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19 13:37:39瀏覽911|回應0|推薦0 | |
補充:
以下轉貼自「中時部落格-跳舞有時-野草莓,我的10個「如果」(時事雜感20) 」網友的回應文: ======================================================= 回應:野草莓,我的10個「如果」(時事雜感20) 我對於這場學運的看法比較簡單而負面。 學生之所以被視為較單純,只是因為尚未加入社會,尚沒有自己固定的利益。所以比較會沒有顧慮地去衝撞體制,因為體制改變產生的利益重分配,對尚未被分配利益的他們比較沒有影響。可以憧憬體制改變後更美好的明天,或是在衝撞過程中獲取利益。 這次的草莓學運,可以看出大多是由社會系、政治系、或人文學系的學生參與。因為學運對他們而言可以是校園理論的實際操演,並且打開人脈。其實當年野百合學運一開始也是如此。但是野百合的成功,在於議題獲得普遍性認同,除了社會支持,大量非人文、社會學院學生的參加,例如本人當年是工學院學生。所以當年有稱為「擦槍走火」,大量平日不關切社會運動的學生加入靜坐,配合廣場集體決策的理念,使得過激的主張無法被通過,自然濾除。整個野百合的主軸始終保持在中道上,因此也獲得社會一面倒的支持。 所以,如果自認是替社會正義發聲、替天行道的學運,我就用參與人數來檢驗,是否得到普遍認同。如果是以創新、反省,訴諸小眾的運動,當然可以主張一些尚未被大眾接受,但意欲在未來廣傳的意見。 野草莓的盲點之一,就在意欲以少數人否定多數人選出的民選政府的正當性,那麼運動本身的正義自然被質疑。廣場的三點訴求,真正能被普便認同,鮮少爭議的只有第三點「修改集遊法」,但是卻被放再第三項,也可看出第三項只是第一項、第二項的護身符。因此,背後又怎麼會沒有利益的糾葛呢? 此外,者次學運許多基本運作架構幾乎都是抄襲野百合,靜坐、隔離、集體決策...,七人決策小組讓我想起野百合的六人決策小組,頂多就是網路發達後,增加了許多傳播手法。因此也會被批評為沒有創意的一次假學運。 如我只寫一項最重大的問題,我想也是新世代的通病,那就是謙虛。野草莓讓我看到自以為是一小股大學生無知的傲慢,令人很想痛扁他們一頓,想告訴他們,這個國家是全體國民的,不是你們想怎樣就怎樣。 2008-11-19 08:50|YL ======================================================= 馬英九盼立院通過陽光四法與集遊法修法 2008-11-18 12:45|inua ======================================================= 野草莓學運不會成功的 集會遊行法是在民國91年06月26日修正,在修正完後的六年當中,民進黨政府從未覺得是惡法,也從未再修正過。 在這期間,百萬紅衫軍上街,一樣是按照集會遊行法合法進行,之後也沒聽說紅衫軍要抗議修法。 怎麼今天民進黨一下台,成了在野黨,集會遊行法就突然變成惡法了呢? 說穿了,民進黨背後操縱這個學運,吵著要修法,不過是為了給自己將來走街頭路線方便,卻掛上了人權自由的名義。 換句話說,嘴巴講的是「人權」,心裡盤算的卻是「自己」。 由此可知,野草莓學運不會成功的。因為它的出發點就是自私和謊言,又有誰會被感動呢? 2008-11-18 11:06|寄居者 ####################################################### ======================================================= ####################################################### 補充: 以下轉貼自「 中時部落格-跳舞有時-野草莓,我的第二彈(時事雜感21) 」網友的回應文: ======================================================= 回應:野草莓,我的第二彈(時事雜感21) 古人說: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像不像台灣現在的寫照? 日前在行政院門口靜坐的數百名學生,提出三大訴求,包括馬英九總統和行政院長劉兆玄必須公開向國人道歉;警政署長王卓鈞、國安局長蔡朝明,應該立刻下台;立法院應儘速修改限縮人民權利的「集會遊行法」。數度遭警方強制驅離後,決定轉戰民主廣場,繼續靜坐抗議。不久之前還淚眼婆娑的政大公行系副教授莊國榮又跑出來『榮耀台灣』,參與在學生靜坐行列之中,表示靜坐抗議主要是希望修改集會遊行法,以讓台灣更好。 看到這種新聞,對台灣這些所謂的『大學生』實在不以為然。 過去的野百合學運,不可諱言的,曾經扮演社會演化的重要角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台灣的學運力量可以說戰無不勝,然而,於今看來,這是有其時代背景的,包括社會對於萬年國會的反感,更重要的原因是李登輝的暗助,使得野百合學運累積了重大的能量。終於推到了萬年國會,並造就出一批綠朝的學運世代新貴。 集會、遊行,靜坐、嗆聲等活動在言論不自由的基礎上是有其正當性的,因為沒有適當的宣洩管道,唯有透過此種群眾運動來傳遞訴求。因此,在未開放集會遊行的年代裡,即使我不同意他們的訴求,但我對這種表達的形式,還是必須給予一定的支持。 現在,綠營的喉舌還少嗎?三立,民視,自由,還有數不清的外圍『圍事』分子,再加上8年的阿扁與12年的老李執政時期,連政府的媒介,例如公廣集團,華視、台視、公視,連中央社等也跳下來大力鼓吹綠色的主張,說實在的,綠營的媒體資源簡直『罄竹難書』,還需要煩勞這些大學生吃飽沒事幹上街靜坐? 晶華飯店被圍時,你們的正義感在哪裡?當警察被打的時候,你們又在哪裡?還有,你們一小撮人,怎麼會違反民主的原則要760萬人選出的政府下臺? 奉勸這些學生,時代變了,你們的靜坐完全沒有正當性,社會也不會同情,也沒有當朝的總統暗助。很大的可能是,你們就繼續坐到吧,坐到最後,也沒人理你們,不要高估自己在社會上的份量。 奉勸你們:別年紀輕輕不學好,跟著一些別有用心的教授鬼混,甘為綠營政黨打手,以後下場不會太好的。 2008-11-19 08:40|pan ======================================================= 回應:野草莓,我的第二彈(時事雜感21) 無聊查了一下,就來回應這個路人吧 1.政府可以在11/2 那天隨便打人 抓人 折毀國旗嗎? ==>政府不可以隨便打人、抓人。但是在管制區裡發生的事情,請不要賴給政府"隨便"。我到現在沒查到警察在管制區外打人、抓人,懇請你給個連結吧。 2.政府可以淨空國道嗎? ==>有何不可? 修路不能清空?有車禍不能清空? 既然都是清空,政府為什麼不能清空國道? 這問題問的有點奇怪。 3.政府可以因為對岸有人來 就把圓山派出所國旗降下嗎? ==>以訛傳訛就很有正義嗎? TVBS-圓山所、劍潭活動中心升旗報導 更正與澄清 4.政府可以對著百姓說 在桃園機場 說 這裡是公共場合 所以不可以拿國旗嗎? ==>不可以。但是請把完整的證據拿出來,證明執法人員確實有講出這段話。 5.政府可以在做上述的事情的時候 卻允許五星旗飄揚在中山北路嗎? ==>上述的事情若發生在管制區,對不起,那是那些不守管制區規定的人的問題。五星旗飄揚在管制區外,既然別人遵守管制區規定,你為何不准其他人拿五星旗? 6.政府可以到現在都沒有公開讓國會 媒體看到四項協議真正的全文嗎? (原本) ==>11/5 就公佈了,難道要給你看到原始紙本才算數哦? 海基、海協兩會四項協議內容全文-PChome新聞 7.政府可以要求立法院三十天內決議 不決議視為通過嗎? ==>請看以下貼文 江陳會簽署四項協議,行政院會昨天決議,空運及海運協議部分,將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九十五條規定,送請立法院決議;郵政及食品安全協議部分,則送請立法院備查。 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表示,「江陳會談」中海空協議須送立法院決議,立法院如果不同意,協議就失效,但如果卅天內未做出決議,法律上自動生效。行政體系尊重立法院,希望能在充分討論後做出決議。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 『協議之內容涉及法律之修正或應以法律定之者,協議辦理機關應於協議簽署後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轉立法院審議;其內容未涉及法律之修正或無須另以法律定之者,協議辦理機關應於協議簽署後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定,並送立法院備查,其程序,必要時以機密方式處理。 』 現在有爭議的,也只是其中兩項條文是否需要同時修改其他配合法律。你可以有所質疑,政府也有所解釋。 8.政府可以不受監督就把郵政儲金動用八千億嗎 (那不是政府的錢是百姓的存款!) ==>『今日行政院院會已先決議將國發基金之資產規模由現在的2,000億元,視實際資金需求逐步擴充至1兆元,行政院並將與立法院相關黨團溝通協調並進行政策說明後辦理。』 比起前一個政府,偷偷摸摸把錢丟到陽信去,現在這個政府還知道要跟立院黨團溝通協調,還讓媒體與人民通通都知道有這件事,這樣算是不受監督? 2008-11-19 03:36|路人甲 ======================================================= 其他補充: .所謂野草莓學運的學生們,有必要做假嗎?-馬總統 人民是你的監督者udn部落格 .被野草莓糟蹋的言論自由-馬總統 人民是你的監督者udn部落格 .法規:集會遊行法(民國91年06月26日修正)-Yahoo!奇摩部落格 .大家一起來為集會遊行惡法送終告別式!苦勞網(附註:數個綠營團體已加入。有趣現象:在苦勞網中可查詢各社團、組織,歷年所參與的各項活動,其中可發現某些社團、組織,只參與特定立場的活動呢!可知其傾向與立場)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