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打開生死之門 探索靈魂奧秘》(五)
2010/05/03 09:29:48瀏覽313|回應0|推薦0

《打開生死之門 探索靈魂奧秘》(五)
划時代的新學科瀕死體驗研究

2.4 獲得知識,感悟人生

有很多瀕死體驗者在瀕死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對人生的、對世界的及對宇宙的問題的答案。我們這里只舉兩個例子。

上面我們曾提到過,肯耐思-瑞恩博士對盲女阿米派格的瀕死體驗的研究。阿米派格還告訴瑞恩博士說:“(在她見到光和死去的朋友時) 我感覺我懂得了所有的事,每件事對我來說都是那樣合情合理。我明白了,在這里,我將找到所有對人生,對這個星球,對上帝,對所有事的答案。”在阿米派格周圍的所有人中,有一個人身上發出的光比別人都要明亮,阿米派格認為他就是基督。這個人通過心電感應与她交流,她感受到了極大的愛。最后,這個光中的生命告訴阿米派格,她必須回去。在送她回去之前,這個人向阿米派格全面地、毫無遺漏地展示了她從出生以來所經歷過的每一件事情。在這個過程當中,這個人一直在阿米派格身邊,和藹地對每一件事做出評論,幫助她理解她一生的行為。最后這個人對阿米派格說:“你現在必須回去了。”于是,象坐過山車一樣,她又飛速地回到了自己的身體。

肯耐斯-瑞恩教授在《走向奧秘迦》一書中還講述了這樣著名而有趣的例子:1978年5月,當時33歲住在紐約附近的湯姆在卡車下面作修理工作時支撐卡車的東西突然滑開,卡車砸中了他的胸部,他九歲的儿子叫來了救護車,被搶救過來以后,他描述了他的瀕死體驗。和其他很多人一樣,他以極快的速度通過了一條隧道,在隧道的盡頭是極其明亮,純淨,典雅但又不刺目的光。美好的光就象一個人一樣和湯姆進行了心靈交流。湯姆感受到的第一件事是光對他說:“放松,每件事都很美好”。然后他馬上輕松下來,感覺自己在一個溫暖舒适的環境中。在他的一生中,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純淨的愛。“那种愛,”湯姆說,“是不能与對妻子的愛、對孩子的愛相比的”。接下來,湯姆意識到,在与光的交流中,他得了一种絕對的、完全的知識,他的每一個問題都有了答案,對生命、對生活、對宗教,甚至對一些自己從來沒有接触過的東西的問題,湯姆都得到了答案。

有趣的是,在他康复不久后的一個早上,他醒來,嘴里嘟囔著一個詞“量子”。他妻子問到:“你說什么?”湯姆重复到:“量子。”妻子又問:“你到底在說什么呀?”湯姆回答到:“我也不知道。”他和他妻子當時都不知道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因為湯姆只有高中的學歷。兩周后的一個下午,當他和他妻子正在看電視時,湯姆突然說了一句:“馬克斯-普郎克,你不久后就會听到有關他的事。”(譯者注:馬克斯普郎克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他妻子再一次感到迷惑,不知道他在說什么。其實,當時湯姆和他妻子一樣,什么也不知道。自那以后,湯姆開始對一些數學公式和符號感興趣。他問過朋友們數學符號PSI是什么意思,這實際上是一個希腊字母,在數學、物理學和心理學中有廣泛的應用,它代表未知的事物,沒有一個朋友能給湯姆滿意的答案,直到他問了肯耐斯瑞恩教授。同時,一些簡短的從書中摘下來的句子,不斷地進入到湯姆的大腦,而這些書是湯姆從來沒有讀過的。他曾經把一段話拿給肯耐斯瑞恩教授看,教授認出那是出自馬克斯普郎克的科學自傳的一段話,而這本書湯姆甚至沒有听說過。這以后,事情就變得具有戲劇性了。湯姆這個只有高中學歷,從來不喜歡去圖書館的人有一天去了圖書館,他問管理員:“量子,量子,量子能量,這儿有沒有這种東西?”管理員猶豫了一下,回答到:“我們有很多關于物理的書,在自然科學圖書室,你到那儿去找一下吧。”湯姆去了那里,但他卻一點也不知道該選哪本書,因為他沒有一點背景知識。剛好有一個看來受過很好教育的人站在他旁邊。湯姆就問道:“對不起,先生,您是否可以幫助我,我想了解一些量子理論,但我只受到高中教育。”那人回答道:“恐怕,年輕人,你必須在大學里選一些課才能對這個理論有點認識。”然后這個人給湯姆推荐了几本入門的書,這几本書里,赫然就有《馬克斯-普郎克,量子力學之父》。湯姆如飢似渴地讀了這些書,那些從瀕死體驗中光那里得來的知識片段都連貫起來了,它們都和量子力學有關,而這是一門湯姆以前從不感興趣,也一點背景知識都沒有的學科。湯姆最后決定在大學注冊物理課程,他向他指導教授解釋了他為什么要來上這些課,教授認真地,但又不太相信地听完湯姆的理由,最后他給了湯姆一份書單,令人惊异地是,書單上的四本書恰好就是湯姆讀過的那四本,也是湯姆有生以來讀過的僅有的四本關于量子力學的書。湯姆在學校里非常認真,他不僅花大量時間學習物理,他還學習心靈心理學。這些東西都和他在從瀕死體驗中光那里得來的知識有聯系。

原載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399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