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21 22:08:04瀏覽1539|回應5|推薦44 | |
定居花蓮已有兩年多,卻始終排不出心情走一趟想嚮往已久的「砂卡礑步道」。日前終於下定決心與妻及張姓老長官共同踏上花蓮水石之美一途。 步道位置: 「砂卡礑步道」位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開車可從遊客中心往西穿過砂卡礑隧道,步道入口就在隧道出口右側的砂卡礑橋頭,車輛可通過砂卡礑橋置放於停車場,再步行回步道口;若採健行方式,可從遊客中心出發,走車行路線,砂卡礑隧道內設有人行步道及照明燈,安全無虞,約十五分鐘即可到達砂卡礑步道口,沿一數十公尺高鐵梯而下即是。 步道簡介: 「砂卡礑步道」是日人在據台時期為建造立霧電廠,從砂卡礑溪沿岸的大理石峭壁上開鑿出一條四點五公里長、一公尺餘寬的步道,屬景觀型步道,起點砂卡礑橋,終點是「三間屋」〈真的有三間鐵皮工寮屋〉,原路折返需時二至四小時,砂卡礑溪是立霧溪入海前最後匯入的支流,沿途峽谷峻秀、溪水清澈、岩石皺摺美麗、森林鬱密,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及生態之美。步道原名為「神秘谷步道」,於民九十年才改回泰雅族慣稱的「Sgadan」,意為「臼齒」 沿途景觀介紹: 幽靜的步道: 砂卡礑步道崁鑿在海拔約六十公尺高的大理石峭壁上,雖然險峻卻極為幽靜,鳥鳴、蟲吟、溪水潺潺,令人心曠神怡,步道安全易行,沿途開設六個可供旅者停留休憩小站。 清澈的溪水: 流經此處的溪水,讓大理石中的碳酸鈣釋出,終年呈現清澈碧藍的色系,溪水融合風光秀麗的山景,令人宛若置身人間仙境,這裡是遺世深藏的世外桃源。 峻秀的峽谷: 完全不若太魯閣燕子口步道的陽剛,砂卡礑步道位於群山環抱之中,溪水穿谷而過,大理石山壁坡度稍緩,表面長滿各類植物,山壁忽而狹窄,忽而開闊,陡峭秀麗,身處其間,讓人虛懷敬畏之心,直覺渺小。 如畫的大理岩石: 大理石岩層經過千萬年的地殼變動擠壓,摺皺變化萬千,每一處都彷彿如石刻壁畫一般,風情百樣,溪床上巨石堆陳,有圓球狀、有石椅狀、有屏風狀,千姿百態,觀之令人沉醉,不覺流連忘返,太魯閣水石之美盡在此間。 鬱密的森林: 步道氣候溫和,屬於亞熱帶雨林,林相茂密蒼鬱而層次豐富,較陡岩壁上土壤不易堆積且較為乾旱,只見比較耐乾旱的岩生植物緊抓著岩縫而生,可感受大自然生命的堅韌,植物相以桑科榕屬鵲榕、裬果榕、幹花榕及樟科楠屬大葉楠、瓊楠為多,故有稱為楠榕林帶,其間還有原住民種植賴以為生的大遍山蘇園。 攔水壩史蹟: 攔水壩體採混凝土重力壩設計,壩頂標高154.35公尺,壩左側設進水口,下接直徑1.6公尺、長798.5公尺馬蹄型輸水隧道,此壩可謂步道的催生者。而橫跨溪谷間的巨大輸水管是為克服地形障礙,自溪畔水壩利用虹吸管原理抽水,與攔水壩所截之水合流經5479公尺主引水道送達發電廠發電,二工程皆於日據時代完成,此段倒虹吸管線,管徑3公尺,全部用鋼管建造,並以鋼架橋及混凝土橋墩支稱,值得一窺其奧。 溪流生態: 砂卡礑溪水質經年清澈碧藍,不同於園區其他水系沖砂混濁,縱然大雨過後也很快清澈,適於魚類棲息繁衍,水生昆蟲豐富,容易觀察。壩體下方常見的生物有蝌蚪、日本禿頭鯊、大和米蝦、長臂蝦、匙指蝦、華溪蟹和高身鏟頷魚的小苗;壩上方水生物種類和數量較豐富,最常見的魚類俗稱鲴魚的台灣鏟頷魚。溪床上則常見到千色水鶇、紫嘯鶇、河烏等溪流鳥類流連覓食,步道上偶而還可見到台灣彌猴呢。 砂卡礑步道沿溪生態保育及環保做得很好,真是台灣少有的開放卻又能不受污染,而能呈現大自然原始美景的旅遊景點,漫步山水之間,呼吸源源不絕的芬多精,真真令人心情輕鬆舒暢,是賞鳥、賞蝶、生態觀察、親水賞石、環境教育的絕佳之地,歡迎您也能前來砂卡礑步道一遊。 ※部分記述內容參考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景點資料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