觀想」的事,可以說是非常苦惱的。所以我把我個人的經歷裡面所了解的,以及我個人修密法二十幾年下來的經驗累積整理出來講。

我們也了解,修密教的「觀想」其實是兩個動作,一個是觀,一個是想,先觀後想。我們一般人是把「觀想」通通擠在一塊,「觀想」把它通通擠在一塊的時候呢,你就不容易想出東西來。

禪宗它主張觀不主張想,我們密教主張的是觀跟想一起來運作。禪宗為什麼主張觀,不主張想呢?禪宗是主張由觀入定,由觀入清靜,由觀入無念。它的主張是把我們的精神統一起來定於一,然後不再去做任何的想像。

那麼你的念頭就可以定於一,你的眼神可以定於一,這個就是訓練什麼呢?訓練你的精神的集中,訓練你集中這樣的一個力量,當你的念頭、你的精神可以集中於一的時候,不起任何的妄念,你就會進入無念,進入無念又會怎麼樣?會照樣進入你的精神層面,你的精神層面會跟那一個空間或跟那一件事物產生精神層面的感應道交現象。

禪宗有一句話說:「佛來殺佛,魔來殺魔」,一切有像皆幻,它的立足點就是在於這個原理上。它從觀得,不進入想。用觀把精神、把念力、把念頭定於一,然後不再去做任何的想像,然後經輕的把精神定於一,定在一切事物上。

譬如說你看著佛,什麼都不要想,輕輕的看住祂,輕輕的看住祂,然後漸漸的得到一種定。如果你看住一件事物有一分鐘沒有雜念出現,那麼你的定力就有一分鐘,你看住一件東西,可以停留五分鐘,可以觀察著它,觀察它、看住它可以不起任何的思索,不起任何的想像,你的定力就有五分鐘。

禪宗所謂主張有像皆幻,就是說你不要被這一些像所迷惑住,你也不要停留在一切像裡面,你不去排擠,你不去排擠這些萬有萬物,你也不執著所有皆是空,你就是把你的心定於一就好。空和有跟你都沒有關係,你不去做任何的思索,你只要定於一就好,你可以定於一,你就是在行中道。如果你的腦海裡面有執著於這個像的作用的話,你就是執著於像,如果你否定一切萬有都是空,你否定這一切通通不存在,你就執著於空,執著於空跟有這兩個念。

你通通要放下,所以禪宗是直接修觀的,才會有止觀雙運的這樣的一個方法。你修觀,妄念出現你要止,就從頭來再觀,妄念再出現,就再從頭來止,再觀就叫止觀雙運。由這樣的一種訓練當中,漸漸你的心可以進入一種清靜,然後一種安定的狀態,然後漸漸的、漸漸的進入無念。

我們密教是修觀又修想,這是密教比較神祕也比較特殊的地方,那是因為它修觀又修想。譬如我們拿著一個金鋼杵,我把它拿在手上,然後輕輕的看著它,不要去動任何的念,你的心可以定於一的,你的觀就有力量,第二步才做想的動作,才想它放光出來,然後這些光,加持你或是加持現場所有的眾生同門,這就是先觀後想。因為從觀可以把一些的像定住,可以把第一層的這一些像定住,像定住了,你再去動念把它轉變,把它做一種營造,想像讓它放出光來或是想它開始作用,所以這是兩個動作而不是一個動作。

兩個動作慢慢的訓練完全純熟,以後兩個動作就會變成一個動作,「觀想」在你還沒訓練的時候,你要把它分開來,先作觀然後作想,因為這樣子,你才能夠真正的讓你的腦海裡面有空間,要不然我們這一個思想層次裡面,它是平面的,就像一個電視的畫面。這個電視的畫面,你一定要讓它一面一面的出現才可以,如果你把所有的面統統擠在一起,同一個時間全部出現,這個面就亂七八糟,根本就排列不出來或是模糊的。

所以很簡單的,我們的這一個心靈世界腦海的世界,跟電視螢幕是一樣的,你一定要讓它一面一面出現,你才會感覺到它存在,你才會感覺到你想出來的東西有出來,要不然它會攪亂那一區。事實上,你不去想它的時候,你在你的心裡面、你在你的腦海裡面,你好像很清楚啊!但要怎麼去「觀想」,師尊長成什麼模樣,我想如果師尊在你前面,你絕對會認出來的這就是師尊!

但是要你去想他哦,好像很難想他在你的前面放光加持你,他的形像、模樣,他的五官,他身穿的衣服種種,整個的你可能很難去想。但是潛意識上,好像很簡單啊,很好記啊,師尊絕對認得,但是你要去想他的時候就很難。有一個笑話說如果你把佛菩薩當成你的情人的時候,你就很容易想。尤其是一見鍾情的。(笑)一見鍾情的,情人的影像,你永遠不會忘記,而且呢,不管是眼睛睜開或者閉著的,他(她)的臉、他(她)的形影就會浮現在你的眼前,這是什麼道理?這就是第一講緣份。第二呢?因為這種強烈的緣份,對方的形像,他(她)的身影很容易的就撞進你的心坎裡,很容易就印在你的腦海裡面,因為你用的心靈力量很大。

你用的心靈力量很大,在我們修習這個密法的這一個「觀想」裡的過程之中,我們採取的一種心態,就是不急不徐,不急就是不要操之過急,慢慢來,一步一步慢慢來、慢慢來,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慢慢的演練。不徐的意思就是說,你不可以一天捕魚三天曬網,那這樣可以拉的很長。

你天天修一壇法,你把師尊的相片拿到前面來,你很專注的把師尊的像片拿到前面,你可以看著他,放在很清楚的地方,把他立著也可以,立在你在修法的前面,當你修修修,修到要觀想結手印、要觀想師尊三光加被的時候,你把萬念放下來,什麼都不要去想它,你把它看著,輕輕的看著,注意力放在師尊的這一個法像上看著,輕輕的看著,不要去動任何的念。

好了,你看著的時候,你可以把它的這一個影通通記起來,接著你可做下一步的訓練。什麼訓練呢?你可以看著虛空,不要看他的相片,看他的影像會不會浮現在你的眼前。還有一個,眼睛閉起來,他會不會浮現在你的腦海裡,如果不是很清楚,而是很模糊,眼晴睜開再重新看。

在你修學的這個過程裡面,其實如果你時間夠,你可以連續的看著他,看著他,看著他三次,然後把你的眼睛提高,看一下有空間的地方。看師尊的這一個法像會不會浮現在你的眼前。一起來,看他會不會印在你的腦海裡面,可以清楚浮現,可以做這樣的訓練。訓練你可以看出來,然後你再對他作想的動作,才動念。動什麼念呢?再動「師尊的天心」放光加持,放百光加持,看「師尊的喉輪」放紅光加持,「心輪」放藍光加持,你才去動念。

先觀後想,一切的動作,通通是這樣先觀後想,包括我們做供養,我們拿一個蘋果或是放在桌上,但是,先看著蘋果,然後看到虛空,看這一個蘋果會不會顯現,再動念整排像一座山,再動念。這個是需要訓練,但是不要急,一定是以此類推,你做披甲護身,必須要觀想金剛護法,你可以選擇一尊投緣的金剛護法,你常常看祂,先不要去想,先看,先做觀,先看!你選擇你喜歡的、投緣的,將來說修披甲護身的時候,就是祂來給你住頂,然後散開,一定先把祂的形像想出來。

想出祂的像有什麼作用呢?有兩個作用,一個作用就是招請你想祂的形象,就是在想祂啊!你的念頭藉這樣的一個形象,觀想祂放射這一個訊息,放射念波。

如何觀想﹖一般修學顯教或密教的行者,碰到的第一個關卡就是「如何觀想」,如果不懂得觀想的要領,則一切的修行皆無法契入。在密宗的身、口、意三密中,以意密最重 要,因為一個人要有所行動,必先有思想,然後再表現於言語、行為上,而要改變一個人,也必須先從思想改造起,才能起根本作用。密宗的修持力是以手印、咒 語、觀想來調整我們的身心,進而契入真如,其中的觀想就是意密,觀想如果不懂,修持密宗就成了心外求佛、心外求法了。

一般人可能會以為觀想就是把心靜下來,然後用腦筋去幻想一樣東西,從沒有影像幻想到有影像,以觀想蓮花為例,有人會以蓮花池或圖片中所看到的蓮花,甚至憑 感覺去想像,集中念頭硬是把它想出來,而且還要讓它發光,最後這朵蓮花似乎是用心靈的筆把它構成線條稿一樣,可是毫無生命。其實不應該這麼拚命的想,也許 還沒讓蓮花發亮,你的頭就已經發脹,接著身體會不舒服,而且腦筋也會非常疲憊,曾經有人反應:以前很怕修真言宗,因為上班已經很累了,下班後還要花這麼重 的精神負擔去修一座法,他寧可繼續工作,也不敢上座修法。這是因為他的觀想要領錯誤,所以會覺得修法很累,若是用腦筋去製造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比如 聖如意輪觀世音菩薩、種字……等等,必定會浪費很多精神力,甚至身體也會不知不覺的蹦緊,經過一、二個小時後下座,由於肌肉長時間處於繃緊的狀態下,整個 人會非常疲憊,一點法喜也沒有,這種執相的修法並不正確,跟打妄想是沒有兩樣的。

有些人念力較強,觀想力很好,可以勉強把蓮花觀出來,並且讓它發光,曾經有一位弟子說:他可以在某地方觀想一個月輪,一個小時後回來看,月亮還在這個地方, 並且還會發亮。好厲害啊!但這樣又能如何?我們不禁要反問自己,這跟佛教的了生脫死有什麼關係,難道窮極一生,把自己逼瘋,就是為了去看到那個現實環境看 不到的東西,這樣的修行對人生有什麼意義呢?其實這樣的修行沒有意義,而且也不是佛法的正行。

這種修行要成佛非常難,就好像在打鐵或做石雕,非常辛苦非常累的。修行應該像心靈之旅,藉著儀軌的修持與本尊的三密加持,優遊在自性的性海中,這是非常舒 服的覺受,就好像去榮星花園欣賞景色,徜徉在鳥語.花香、風景如畫的大自然中,花園就如同內心無邊莊嚴的自性淨土一樣,優遊其中,盡情享受,這樣的修行會 痛苦嗎? 應該不會的,這跟刻意動腦筋去觀想的修行,比如說去到花園,還要 在這邊種棵菊花,那邊種棵梅樹……等等,弄了老半天,還是沒有把 花園弄好,這種疲於奔命的方式,跟前者是截然不同。

要如何修才能如同徜徉在花園中欣賞景色般,去欣賞自己無盡秘密莊嚴自性淨土呢?必須依三密而入,三密首重意密,意密就是觀想,所以要先懂得什麼是觀想,以 淨三業為例,觀想淨三業時,蓮花合 掌,中指為火大,表智慧,中指稍微打開表智用─智慧的啟用,由智慧的啟用來開敷我們的本覺心蓮,本覺心蓮就是自性八葉心蓮。此時結手印要曉得其涵義,它代 表我們內心有一朵白色蓮花,不要執著是 否有八葉,若一邊觀想還一邊算葉子有幾片,那就太執著了,根本不 瞭解八葉的意義,八為四智四行,四智為四方佛:阿佛、寶生佛、無量壽佛、不空成就佛,四行菩薩為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 薩、彌勒菩薩,此就金剛界而言,所以雖名為八葉,一一葉又具八葉 ,無量無邊,名為千葉蓮台,切莫依文起觀,不解密意,那就執著在 相上了。

八葉又代表八識,轉八識而成就第九識─法界體性智,此時觀想心中有白色八葉蓮花〈此處當知八葉並非真的有八葉〉,白色代表純潔、清淨,蓮花給我們脫俗、自在 的感覺,慢慢的從蓮葉中發出白色 光芒,諸佛菩薩以放光表說法,所以光就是一種用光可以照破無明, 這個過程就是智用,它的本體就是自性八葉蓮花。當我們身心漸漸融入在蓮花裏,最後身心不見了,只剩下蓮花在發光,安住於此,智慧 自然會慢慢開顯出來,當然最後連蓮花在發光的覺受都要滅除,人法 兩忘,才能契入真如,到達解脫地。

一般初學者身見較重,觀想時,常會有身體內外的執著,比如觀 想蓮花,他會先把身體觀成中空,然後把蓮花放在身裏面,勉強把 蓮花描畫出來,卻又像飛機遇到亂流一樣,飄浮不定,不是這邊暗掉,就是那邊缺一角,非常不穩定,不僅蓮花無法發光,甚至要保持住 都很困難,這是初修行時,很正常的現象,等功夫純熟,心氣存足後,自然就不會了。

現在來探討一個問題,上師常會教弟子把蓮花安住在心中,請 問心的位置在那裏?這個位置並不是指心窩的地方,而是在我們心靈 深處,內心最清淨、最安穩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又在那裏呢?對初學 者談這個問題是深了點,所以每一個人在剛始起修時,或許需要一點 點的安置之處,然後再慢慢的把這個安置之處捨掉,才能真正契入般 若空性。

為了讓初學者有安置之處,故方便教導,將蓮花安住在心中,這裏大致是心輪的位置,密教的修行方式是身心一體,用身體的反應來 促進心理的覺受,以心的覺受來促進生理的反應,二者互相配合,互 為因果,當然觀想的位置是有甚深涵義與作用的。而觀想的時候,雖 然把心安置在該處,但是卻不要執著蓮花在身體裏面,要把身見去除,無內外的分別,當下就是心靈深處,就是最安穩、最清淨的地方。  

此時的觀蓮花與前面的觀蓮花二者截然不同,前者是為了觀蓮花而觀蓮花,當你把一朵蓮花拚命地想出來,然後又要讓它發光,賦予 它立體的感覺,雖然現出來的影相或許可以給你一些許的覺受,但是 可以發現到這個影相無法與心靈深處產生共鳴,所以可能還是落在第 六識或第七識之作用,無法在八識田中起作用。人類日常生活的活動,都是粗淺的意識在活動,不足以影響第八識,因為它是無始劫以來的記憶庫存,必須進入較深 的禪定,才能改變身心,去除八識田中的業垢。如果你的修行只是為了觀想一個假相,妳會發覺到,它對你的生命好像沒有意義,那些膚淺的覺受是由外而來的,而 真正的修行,契入的感覺是由內開展出來,完全不假思索,不假分別,很自然的從內心湧現出來,故前後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前者蓮花的觀想是沒有根據,憑空捏造的,後者在觀想蓮花時,要同時安住在蓮花三昧中,三昧是,三摩地,以現代名詞說明,或許可以方便解釋為一種氣氛 的覺受或理趣開展,所以觀想蓮花時,要瞭解其涵義,它代表我們清淨、光明、自在的覺體,藉著蓮花來開展本有,也就是藉著事相來顯示內心的思想、理趣、體 證,這是藉事顯理,有根據的,並非憑空製造出來的,譬如你內心很高興的時候,可能會用一種方式把它表達出來,開懷大笑,甚至高歌一曲,則更 能展現內心歡愉之情,讓我們整個人融入高興的氣氛裏,就好像融入在榮星花園裏,徜徉在大自然中,欣賞風景一樣。

密教的手法通常會依據一個理趣,慢慢引導你契入,所以觀想蓮花前,首先要注重在理趣上,整體的覺受,觀想蓮花時,不管觀的清不清楚都沒關係,但至少內心要安 住在那一份覺受上,然後起一點念   去觀蓮花,這一點念是很輕微的,絲毫不用到任何腦力,是在你身心能夠放鬆的範圍內,所起的一點念。慢慢的,由於妳的身心越放鬆,觀想就愈清楚,觀想愈清 楚,你就愈能體受這個理趣,理趣與事相上的觀想,二者會互相長養,功夫純熟時,就能把內心對蓮花的覺受開展出來,漸漸的,妳的身心就融入在蓮花的三昧中, 此時已沒有身見了,這樣的觀想不是很舒服嗎?

有很多人都會有個壞毛病,一邊觀想一邊起分別念,比如觀想蓮花,觀到最後就開始想:它代表光明,所以要發光,它是清淨的,所以是白色……等,好像在背條文 一樣,如此還是在打妄念,只不過換個型式罷了,因為妳著在蓮花的相上打轉,請注意─整體的覺受,直接安住在蓮花三昧,整體去覺受,觀想清不清楚都沒關係, 最重要的是內心放鬆,有那一份光明、清淨的覺受,慢慢深入,這種感覺是整體性的,而不是一下子分別光明是怎麼樣,一下子分別清淨是怎麼樣,這是錯誤的。什 麼是整體的覺受?比如妳到榮星花園,當下榮星花園給你的感覺,這是全部覺受的綜合;比如調色,不管多少顏色放在一起,調到最後一定是一種顏色。或許這二個例子可以方便的解釋,希望大家能夠瞭解。

你們在觀想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去分別,或者背理趣, 上師所講解的法本理趣,在你們修法的時候,完全用不上,不要被 上師所講的理趣騙走了,那是因為你們沒有修行的經驗, 上師把體證的經驗,稍微描述一點點,讓你們內心能夠升起一些覺受。當你們在修持時,對上師所講的理趣,能夠瞭解幾分,就安住在那幾分的覺受上,然後依著方 法慢慢修,千萬不要再去分別了。

我們在修法時,要記住一個要領─放鬆,從頭到尾統統要放鬆,不要誤以為「專注」的觀想,就是集中心念「很用力」的去想,雖然這樣或許可以產生一點效果,但 是可能會被綁住,等到某一個程度就修不上去了。真正的修行,越專注就要越放鬆,高度的專注,必須要高度的放鬆,切記!切記!

上師所講解的理趣,你應該在修法前就要先瞭解,它是用來引導你,讓你可以稍微體受一二,真正在修法時,就按照口訣修持,觀想蓮花、結手印、誦真言一二,直 接就契入蓮花三昧,讓妳整個身心融 入裏面,此在密教稱為開顯,把我們自心的某一部分功德,把它開顯出來,蓮花三昧就是我們自心的一部分功德,藉這個相把它開顯出來。所以密教的方法,以相轉 相,然後轉識成智,泯滅諸相才能契入般若空性,是一種善巧方便的手法,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一切眾生的習氣,在無形中慢慢轉化,譬如說某人有個壞習慣, 如果天天想辦法去對治它,一定對治不好,永遠在那裏掙扎,不能安寧;如果你把自己的心竅,慢慢提升,暫時不要去管這個壞毛病,當你提升到某一層次時,這個 壞毛病已經無法影響你,自然就把它改掉。如果你整天壓抑自己,勉強自己,千斤重擔肩上挑,絲毫無法得到些許的自在,這並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有一天因緣聚 會時,它還是會爆發的,這只是一個前行的自我要求而已,根本方法是從內心著手,從你內心開始轉起,也就是用本尊的三密來轉我們的三業,讓我們能夠契入,這 是密教善巧方便之處。但是觀想也不能心外求法,完全不知其所以然,只是為了觀想而觀想,這樣或許可以暫時獲得某些粗淺的體受,這種體受膚淺到讓你覺得沒有 生命感,好像靠著外面的假相而得,無法與內心深處起共鳴,如果你把握到要領,契入的感覺則是來自內心深處,自然湧現,與前者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由內而外開展出來的感覺,會覺得越走越踏實,會知道自己走得對不對,可以自我肯定;由外而來的話,會覺得很矛盾,難道修行就是為了觀想這些假相,就算勉強觀 想出來,似乎對自己毫無受用,這樣的修行有什麼用呢?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幻。只有往內心追求提升,才是正道,才是佛法,雖然善巧有多門,但是如果能 把握到法要,則以後的修行路將會更平坦更快速,而且修完法後,不會覺得很累,反而會像睡了一覺,得到很充分的身體滋養,並且會不斷的提 升心靈,自然地達到解脫地,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4016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