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什麼日本已經投降這麼多年了,台灣年輕人還穿著日本的浴衣到處走?郝應該馬上撤換北市府這些媚日官員!
2014/10/11 06:01:40瀏覽1441|回應3|推薦8

為什麼日本已經投降這麼多年了,台灣年輕人還穿著日本的浴衣到處走?郝應該馬上撤換北市府這些媚日官員!

還是日據時代嗎???台灣要到何時才有自己的主體性?????日本對台灣已經從過去的"軍事政治殖民侵略"轉到後來"經濟侵略".再到現在的"文化侵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慢慢影響我們的下一代...而且現在還是台灣自甘於被文化殖民!
-------------
浴衣踩街祈福 大稻埕飄日本味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2014.07.27 03:55 am
 
台北市觀傳局長孫廷龍(穿白上衣者)與參加「大稻埕散策」民眾合影。
記者莊琇閔/攝影

民眾精心打扮穿著浴衣,手持月老加持過的御守,盼尋得良緣。
記者莊琇閔/攝影
一年一度的台北大稻埕音樂煙火節,將於8月2日七夕情人節當天,在延平河濱公園3號至5號水門正式登場。觀傳局結合台北地下街,昨日舉辦「大稻埕散策.月老御守祈福」踩街活動暖身,號召50位穿著夏日煙火節浴衣打扮的正妹型男,一起在大稻埕踩街拜月老,提前為音樂煙火節炒熱氣氛。
昨天參與活動的民眾以女性居多,她們穿著日式浴衣,腳踩日式木屐,並精心梳化搭配的髮妝亮相。今年已是第二次參加的薇薇和可可說,浴衣是特別租借的,租金在1千元上下,因為難得有機會穿上浴衣在街上行走,感覺很新鮮,今年繼續參加活動。

踩街隊伍從迪化街口往霞海城隍廟前進的路上,也與街道兩旁民眾互動,邊發送棒棒糖及煙火節文宣,炒熱歡樂氣氛。

隊伍抵達霞海城隍廟後,供上參拜月老的御守、小手巾、米及姻緣餅,進行開光儀式及朗讀疏文,祈求月老賜福尋得良緣。

觀傳局局長孫廷龍表示,煙火節每年約吸引40萬人參與,藉由節慶活動的舉辦帶動周邊商機。為促進台北市及大稻埕地區的觀光產業發展,今年更與獲選優良旅館的8家業者合作,推出海外旅客專屬活動,邀請參與的海外旅客一同觀賞大稻埕煙火,希望提高觀光客來台北購物及住宿意願。另外觀傳局也邀請18名海外部落客到現場體驗,讓煙火節的魅力透過網路宣揚到國際。

除了昨天的愛戀大稻埕祈福踩街活動,觀傳局今天也在台北探索館4樓舉辦「台北探索館愛的印記活動」,民眾只要將愛的印記蓋在「我心目中最浪漫的台北景點」的牌子上,即可獲得七夕情人節限量「愛情鎖」1個,拿到「愛情鎖」的民眾在8月2日白天先到成美左右岸河濱公園彩虹橋掛上愛情鎖,接著再到霞海城隍廟祈福拜月老,晚間再一起參加大稻埕音樂煙火節,留下美好的夏日回憶。
-------

===>2個多月前看到這則新聞後.我曾經寫信去北市府市長信箱/行政院/文化部投訴這些媚日施政.但沒想到北市觀光局依然故我!變本加厲!今天竟然又出現舉辦穿日本浴衣的觀光活動?!
從大稻埕到北投.從北市觀傳局局長趙心屏孫廷龍到今天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黃啟瑞.一再辦觀光節推廣日本浴衣文化.這在同曾為日本殖民地的韓國看來是十分不可思議的!台灣人的民族尊嚴何在?郝龍斌枉為抗日將軍郝柏村之子!
過去歷史仇恨可以忘記.但"不反日"不等於要去"媚日哈日".如果郝還有點良心.應該馬上撤換北市府這些媚日官員!

----------
臺灣北投浴衣文化節 台日學生大PK 首獎5萬元
2014.10.11(記者黃秀麗臺北報導)
由臺北市商業處指導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舉辦本年度之第二屆臺灣北投浴衣文化節兒童浴衣設計比賽,今年參賽擴大至亞太區規模,參賽作品收件後在臺灣和日本各自初選,決賽將於10月10日北投浴衣節揭曉,現場將由30組小小模特兒進行走秀,由專業評審選出得獎作品,首獎可獲獎金5萬元。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黃啟瑞局長表示,北投一直有日本文化氛圍,造就了獨到的溫泉特色,北投浴衣受歡迎也歸功於用心經營的結果,透過設計比賽,讓設計專長的學子們,有一個發揮的平台,也希望將這些優秀作品有機會商品化,讓北投溫泉商機更活躍。

臺北市商圈產業聯合會暨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周水美理事長表示,浴衣是日式泡湯文化的象徵之一,在日本,民眾會穿著浴衣參加各式各樣的夏日祭典,而北投溫泉更是傳承此項特色,許多溫泉會館依然保留浴衣泡湯的獨特風情。此次兒童浴衣設計比賽於10月10日由北投浴衣文化節揭開序幕,廣邀海內外服裝設計相關科系學生參與兒童浴衣設計,當天並由活潑可愛的小麻豆穿著參賽浴衣走秀,以供專家學者評選優勝作品。

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北投文化及浴衣之美,由臺北市商業處指導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舉辦本年度之第二屆臺灣北投浴衣文化節兒童浴衣設計比賽,有別於上屆,今年參賽擴大至亞太區規模,邀請法人山口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會及山口和服踩街同好會協辦,參賽作品收件後在臺灣和日本各自初選,決賽在今天上午(10日)北投浴衣節揭曉,現場將由30組小小模特兒進行走秀,由專業評審選出得獎作品,首獎可獲獎金5萬元。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黃啟瑞局長表示,北投一直有日本文化氛圍,造就了獨到的溫泉特色,北投浴衣受歡迎也歸功於用心經營的結果,透過設計比賽,讓設計專長的學子們,有一個發揮的平台,也希望將這些優秀作品有機會商品化,讓北投溫泉商機更活躍。

臺北市商圈產業聯合會暨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周水美理事長表示,浴衣是日式泡湯文化的象徵之一,在日本,民眾會穿著浴衣參加各式各樣的夏日祭典,而北投溫泉更是傳承此項特色,許多溫泉會館依然保留浴衣泡湯的獨特風情。

浴衣節一直是北投的文化盛事,每件浴衣的設計,都在訴說北投的故事與文化內涵。主題以北投地方風情為設計重點,並以兒童為設計對象,目的在突顯北投的文化意涵,意味著讓下一代能穿著代表臺灣傳承的浴衣、此外今年還特地邀請日本浴衣達人至現場教學,讓民眾了解浴衣的起源及正確穿著方式,更擴大舉辦「浴衣逛大街優惠活動」,還有北投傳統特色那卡西比賽、愛心北投文創市集及溫泉聯合特展,藉由產、官、學三方合作,同時與商圈的溫泉業者、日式泡湯文化、當地美食三者聯結,為民眾帶來全新感受。
-----

========>剛剛一大早看到這則新聞.氣得馬上再寫信去行政院/文化部/台北市長信箱申訴!

二○一一年夏天,我在機場遇見一個身穿「高砂義勇軍」T恤的年輕人,看了他好幾分鐘,我非常難過,我在想他到底知不知道「高砂義勇軍」是什麼意義?日本已經投降這麼多年了,為什麼年輕人現在還在穿這樣的衣服到處走?

----------
同樣都是日本殖民時代遺留的建築物,在韓國,總督府被視為國恥;在台灣,卻成了總統府。面對歷史的不同態度,是韓國人心胸太過狹小?還是台灣人太沒民族尊嚴?

 許久以來,南韓政府就打算把漢城最重要的建築,亦即日本人所建的總督府拆除。這座建築佔有當年正宮的位置,在漢城主要的南北向大街的主軸線上,建築物的造型是歐洲的學院派,上有圓頂,下有列柱的標準官府建築,體型與規模比起台灣總督府,要顯得恢宏些。

 南韓獨立以後,把這棟建築視為國恥的象徵,並沒有利用它當做政府建築使用,而是改為國立中央博物館的館舍。然而即使如此,韓國人還是覺得這樣一棟建築堂而皇之地矗立在漢城的主軸線上,是不可忍受的一件事。經過一番爭論,還是決定拆除,以徹底消除國民心上的陰影。

台灣與南韓都是被日本殖民過的國家,當日本佔領之時,也同樣在兩地興建了代表殖民者權利的總督府,中華民國與韓國兩國的總督府造型外貌大致都一樣。然而,現在這兩座日帝所興建的總督府,命運卻大不同。在台北的總督府轉化為中華民國的「總統府」,至今依然是最高政治權力的象徵。

相對地,在韓國的朝鮮總督府卻於九十年代被拆除。為什麼一個被保留,一個被摧毀?韓國金泳三文人政府為何拆除?主要原因係認為朝鮮總督府是日本軍國政府殖民統治的工具以及象徵日本侵略之建築物,清除軍國殖民思想;其次是企圖恢復被破壞的景福宮(舊宮),以恢復民族氣節的歷史性工作。

全世界都知道日本與南韓關係一向惡劣。因此,韓人稱「天皇」為「日王」一點都不足為奇。

奇怪,近日台灣為「日據」與「日治」,紛紛擾擾。讓韓人覺得不可思議。

一、日本殖民統治韓國三十六年,沒有一個韓人不知道,可以「包容」她的惡行,但不能忘記歷史。

二、「去日本化」工程,仍在進行。南韓總統朴槿惠相繼訪問美國和中國,至今沒跡象顯示,要去日本訪問,打破過去慣例。

三、總督府建物,早已不見。位於首爾市中心的總督府,在金泳三執政時期拆除,不留痕跡。南韓年輕一代根本不知道總督府為何物。總督府變成總統府,今日台灣還在使用。

四、南韓電視廣告,不能出現日語。

所以,「日據」與「日治」根本不是問題。真正問題是國人對日的基本態度要改變。
---------

哈日莫淪為媚日 防日不等於仇日
2014年08月08日 林金源
7月27日各媒體出現如下突兀畫面:北市觀傳局長孫廷龍與一群穿著日本「浴衣」男女,聚在台北城隍廟前合影。他們手拿「御守」,請求月下老人加持,盼早覓 有緣人。「御守」乃祭拜神社後求來的平安符,是日本「神道教」教義的一環。不知穿著「浴衣」男女,是否向城隍爺與月老解釋清楚,否則兩位中國籍神仙如何為 他們加持?

原來北市府結合台北地下街,於7月26日舉辦「大稻埕散策.月老御守祈福」踩街活動,召集一群穿「浴衣」男女,踩街拜月老,為將在七夕情人節揭幕的「大稻 埕音樂煙火節」暖身。「浴衣」有二意:古時日人沐浴穿的衣服;現代則指夏天日式單衣。和服是日式衣服泛稱,浴衣是和服的一種。大稻埕「散策」就是大稻埕漫 遊、散步的日式表達。首先不解:北市府為何理所當然認定民眾都懂這些日文詞彙?我們更不解選在七夕揭幕的煙火節,為何不見漫遊的牛郎織女,卻有一群「散 策」的「浴衣」、「御守」?難道七夕民俗來自日本?還是台灣人必須回到日據,再度化身日本人才能快樂過節?

市府藉由節慶,帶動商機,用心良苦,值得嘉許。但人活著不只為麵包,還需有尊嚴。何況促進觀光,哈日媚日並非唯一之途。北市府偏愛日風,好像不哈日活動就辦不下去。

去年北市府大力宣導6月17日是北投公園百歲生日,此日卻是日本據台的「始政紀念日」。當天活動還邀化裝者上台「同樂」,包括穿和服的觀傳局長趙心屏、握 手言歡的孫中山與裕仁太子、著軍服的日本神風特攻隊員,和陪他度過人生最後一夜穿和服的台灣風月小姐。參與裝扮遊行者可拿餐點,集滿攤位印章者可換「御 守」。莫非市府眼中只有認同錯亂的文創,以及現金收入的觀光,(台灣人或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與尊嚴,都不值一顧?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郝龍斌市長說今年8月2日除了是七夕,也是台北建城130周年,所以煙火設計特別加入台北古城門意象。

130年前,台北所以建城,肇因於日本圖我日亟,清政府不能不加緊建設以防外敵。果不其然,建城10年後,日軍侵門踏戶,屠殺超過當時百分之一的台灣人口 (根據日本總督府記載),並展開50年的殖民統治。凡稍具尊嚴的民族,都不會在短短百年間,完全淡忘歷史教訓,不設心防的接納侵略者的文化、習俗與觀念。 何況當年侵略者至今仍未道歉賠償,仍占據原屬台灣的釣魚台,仍挑撥離間海峽兩岸。

媚日哈日心態遍全台,北市觀傳局只是其一。去年3月31日新竹火車站慶祝落成百年,儀式之一就是穿和服的女學生,在中華民國國旗下合照。年輕的笑容,絲毫不覺此畫面之荒謬。正如她們可能不知道:猶太人絕不會笑穿德軍軍服,述說自己的歷史。

三峽老街清代本為染布業與樟腦業盛地,乙未割台後,此地因激烈抗日遭日軍焚燒殆盡。日據中期後,三峽才又興起。2007年2月10日老街整修完畢,主辦單 位竟找來一群年輕人,穿著日本服裝重現日據時代「風采」。當時一位有識之士當眾痛罵這群青年,可惜孩子們一臉茫然,不知打工賺錢哪裡有錯。

哈日媚日並不足以描述台灣人國格錯亂的全貌。2004年獨派團體舉辦「發現美麗島」活動,台教會長王塗發和台灣小姐陳思羽,穿著歐洲宮廷服飾,帶領民眾從 海上遠眺台灣,體驗葡萄牙人發現美麗島的「驚喜」。台獨人士寧做假洋人,就是要凸顯寶島歷史的「多元性」,葡、荷、西、日都有,藉此淡化台灣的中國色彩, 切斷兩岸歷史連結。

哈日就如哈韓,有那麼嚴重嗎?年輕人會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反中、台獨的意識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卸下心防、哈日、媚日,就是締造羅馬的第一塊磚。刻意以台灣文化的「多元性」壓抑台灣文化的中國要素,則是支撐羅馬城的第一支樑。

哈日無罪,但哈日不能淪為媚日。台灣人不必仇日,但不能不防日,更不能不防獨派勾結日本,瓦解台灣人的國族認同與尊嚴。 (作者為淡江大學副教授)
--------------
同悲尚且不及.何忍同樂
2013-06-17 01:36 中國時報【林金源】
韓良露說:「今天 ,我們讓孫中山和裕仁皇太子穿越時空握手言和」???
北市府大力宣導六月十七日是北投公園百歲生日。此日正是日本據台的「始政紀念日」,停息一甲子的「六一七」,又悄悄復活。
慶祝 活動以北投公園創始人井村大吉的紀念碑揭碑儀式開始,碑文極為友善,中、日文對照。不僅井村在天之靈可以瞑目,就連現在的日本遊客,也可感受百年前其祖先在台的豐功偉業,以及台民的感戴之情。
主辦單位號召民眾扮成歷史人物,參與百年時代遊行。活動策劃人韓良露邀請化裝者上台「同樂」,包括穿著和服亮相的觀傳局長趙心屏,還有握手言歡的孫中山與 裕仁太子。最能顯露昔日北投風月特色的,是韓良露介紹穿軍服的神風特攻隊之後,說明陪他度過出征前最後一夜的,就是旁邊穿和服的小姐 。
參與裝扮遊行者可拿餐點,民眾集滿五個攤位印章可換「御守」。 市府推動文創、觀光的用意良善,台灣社會薄弱的民族意識、混亂的價值觀,則與此活動相互輝印。
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後,日軍自澳底登陸,攻基隆,陷台北。大抵掃蕩抗日勢力後,首任總督樺山資紀選在六月十七日舉行庶政開始儀式,並在原巡撫衙門前廣場舉行閱兵。此後五十年,每年六月十七日都熱烈慶祝「始政紀念日」。
一個「六一七」,本應各自表述。征服者的始政紀念,應是台民的屈辱與國殤。但台灣人寬宏大量,竟選在「六一七」緬懷日本統治。
日人設立、開發北投公園,固然功不可沒,但一個有尊嚴、有靈魂的民族,如果了解當年統治者設立公園的背景與動機, 同悲尚且不及,何忍同樂?
一九一○年台灣守備軍醫部長藤田嗣章視察北投時,注意到當地的地熱與溫泉,遂主導興建一以溫泉做為療養設施的醫院,也就是日本帝國的「台北陸軍衛戍療養院 北投分院」。溫泉療養院不只治療了日本傷兵的身體,也撫慰了他們的思鄉情緒。這些傷兵多數是踩在中國人頭上,與俄國爭奪中國東北勢力範圍時受了傷,再轉到 中國另一片被日本佔據的土地上療傷。至於美國老羅斯福總統,則因為調停日俄戰爭有功,獲取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是中華民族的悲歌, 也是台民不在意的斷簡殘編。
在北投溫泉的基礎上,井村大吉規畫、創建了北投公園。從此他享有台民對他的感念,百年不變。一九二三年四月,裕仁太子駕臨北投,北投名氣從此響遍日本內 地。百年後的今天,北市觀傳局精準掌握行銷概念,甚且不惜讓孫中山(代表領導中國掙脫列強枷鎖的人物),與裕仁太子(代表日本侵略中國的人物),握手言 歡。為公園祝壽的日子,甚至就是「始政日」。台灣人說,這是放下歷史,攜手向前。
簽訂《馬關條約》的下關春帆樓,本是英法聯軍入侵日本,迫日簽下喪權辱國條約的傷心地。一旦日本強盛,打敗不曾得罪日本的中國後,卻迫中國在原地簽下撕裂 兩岸至今的《馬關條約》。這是日人洗雪前恥的方式,也是日本看待歷史的態度。《開羅宣言》之後,日本不義佔領的台灣與釣魚台都應歸還中國,琉球亦應脫離日 本。但今天日本仍佔琉球與釣島,這又是日本看待歷史的態度。面對歷史,受害者台灣與侵略者日本,態度何其不同。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台灣如此緬懷侵略者,但對於守衛、經營台灣的祖國,卻淡然視之。綠營甚至把清廷的「不重視」台灣,奉為台獨正當性的濫觴。許多台人對 播遷來台中華民國的鄙夷和對對岸的排斥,都超出對列強的接納。台灣的「博愛」與「放下」,看來是選擇性的,寧予外人,不給同胞。
論者或謂,民族意識是落伍、不理性的纏腳布,「多元、人權、民主」才是值得宣揚的普世價值。這套理念確實是列強巴望後進國家全體服膺的理念。因為西方及日 本早就透過民族主義凝聚我群意識,做為壯大國家的第一步。在國族壯大、不被他國欺凌之下,強國人民不但享有完全的人權與自由,其愛國意識也油然而生,當然 不必刻意宣導。
認清史實不等於排外,認清史實才能讓國民為所當為、止所當止。何況六十年來,在國民黨反共與李登輝掀起的去中國化教育交織下,台灣拋棄民族意識久矣、遠 矣。吳習會中,吳伯雄只說「增強民族認同,祖先無從選擇」都引來非議。認同錯亂的台灣,只見排內與媚外,根本沒有排外、仇外問題。(作者篇淡江大學經濟系 副教授)
----

台灣皇民勢力強大

日前因為歷史教科書關於日本據台治台問題,又吵得不可開交。「日據」和「日治」代表了民族和國家認同的差别。一種意見是站在中國人立場以中國為主體 者,認為日本人在台五十年是強奪強佔強搶,以戰爭暴力血腥屠殺歧視壓迫竊據盤據,所以應稱為日本據台——「日據」。另一種意見是站在台灣人皇民立場以日本 為主體者,認為日本取得台灣是經過合情合理合法,簽訂條約辦好手續,由清廷過戶給日本,轉移主權所有權都以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日本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取得台灣統治台灣,所以應稱為日本治台——「日治」,雙方各有其理爭執不下。馬英九總統親自出面打圓場和稀泥說:為了尊重多元化,日據日治兩種說法都對可 以並存通用。所謂多元化即是荷、西、華、日各政權是平等的,份量一樣的。

台灣人到底應該站在中國人立場還是應該站在日本人立場上說話呢?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比較親疏遠近輕重。明鄭、滿清、中華民國三者都是中國人政權,合計 統治台灣共300年,日本統治台灣總共50年零4個月。中國人統治台灣時間為日本人的六倍!地理上台灣與中國大陸近在咫尺,與日本還頗為遙遠。今日台灣人 的血統絕大多數屬中國華南閩粵血統,講閩南、客家方言。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傳統年節、使用文字皆與中國雷同,無疑台灣人應該站在中國人立場說話才對,認 為日本人是佔據盤據台灣——「日據」才對。但是居然有那麼大的聲音主張日本是治台——「日治」,台灣皇民勢力的強大令人吃驚。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居然因三家出版社的高中歷史教科書 稱「日據」而不稱「日治」,勒令其重編,否則不准其發行,不允許「多元化」,這簡直成了日本國的文部省了。審定合格的歷史教科書極力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公 然去中國化,貶抑中華民國才是「中據」。果然今日台灣又複歸日本了。

台北市長郝龍斌倡議藍綠和解受到讚揚,其實他是向綠屈膝降伏。原來我以為台北市舉辦617日本始政紀念,宣揚懷念神風特攻隊,是他下屬亂搞,應該受 到糾正懲罰,至今月餘沒有動靜,可見郝市長也是贊成慶祝617日本始政紀念的。看樣子,馬英九和郝龍斌也要皇民化了!藍綠和解一致懇請日本再來治台吧!

● 作者阿修伯

站在台灣人立場看日據史
2013-06-18 01:44
中國時報【張方遠】
日本作家尾崎秀樹,一九二八年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直到台灣光復後隔年返回日本。在台灣成長的尾崎秀樹,看到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推動國(日)語政策與同化政策,他曾指出這些殖民政策導致台灣人潛伏了「喪失祖國」與「白痴化」的現象。
昨日林金源教授〈同悲尚且不及.何忍同樂〉一文提及市府紀念「六一七」北投公園百歲生日的活動,正是尾崎秀樹所說日本殖民統治帶給台灣「喪失祖國」與「白痴化」表現。
近年「轉型正義」,義正詞嚴,所有的歷史檢討與批判都集中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藉此抗拒中國人身分。但是真正站在台灣主體、屬於台灣人民立場的歷史,卻仍被深深的迷霧所遮掩。
日文「始」與「恥」同音,殖民地台灣人民將日人歡欣鼓舞慶祝的「始政紀念日」稱為「恥政紀念日」,著名作家楊逵更稱之為「死政紀念日」,另一位日據時期作 家賴明弘也曾表示:「『六一七』是台灣人最傷心痛苦的日子,不僅是台灣的恥辱,而是我們中國的國恥日」。然而,殖民地台灣人民的苦難,以及民族主義氣節, 近年來則逐漸被日本立場所取代。「日本殖民統治讚美論」、「日本殖民有功論」或是「日本殖民現代化論」屢屢出現,將日本殖民統治視為對台灣人民的恩情,企 圖將日本殖民統治中性化,將日本殖民統治描述為寬大與文明。
早在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台灣教授協會即率「本土社團」聯名發表〈兩國兩制,和平共存:台灣人民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基本主張〉,指稱:「…舉凡鼓吹國家神 道、推行國語運動、更改姓氏運動、志願從軍運動,莫不影響了台灣文化。總之,日本政府企圖把台灣人變成日本人的努力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成功地使台灣人變 得『不像中國人』。」
一九九五年時任立委的呂秀蓮,組織「百年馬關條約百人代表團」赴日本馬關,高調慶祝「台灣脫離中國一百年」。近來則有團體舉辦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追思慰 靈大會,以及陳水扁、馬英九兩任總統對八田與一的歌頌,又或是昨日北市府大玩毫無歷史感的歷史人物cosplay,讓孫中山與日本裕仁皇太子穿越時空握手 言和,都是無顧台灣人民主體,對歷史的無情嘲諷。

日本人在可見的將來應該不會調整他們的歷史觀,但是,我們卻可以學習德國人那種勇於面對真理的態度。呂秀蓮在《馬關條約》簽定百年紀念時,在日本公開表示感謝日本占領臺灣,對於大多數的國人來說,《賽德克.巴萊》已經指出了另一個思考的方向。
台灣前輩作家王詩琅曾說:「中國人絕不會茍同殖民統治肯定論此類狂妄的謬說」。已故旅日政治經濟學家劉進慶則如此評價日本殖民者在台的「建設」:「殖民近 代化是外在的、從屬的近代化,是非工唯農的產業化,是差別、跛行的近代化。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軍需工業在台灣近代化進程上是非常的、一時的,好比曇花一現而 消失,又如盆栽扎根不落地,基本上沒有改變台灣社會經濟的低度開發狀態,令台灣戰後從頭開始工業化和近代化建設」。
相較於當前台灣社會對日本殖民統治的肯定、讚美與緬懷,說明現在是全面清理殖民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嚴肅梳理日據時期台灣社會性質,以及台灣人民對這段歷史真實的記憶與情感,重新走回自己的立場,才能克服對自身認識的障礙,也才能真正做到「放下歷史,攜手向前」
-------------
但求「小確幸」 遑論「大歷史」
中國時報 林金源 2014年03月21日

面對攸關民族安危與尊嚴的大歷史,台灣多數人既超然又冷感。不但可波瀾不興地「客觀」陳述,甚至還常站在入侵者角度,數算他們帶來的小確幸。

正在拆除的左營自助新村,有了新發現。二戰期間,執行海上自殺攻擊的「日軍震洋隊」的神社、指揮所都被挖出。在此之前,澎湖、淡水也挖出「震洋隊」遺址。政府單位外加文史工作者,都以振奮心情,小心維護這些遺跡。報紙還訪問當年被日徵召的台籍老兵,回憶震洋隊員效忠天皇,寧殉不降的英勇事蹟。

台灣尚且如此積極,難怪日本「知覽特攻和平會館」在本月4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要把二戰時駕駛自殺飛機的「神風特攻隊」隊員遺書,列入世界遺產。「神風」若申遺成功,台灣可能也與有榮焉。

美食家H女士日前造訪簽訂《馬關條約》的春帆樓,找尋河豚之味和下關的「唐味」。H說:「和李鴻章簽訂日清合約的伊藤博文吃過春帆樓的河豚大餐後,寫下了河豚料理公許第一號,我很好奇李鴻章吃了沒?」

李背負奇恥大辱,以及捍衛國家權益的重責大任前往馬關。這位七旬老者為拒絕割台,挨了日本激進份子一槍,差點送命。百年以後,台籍作家竟問他「吃河豚了沒?」此問何其殘忍,何其輕佻。莫非在H眼中,吃河豚也是李鴻章應忍辱品嘗的小確幸?

遠在日本脫亞入歐之前,英法聯軍也打日本,在下關逼日簽喪權辱國條約。明治維新成功後,日本拿中國試劍。甲午戰勝,日本刻意選下關與清廷簽約。春帆樓紀錄日本「己所不欲,強施於人」的無恥行徑,也標誌日本「不做王道干城,寧當霸道鷹犬」。豈料隨時、隨處皆可品嘗小確幸的H,另有一番見地。

她說:「選擇下關簽約有更多的歷史因緣,從跟中國取經的唐戶到打敗中國,一路支持明治維新到對外侵略的首相伊藤博文,不選擇自己家鄉要選哪?」如此超然、如此縱容侵略者,伊藤有知,當含笑九泉;李鴻章有知,則必後悔他對伊藤說過「若強行割台,造成兩國子孫永為世仇」的話。只求小確幸的一些台灣人,哪會記仇?

去年底有一報導,介紹宜蘭員山「西鄉廳憲德政碑」的來由,以及西鄉隆盛父子與南方澳的因緣。該文說:西鄉隆盛1851年沿琉球南下偵察台灣北部,在南方澳上岸。西鄉在此住了半年,一女懷了西鄉之子,但西鄉不告而別。數月後,女子產後憂鬱而死。西鄉返日再生的次子,於1897年派到宜蘭任官,受百姓愛戴,因此立碑紀念。西鄉的羅曼史為地方父老津津樂道,南方澳也以與西鄉父子的因緣為榮。

西鄉來台刺探軍情,為日後侵台鋪路。西鄉之子治台,執行殖民政策是其主要任務。日本對台固曾施予小惠,但也有更多的殺戮、野蠻與剝削。吾人豈可漠視大歷史的是與非,卻沉浸、自虐於西鄉始亂終棄的「羅曼史」。

某報資深記者Y日前則說:「在對外侵略問題上,日本迭起爭議,但在回應國族挑戰的問題上,卻能以開放進步的態度面對,美國培里艦長以船堅炮利脅迫日本開放通商,但因為日本進步了,因而設置培里路、培里公園來紀念他」。在「迭起爭議」的問題上,Y不置一詞。但她卻以日本紀念美國侵略者作為「進步」的象徵,暗示台灣也應紀念殖民統治,也跟日本一樣「進步」。

日本紀念培理是何心態,無暇理會(他們也紀念廣島核爆)。但「進步」的定義不是日本說了算。台灣如能記取歷史教訓,凝聚民族共識,免於再被侵凌,算不算比脫亞(王道)入歐(霸道)、以鄰為壑的日本更進步?

Y又說:「從多元、包容中走來的台灣,不會沒有另開格局的自信。」台灣缺乏格局的原因,並非不夠多元、包容,而是多元、包容到失去立場,失去凝聚共識的中心思想與價值觀。能助台灣找回中心思想與價值觀的,是對大歷史的體悟,不是過度多元、包容導致的渙散。

本文無意批評個人,也不反日,只是為台灣的普遍現象感到悲哀。(作者為淡江大學副教授)
-----

七七南侵生活時局展
中國時報 羅秋昭 2013年07月07日 05:39

看了中山堂的「抗戰展」,我很迷惑,這好像是「聖戰總動員∣南進基地文宣暨生活特展」,全展主軸是歌讚皇軍進出台灣,中國抗戰只是點綴、陪襯、借殼。

「台北市文化局」辦這個展,是紀念七七抗戰?還是感嘆悽悽扛戰,武運終止呢?

這個展蔣介石好像成了個收票員,打著個抗戰之名在歌頌大東亞共榮圈。

這又是紀念日據始政的北投公園展的翻版,把神風特攻隊與慰安婦放在一起,完全是精神錯亂。

這好像在奧許維茨集中營展出納粹戰時生活,羅福星紀念館展出皇民奉公會國語家庭成就,荒謬絕倫。

展覽中都是日本皇軍的軍刀、軍用品、同仁油、家書、福袋,平安符、太陽旗、武運長久、必勝披帶、戰勇壁畫等,唱的是改編成日語的《雨夜花》、《望春風》、 《月夜愁》等「時局歌曲」,說是「戰場上的日兵,聽到催促上陣的軍歌,熟悉的旋律引動思鄉的情緒,唱出無法逃離戰爭的悲情。」

展中說明文字都是「立場不同、表述差異、文宣保衛戰、出生入死、灑熱血、共榮號召」等,一切矛盾錯亂都隱藏在「顯得多元多樣,嚮往愛與和平」一句話中帶過,敵我全混在一起。真正的抗戰精神,是非公道反壓在渾濁的湖底,模糊難辨,說是「不要太沉重」。

上次「景美人權園區」一項行為藝術展,放了個江南案的櫥窗,其實並沒不對,就鬧得不可開交,監察院還來糾舉,而像這種鬧不清是中華民族抗戰還是大日本帝國「聖戰」的展覽卻公然堂皇行之,真是不可思議。

郝龍斌說他要奉獻給兩岸和解工作,那他能捧著「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卻身披必勝帶,配武士刀、千人針,到大陸展開和平之旅嗎?

追根究柢,就是年輕一代在李登輝、杜正勝皇民復辟的教育誤導下,完全沒有中心思想與國家認同,才會出現這樣的「南侵展」,看了不竟令人為時局悲。

羅福星若活在今日,真不知是身在何地。

(作者為羅福星孫女,台灣抗日親屬協進會常務理事)
--------
台灣近年來歌頌日本殖民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地步.而且不分藍綠.除了北投公園所處的台北市.另外花蓮市也幫日治時代花蓮港開港廳長江口良三郎蓋紀念公園.最無知且可恥的就是還在入口處加設日本神社建築物「鳥居」。神社是日本殖民統治最高的精神、象徵日本天皇。在前蓋「鳥居」形同將之神格化,「這種媚日無知的行為形同新國恥」.侵台混合旅團司令"伏見宮貞愛親王"由嘉義布袋登陸 , 一路殺害我台灣義軍林崑岡等 . 貞愛親王攻入台南鹽水即以鹽水古蹟八角樓為駐留所 . 現如今八角樓前一塊大大的紀念貞愛親王駐留的石碑仍聳立當地 , 是謂國恥 .
日本殖民台灣50年固然有不少政績.但光從這些硬體建設看日本殖民台灣的功過是不夠的.必須要從幾方面思考:
1.日本建設台灣的出發點:是為台灣人還是為日本人?
2.日本對台灣傷害剝削的多還是建設付出的多?
況且再怎麼說.日治時期是"外族殖民政權".需要如此歌頌嗎?是否喪失了民族尊嚴?如果要像某些寬宏大量的政客所說的:"對日本殖民要是非分明.有愛有恨".但為何今日只見歌頌.對於日治期間屠台40萬人未見任何紀念與譴責?這也是造成許多無知媚日派價值觀歷史觀混淆的原因:認為日本殖民台灣是偉大的!
因此我懇請雲林縣長與新北市長能比照228蓋個:"雲林大屠殺"與 "三鶯走廊大屠殺"紀念館或公園!讓台灣人了解歷史的真相!
--
靖國神社除了供奉14位二戰甲級戰犯,也奉祀了數千名觸犯日本法律與國際法的人,其中臭名昭彰的青地鷲雄,曾於太平洋戰爭期間在印尼雅加達逼迫荷蘭女子充當慰安婦,1946年荷蘭軍事法庭判他有罪,最後死於獄中。
相對的,美軍官兵若遭軍事法庭判定犯戰爭罪或其他重罪,死後便不能下葬阿靈頓國家公墓。
靖國神社內有一座名為「遊就館」的博物館,用來美化日本戰時行為。館內展示零式艦載戰鬥機,並詳列大東亞戰爭的大事紀等,卻對美國的原子彈攻擊隻字不提。庫特勒認為,日本的邏輯是吹噓其被美國捲入戰爭後,如何從西方殖民者手中解放亞洲...
-----
 侵華日軍在1941年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潘家峪慘案」,屠殺該村1200多人,時隔73年,當時的倖存者和村委會,決定向河北省唐山市中級法院起訴日本政府,並索賠60多億人民幣。該案13日已委託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全權代理,若順利立案,將是中國二戰大屠殺受害者,首次通過大陸法院集體控訴日本官方。
潘家峪是位於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縣腰帶山中的一個山村,1941年1月25日,日軍對該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滅村大屠殺。
出席13日在北京的委託儀式、80多歲的倖存者潘守利說,當時被壓倒在死人底下的他,親眼看著嬸嬸家的4歲孩子,被日本人抓起來,扯著兩條小腿撕成兩半。「我腿上被扎了一刀,動都沒敢動」,屠殺後日軍用刺刀查看屍體,雖然挨了一刀,但潘守利咬著牙裝死,才躲過殺身之禍,至今他夜裡仍常做噩夢,「村民被殺害的慘狀都會將我驚醒。」
「那年我6歲,親眼看到一位孕婦肚子被刺刀劃開,小孩被挖出來,然後用刀劈成兩半扔到火坑。」另名倖存者、現年80歲的潘善增回憶道,「我媽抱著我,在坑裡的時候,聽到兩個人跪下求情,日本鬼子一刀便砍下他們的腦袋。最後我媽把我塞進了茅房坑裡,人不斷的倒下,把我壓在了死人底下才得以保全性命。」
河北潘家峪民間對日索賠團團長潘瑞申指出,實際上受害人數應該為1298人,因當時還有外鄉人在潘家峪村,因此遭屠殺的人數較外界以為的1230人更多,目前僅38名倖存者在世。潘瑞申一家12口也在屠殺中喪生。
潘家峪慘案
潘家峪是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腰帶山中的一個山村,1941年1月25日,駐唐山、豐潤、灤縣等16個據點的3000多名日軍、1000多名偽軍,在指揮官佐佐木率領下包圍潘家峪村,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滅村行動,1298人遭到殺害,其中婦女兒童650餘人,震驚中外。
-----------
日本重回軍國主義老路.台灣這些一天到晚歌頌日本殖民統治的媚日獨派絕對"功不可沒"!
一般日本人若是認為殖民地統治能做出好事,並且有「曾經受過統治的民族」出來見證時,日本老百姓向哪裡去學歷史的教訓呢?很可能他們還 會重踏他們的老路子也說不定....
據我廿八年的日本生活「體驗」,一般而言日本人對侵略中國大陸和殖民韓國是有他的罪惡感,同時亦具有他的贖罪感的。但他們對台灣 的殖民統治卻少有罪惡感和贖罪感。原因何在,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
為紀念有「白冷圳之父」稱號的磯田謙雄對台中白冷圳的水利貢獻,台中水利局今天立紀念雕像,磯田謙雄的女兒也一同揭幕。
----
同一天的新聞:安倍暗示 將修改和平憲法
----
副首相兼財相麻生太郎8月5日忽然語出驚人,表示對修憲「我們應該悄悄地推進,就像突然有一天,人們發現威瑪憲法已經變成了納粹憲法,沒有人注意到整個過程」。
尤其刺激中國大陸的是,前一代出雲號曾經砲轟過上海,是侵華戰爭的主力戰艦,後沉於中途島海戰。如今出雲號重現海上,象徵意味濃厚。
安倍並不禁止閣員參拜靖國神社,最近還準備把二次大戰時的戰旗「旭日旗」(中間太陽,周邊十六條光線),賦予等同於國旗的地位,都引發外界爭議...
---
「哈吉達悠一吉,棒塞(八田與一萬歲)」今天一場全日語布袋戲在雲林縣東仁國中登場,演出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開發嘉南大圳奠定台灣水利工程的故事????
今天另一則新聞:日副相倡學納粹 中韓狠批收狂言
---
安倍任命了日本放送協會(NHK)4名董事,他們一個接一個的肆無忌憚,一個宣稱南京大屠殺「從來不曾發生過」;一個說美國審判二戰日本戰犯「只為掩飾美國自己的戰爭罪行」;一個曾經撰文頌揚神風特攻隊;還有人曾撰文感謝一名在朝日新聞總部自殺的右翼分子,稱此人獻出生命讓日皇神格化。新任社長更公開表示各國都有慰安婦,不該批評政府與參拜靖國神社。
NHK董事長籾井勝人在1月27日才為「戰爭國家都有慰安婦」言論道歉。NHK經營委員、作家百田尚樹,竟又否認「南京大屠殺」曾發生過,指稱那是蔣介石政府的「宣傳」。百田尚樹3日在街頭替東京都知事候選人田母神俊雄助選時指出,南京大屠殺是蔣介石在1938年作出的宣傳,他甚至表示,軍隊在戰爭都會殺戮,又不是只有日本軍隊這麼做,「沒有必要在義務教育中跟孩子們提到這些事情。」
---
一九三九年第一次長沙會戰,張春生十六歲,親眼目睹兩名日本兵用刺刀剖開孕婦肚子,拿出胎兒。張義憤填膺,拿起木棒與日本兵肉搏,「當時一心只想替孕婦和嬰兒報仇,右手用力朝日本鬼子臉上打一拳,鬼子的鼻子被打到陷入臉中,當場死了。」
88歲的魏祖志出身13軍湯恩伯部隊,歷經抗日、國共內戰,曾在河南蜜縣南關,看到日軍把數百位男女大學生扒光、竹竿穿過身體立在路邊死亡,及在貴陽空城看到百姓頭顱被吊在城門、耳朵穿繩子串起、嘴裡丟菸蒂,令他感慨「現代的年輕人為何哈日?」
-----------
「KANO」大阪放映 觀眾2度起立鼓掌10分鐘?
對照中國韓國現在拼命在幹譙安倍參拜靖國和慰安婦.日本人看到昔日殖民地台灣竟然還有一堆皇民感謝美化日殖.他們不站起來鼓掌BONZAI一下怎麼可以?

《KANO》裡刻劃了台灣人對於母國內地甲子園的朝聖仰望濡慕,深刻演示了「皇民化精神」,難怪這部片隨即獲邀到日本參展,成為開幕片,嘉農棒球隊被日本人打敗的情節,顯然相當獲得日本右翼的認同。

大量日語對白加上請來日本演員︰永瀨正敏、大澤隆夫、坂井真紀..很明顯就是要打入日本市場.但他們逐利的代價,卻是台灣主體意識的腐蝕,還有人利用「作賤自己」來賺錢的嗎?
嘉農棒隊區區十幾人的打球故事,成為魏導心中的熱血典範,但是乙未割台以來,數十萬台灣人不顧生命保家衛國,被日軍殘殺的故事,卻被冰冷棄置。 只想到日本人建水庫教你打棒球,就忘了你們祖先如何被日本屠殺的?

沒人要你一個電影導演記著「仇恨」,但是把踐踏台灣人的殖民帝國當做祖先般的崇拜,還宣揚什麼「美好的年代」,這背後的問題不是「仇恨」,是你腦子燒壞了嗎?都什麼年代了,還有人利用「討好殖民母國作賤自己」來賺錢的嗎?

嘉南大圳竣工年分比嘉農隊打進甲子園早1年,監製魏德聖表示拍攝前有考究史料,因戲劇張力及不認輸精神相同才放在一塊...
==>
不同年代的硬要擺在一起.說魏德聖沒有刻意要歌頌八田與一誰相信?

從《海角七號》的台日戀情,到《賽德克.巴萊》把霧社事件演繹為現代化(日本)與原始(原住民)傳統之必然衝突,到《KANO》硬生生插入八田與一的故事,反映出後殖民社會裡被殖民者對於前殖民者的懷念孺慕。

「皇民三部曲」乃是魏德聖導演的夢想

魏德聖皇民三部曲最終篇:KANO

馬志翔拍《KANO》幾乎是邊拍邊哭,令他掉淚的橋段不勝枚舉,「能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觀眾。嘉南大圳開通時,順哥(游安順)捧起圳溝水的戲,我是邊剪接邊掉淚。」
-----
中共應該好好學學當年日本殖民台灣的方法治理新疆

如何在屠殺40萬人後還讓後代子孫對當年殖民懷念不已感恩戴德到痛哭流涕
-----
說實在的,在看KANO時我一直在想“八田與一對於棒球有什麼貢獻?”,尤其是嘉農贏得全島冠軍從火車站遊行回家的路上,因為小里的爸爸說嘉南大圳完工注水了,全隊的隊員便立刻撇下迎接的群眾跑去看嘉南大圳,更向八田與一承諾一定會帶回甲子園冠軍,我就真的覺得非常非常莫名其妙!八田與一不過是一個水利工程師.為什麼嘉農棒球隊員要去向他報告?

我個人認為“大稻埕”是在歌頌蔣渭水,“KANO”絕對是皇民片在歌頌八田與一無誤。

有幾個地方著實讓人不安。
一、全片的社會街景,都洋溢著和樂融融,充滿希望。
二、八田與一向球員說:你們去甲子園為台灣農民爭光。
我疑惑的是,有必要把殖民統治美化到有如天堂樂園的境界嗎?

實情是, 那支 KANO 球隊根本就是一支日本球隊, 該片整個格局是在封閉與極權的日帝統治格局裡, 所有的歡呼與喝采都屬於日本帝國, 八田與一更沒有對KANO球隊說 "去給台灣農民爭光".

我反對媚日但不仇日.畢竟日本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沒人說要鼓吹仇恨仇日.原諒歷史錯誤但不表示你就要去歌頌日本殖民當皇民啊?

他們逐利的代價,卻是台灣主體意識的腐蝕。

魏又說1931是「台灣最漂亮的年代」,工農業成熟,社會穩定,藝文與體育才能發展。折服於殖民統治的魏導,顯然最能體會日本的苦心孤詣。當年日本「進出」中國的偉大理由,就是要解救野蠻、低等、不衛生的支那族,讓他們在日本統治下過更好的生活。

於是,嘉農棒隊區區十幾人的打球故事,成為魏導心中的熱血典範,但是乙未割台以來,數十萬台灣人不顧生命保家衛國,被日軍殘殺的故事,卻被冰冷棄置。
媽的, 這片就是貶低台灣人. 如果你有日本客觀的朋友, 你會知道90%日本人表面客氣, 實際內心是瞧不起台灣人的.
只想到日本人教你打棒球,馬志翔就忘了你們原住民祖先如何被日本屠殺的?

馬志翔這些原住民可知道?他們所喜愛的日本人當年可是把它們當猴戲耍?

NHK於2009年4月5日的特別節目中,報導台灣被日本殖民的歷史,製作的「亞洲一等國」專題報導,標題和口白出現「人間動物園」五個字,指的就是1910年英日博覽會,日本殖民政府將台灣排灣族帶往倫敦表演,彷彿將原住民當作動物一樣「耍猴戲」?

魏德聖與馬志翔二人對「三族共和」很熱血,但他們似乎抽離掉時代因素:在1931年代,日本帝國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統治著台灣這塊殖民地,搜刮台灣的資源,源源不絕運回日本,而殺豬殺牛必須先把豬牛養肥,嘉南大圳對帝國的功用僅止於此,談不上什麼德政。

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是需要錢的,而魏德聖所歌詠的1931年是發生九一八事變的年度,日本就在這一年發動大東亞戰爭,出兵侵佔東北,建立滿州國。

觀眾不解片中為何出現建造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日籍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馬志翔說,八田比嘉農球隊早半多年,電影強調「重視土地」,嘉農又是農校,八田與嘉農有如梅花、櫻花,片中同時呈現其美麗,訴說共同打贏甲子園心願??
----
那何不說說1個月後日本人幹了啥好事?
就在嘉農棒球隊獲得1931年甲子園大賽亞軍後不到一個月,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件....

一九三九年第一次長沙會戰,張春生十六歲,親眼目睹兩名日本兵用刺刀剖開孕婦肚子,拿出胎兒。張義憤填膺,拿起木棒與日本兵肉搏,「當時一心只想替孕婦和嬰兒報仇,右手用力朝日本鬼子臉上打一拳,鬼子的鼻子被打到陷入臉中,當場死了。」

88歲的魏祖志出身13軍湯恩伯部隊,歷經抗日、國共內戰,曾在河南蜜縣南關,看到日軍把數百位男女大學生扒光、竹竿穿過身體立在路邊死亡,及在貴陽空城看到百姓頭顱被吊在城門、耳朵穿繩子串起、嘴裡丟菸蒂,令他感慨「魏德聖為何哈日?」

為何今日只見歌頌.對於日治期間屠台40萬人未見任何紀念與譴責?這也是造成許多無知媚日派價值觀歷史觀混淆的原因.認為日本殖民台灣是偉大的!
因此我懇請雲林縣長與新北市長能比照228蓋個:"雲林大屠殺"與 "三鶯走廊大屠殺"紀念館或公園!讓台灣人了解歷史的真相!

如果八田可以被吹捧成這樣的地位,坦白說那麼孫運璿與李國鼎都應該建廟了:

野球魂?
台灣的棒球運動濫觴(有人喜比照「大和魂」稱之為「野球魂」)於日據時期
日本殖民台灣有鋪天蓋地的「皇民化運動」,其中之一的措施就是「野球」,也即現在的棒球。前不久我在電視上看到廣告大玩「野球魂」的老梗,只差沒把「大和魂」搬出來!
-----------


前副總統呂秀蓮一九九三年在美國演講,提及為何會有台獨情緒時說,要怪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割台時說:「台灣是蠻荒之地、化外之民;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並不可惜。」呂說,翻開這個史頁,如何讓台灣人去愛北京?
獨派很愛引述李的這段話,但從來不提出處是哪。這種自擾的悲情史觀,可以休矣。何況若非三國干涉還遼,滿清連「龍興之地」也不保,中央政府何嘗獨薄台灣?

----

甲午戰爭影響到現在,台獨也是這樣來的。有人說中國不要台灣,所以把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但這個說法是別有用意的,是離間大陸和台灣。從戰爭國際法來說,戰勝國是不能要求割讓未佔領的對方領土。甲午戰時日軍只佔領了澎湖,並沒有佔領台灣本島,因此無權要求割讓台灣。可是為要得到南進基地,日本海軍要求割讓台灣,另一個要台灣的理由是要台灣的茶葉、糖、樟腦。若當時不答應割讓台灣,結果可能是日本會打到北京。

------

1907年梁啟超在日本奈良與霧峰林家林獻堂晤面,掬誠告以30年內中國斷無能力救援台灣,台人不可輕舉妄動而無謂犧牲,宜厚結日本中央政要以牽制台灣總督使其不致過分壓迫台人等語,言之也悲,林獻堂深受感動啟發。
1915~1936年間台灣志士改採非武裝抗日路線,渠等深信祖國必定能收復台灣...
---
鴉片戰爭前,中國只是個鬆散的文化國,自給自足、厚往薄來。但西方跟日本都發展為工業化的民族國家,其本質是以鄰為壑、掠奪農工原料、支撐工業發展。一盤散沙的文化國碰上積極侵略的民族國家就倒楣了。
《馬關條約》中國賠款二萬萬兩,還遼再賠三千萬兩,兩數加總等於一八九三年日本國民所得的二分之一,或日本進口額的四倍。日本將此資金拿來發展紡織、鋼鐵工業,打勝仗一舉兩得;但戰敗的中國雪上加霜,負債累累。更遺憾的是,二戰結束,戰勝的中國沒拿日本任何賠償。
現在很多人談日本在台灣的貢獻,包括促進台灣現代化,這是很片面的說法。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因人力、土地、資本轉移到工業部門,曾造成三次糧食危機。
一九一八年日本發生「米騷動」,當時若非台灣米解決日本糧食問題,日本資本主義的的發展將嚴重受挫。日本當時積極在台推動土壤改良、灌溉工程等,背後動機是在幫他們解決自己的問題。
日本在台設置嘉義農林學校,(嘉義大學前身),研發改良出日人喜歡的蓬萊米。台灣種植蓬萊米的面積,從一九二二年的○.○八%成長到一九三五年的四四%。台灣種的米大部分是供給日本人吃的。以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八年為例,台灣農民吃掉的稻米佔廿六%,非農民吃廿三%,其餘五一%是輸出日本的。
《日本經濟百年統計》顯示,台灣人在一九三○年代稻米消費量比一九一○下降廿三%,蕃薯消費卻成長了卅八%。日本確實協助台灣現代化,但是老一輩台灣人為什麼卻吃番薯吃到怕?

「日本人修築嘉南大圳,進行稻種改良,目的不是要照顧嘉義農民,只是單純的為了使嘉義農民生產更多稻米,以利運更多米糧回日本。」詳參《嘉義縣志:沿革志》第245面.


日本花在嘉南大圳的工程費是五千四百一十二萬日圓,但日本企業在台前五名的製糖株式會社,在台賺取利潤是七千六百萬日圓。換言之,日本建設台灣的錢,遠不如他們從台灣剝削的多。我希望馬英九別再紀念八田與一了,對台灣人來說,他沒那麼偉大。
日本又利用台灣作為南進基地,也因為如此,才會發展台灣工業。接著,日機從新竹空軍基地起飛,去轟炸華中、華南,台灣等於是被日本當作進攻自己母國的跳板,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
二○一一年夏天,我在機場遇見一個身穿「高砂義勇軍」T恤的年輕人,看了他好幾分鐘,我非常難過,我在想他到底知不知道「高砂義勇軍」是什麼意義?日本已經投降這麼多年了,為什麼年輕人現在還在穿這樣的衣服到處走?
----------
更怪異的地方在於:請問台灣有多少水庫?為什麼獨厚烏山頭水庫的八田與一?刻意地隱藏清領時期劉銘傳的電信、鐵路建設,也可以忽略國民政府的建設台灣。如果八田可以被吹捧成這樣的地位,坦白說那麼孫運璿與李國鼎都應該建廟了。
(相較而言,一八四四年來自河南、愛民如子、興建清代南台灣最大水利設施曹公圳的曹謹,至今記得他、感念他的人屈指可數。一九六四年竣工的石門水庫又如 何?它對台灣的貢獻、它的建造者,也沒人提及。 請問在台北點亮全中國第一盞街頭電燈、首創全中國電報局、郵政系統的劉銘傳,是不是比八田更早為台灣現代化而努力?但是今天仍有許多銘傳大學的學生,不識 劉銘傳。)

彰化縣二水鄉有長達300多年水利開發史,更曾在台灣經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一個偏鄉如何振興台灣經濟呢?二八水文史工作室召集人張錫池解釋,那得從二水的八堡圳談起。

二水,古名二八水,座落彰化南端,在八卦台地和濁水溪沖積扇上。300年前,當全台灣最長的濁水溪還只是一條經常變換的水道,其釀成的水患每每總能威脅鄰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直到清朝的兵馬指揮使-施自榜花了10年時間,加上當地傳奇人物林先生傳授導流工秘法,最後成功地開鑿八堡圳,也才讓濁水溪成為良河,也替台灣水利史寫上新的一頁,「二水人稱八堡圳為母親河,因為這條母親河,才能養活濁水溪南北兩岸300多萬人口及讓全台灣人享用稻米。」

有 感於此,張錫池自他手上接棒帶領文史工作的進行,特以二水鄉的古名「二八水」命名文史工作室,也點出這條古圳如何深深影響二水鄉,甚至全台灣。工作室首要 任務,是推動復興「跑水節」活動,1995年曾由文建會主辦,以祭拜先人及跑水儀式感念開鑿八堡圳的三大功臣,中間一度因為經費不足停辦多年。

張錫池以跑水節為例說明,二八水文史工作室從頭至尾都扮演推動及顧問的角色,深化活動的文化深度,「更重要是讓下一代從中學會飲水思源。」

「當年八堡圳的開鑿,讓族群有了融合的機會。」張錫池解釋,當初移民至此的泉州人、漳州人及客家人,依照自己原來居住環境選擇移民區域,形成有趣的 人口分布,像是原來靠海的泉州人就選擇居住沿海,漳州人則鄰近八卦山脈而居,客家人由於最晚到,則留在彰化平原,彼此之間因為搶水經常產生摩擦,漳州泉州 械鬥便是因此而來。

八堡圳的水利工程工程浩大,不輸於現代攔水壩的技術,為了符合經濟效應,不僅要能就地取材,也要能就地找到工人。張錫池說,水利工程從泉州人居住的鹿港,開挖至客家人聚集的彰化平原,再一路開挖到漳州人住的八卦山脈。10年之內,族群衝突竟也因此慢慢化解。

雖然身為跑水節協辦單位之一,張錫池點出活動另一不足,八堡圳造福的居民不僅僅止於二水鄉,還包括濁水溪流經的田中、社頭、員林、秀水、鹿港等地,「未來應該要擴大舉辦,讓更多人像二水人一樣感謝這條圳渠。」

--------

在日本統治臺灣的這五十年里,為臺灣修建城市,興建工業等,使 其政治、經濟水平以及文化上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讓殖民地的人感恩。以致日本從臺灣的撤 離,面臨著一些臺灣人情感上的不捨,很多臺灣人具有了日本情結。即便日本屠殺了眾多臺灣人,卻並沒有遭到一致的討厭。一件事可以表明日本對臺灣的皇民化的 成功,二次大戰中,當日本總督府打算在臺灣征兵的時候,當時近600萬的臺灣總人口,有425921人向日本總督府提出申請,表示自己願成為“日軍”,相 當全臺成年男性人數的14%。在殖民地文化里,往往有被殖民者傾情於殖民者,表達依戀之情,就像香港人感謝英國,菲律賓人感謝美國一樣,但是它們並沒有像 臺灣擁有這麼大民眾比率。殖民者不但沒有淪為負面的剝削者,反而成了具有的積極色彩的恩人。臺灣與日本,鑄就了世界殖民史上少有的現象。
----
朴槿惠拒日氣魄 台灣看到了嗎


中國時報 戚嘉林 2013年11月06日

據外電報導,上任迄今已8個月至今仍 未與日本領導人會面的南韓總統朴槿惠,在西歐訪問接受英國和法國媒體訪問稱,如果日本不對二戰期間所犯罪行道歉,她與安倍舉行高峰會談是沒有意義的。朴槿 惠並以慰安婦的具體議題為例,稱「這些婦女的花樣年華在痛苦中度過,餘生也被毀了」,日本「如果繼續說不需要道歉,不需要承認過去的錯誤,那麼舉行峰會有 何益處?」朴槿惠展現大韓民族氣魄的答話到了台北一家報紙(自由時報)卻成了「告洋狀」!

同樣一則事涉殖民歷史的新聞,日本旅行協會事務 局局長越智良典頃發行《年輕人要知道的台灣歷史》一書,他以前也曾發行過一本《日本人在台灣的基礎建設》,側重說明日據時期,日本人在台灣進行的基礎建 設,像是鐵道、水利、港口、發電廠等工程。日前台灣觀光協會就頒發給他感謝狀,感謝他熱心出書,讓日本年輕人認識台灣。

越智良典發行的日據時代台灣歷史書籍中,側重日據時期殖民者在台灣的基礎建設,未及日帝對台灣壓榨與殘酷的屠殺;以水利建設為例,如僅就工程面敘述嘉南大圳水利的興建,極易使日本年輕人誤解日本殖民政府厚台良多。

台 灣水利建設及農業現代化的結果、台米總產量增加2.07倍、人口僅增加1.57倍,米糧增產遠高於人口成長的情況下,台灣人卻因台米低價大肆輸日,被迫大 幅減少米食,而大量增食甘藷果腹。如果台米是依市場經濟自由買賣輸出,台農豈不家家富裕,怎會淪落到甘藷消費量較日據初期增加38.1%的慘境。至於發電 廠工程,有論者謂「日人不惜生命地支援、奉獻,居功厥偉」。但就電燈使用情形而言,1936年時台灣全島有電燈92.8萬個電燈,其中在台日人擁有 38.6萬個,占全台電燈個數41.6%,當時在台日人僅占全台人口5.1%。

回顧二戰前的日本侵略史,台灣和韓國都同為日本殖民地。日 帝歧視壓榨台灣人和韓國人無所不用其極,惟從未想到有朝一日會因戰敗而退出,故也將台、韓視為帝國殖民地一部分,以其強大國力的先進工程技術從事水利、電 力、交通等基礎建設,但這不能抹煞其同步歧視壓榨台韓兩地人民的史實。我們很難想像韓國觀光協會會長會頒發感謝狀給越智良典這樣的人,一如很難想像我們台 灣政治人物會如此堅持被殖民者的政治立場。

台、韓同樣歷經日本殖民的殘酷統治、同樣歷經日據末期的皇民化統治、同樣歷經冷戰時的威權統治 與美式民主化過程,但也有其差異。如日帝統治台灣似較韓國更加狠毒,據內地李理博士依日本原始檔案研究,1934年時每一朝鮮警察巡查管1,202人、每 一台灣警察巡查管652人,日本警察對台灣人民的控制要比對朝鮮嚴厲。

尤其國府遷台後,專注反共抗俄,妖魔化原鄉不遺餘力,未在社會教育體系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歷史做深入反思批判,致使社會忘卻歷史。台灣觀光協會頒發感謝狀予越智良典和紀念八田與一等事,就是我們忘卻歷史一事內化的具體反應,這是大韓民國做不出來的。(作者為大學教師)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llygun20000&aid=18070711

 回應文章

fly.dragon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1/30 22:07
日本戰敗後有一批留在台灣日本人,國民黨願意收留但要求改為漢名,,這批人就是現在綠營的核心價值,,

bajo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6 01:38
浴衣其實是中國傳統服飾之一種。日本早已傳承了唐朝的文化精華。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4-11-19 22:53 回覆:
行政院院長電子信箱小組
您好,

親愛的市民朋友:您好!
您致行政院院長電子信箱電子郵件業由行政院轉請本府處理,市長十分重視,已交由本局、商業處及中山堂管理所辦理,並由本局統整回復如下:

一、「臺北大稻埕音樂煙火節」近年來皆於七夕情人節前夕辦理,即是為結合傳統民俗及在地文化,並推動大稻埕觀光產業發展及活絡當地商圈,而「大稻埕散策-月老祈福活動」係由台北地下街主辦,本局受邀出席;另本局去年辦理之「北投公園百年紀念活動」與所謂「始政紀念日」亦無關連。若您對本次回復內容有任何疑問,歡迎逕洽本局承辦人汪彥奇,電話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2031。

二、有關102年「抗戰總動員~戰時文宣暨生活特展」之內容,本市中山堂管理所說明如下:
(一)「抗戰總動員~戰時文宣暨生活特展」的主題是要呈現戰爭期間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各個層面的對比,例如,透過新聞報導與文宣史料可窺見日本發動戰爭的野心;透過日用文物回顧戰爭時期人民苦難生活物資匱乏與緊張氛圍;從武器軍備可見中日雙方軍力與物資的懸殊落差。
(二)以上種種都是為讓民眾了解戰爭之慘烈與二地人民受苦受難之實況,在紀念此段歷史,緬懷為國抗戰捐軀的諸先烈的同時,更能體會到和平的可貴,珍惜獲勝之不易(承辦人:林小姐、聯絡電話:23813137分機102)。

三、有關「2014 臺灣北投浴衣文化節」一項,本市商業處說明如下:2014 臺灣北投浴衣文化節是由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主辦,該處是擔任指導單位,已請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將您的意見納入爾後辦理類似活動之參據(承辦人:蔡意芳,聯絡電話: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6477)。

謝謝您的來信與指教,並祝您
平安順心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局長 孫廷龍 敬上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5-02-16 04:16 回覆:
台北市政府,可以花了9,200萬,復原殖民者的「西本願寺」,卻說沒有經費設置「台灣抗日史蹟館」?又如在北投溫泉季,先有讓台灣的小學生穿和服扛日本神轎,後有文化局長穿和服辦活動,還沾沾自喜是「文創」。

台灣近年來歌頌日本殖民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地步.而且不分藍綠.除了北投公園所處的台北市.台中市政府在白冷圳故事園區,豎立磯田謙雄雕像,另外花蓮市也幫日治時代花蓮港開港廳長江口良三郎蓋紀念公園,最無知且可恥的就是還在入口處加設日本神社建築物「鳥居」。神社是日本殖民統治最高的精神、象徵日本天皇。在前蓋「鳥居」形同將之神格化,「這種媚日無知的行為形同新國恥」.
日本殖民台灣50年固然有不少政績.但光從這些硬體建設看日本殖民台灣的功過是不夠的.必須要從幾方面思考:
1.日本建設台灣的出發點:是為台灣人還是為日本人?
2.日本對台灣傷害剝削的多還是建設付出的多?
況且再怎麼說.日治時期是"外族殖民政權".需要如此歌頌嗎?是否喪失了民族尊嚴?如果要像某些寬宏大量的政客所說的:"對日本殖民要是非分明.有愛有恨".但為何今日只見歌頌.對於日治期間屠台40萬人未見任何紀念與譴責?這也是造成許多無知媚日派價值觀歷史觀混淆的原因:認為日本殖民台灣是偉大的!
因此我懇請雲林縣長與新北市長能比照228蓋個:"雲林大屠殺"與 "三鶯走廊大屠殺"紀念館或公園!讓台灣人了解歷史的真相!

朝野失去政治信念、缺乏自信,在教育與文化政策上彷彿日寇附身,演出一齣齣荒謬劇:感念殖民者為掠奪台灣資源、榨取台灣民力而興修嘉南大圳和台鐵、控制流行疾病,為撫慰侵華日軍而開發北投溫泉公園,甚至稱頌訂定奴化方針的後藤新平,懷念用警察貫徹奴化政策而造成的「守法」風氣;不加批判地修復日據遺址,包括日本為鎮壓抗日志士而設的宜蘭監獄、為供奉日寇天皇而立的各地神社,
以及致力分化台民、西侵大陸的淨土真宗西本願寺....

甘於自我殖民 可笑又可鄙

2013-07-29 01:47 中國時報【簡皓瑜】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五十年,台民人人都曾直接或間接經歷日本殖民者的欺壓掠奪。其中最要者,尤屬自尊的剝奪。今日所見崇拜強權、否認自己的歷史文化傳承,即是自尊泯滅的明證。

 日本剝奪台民自尊,首在迫其站在日人立場上看待自己同胞。日本將台灣抗日先烈簡大獅、林少貓、余清芳等列為「匪徒」;視台灣奴化教育的濫觴芝山岩為全台教育發祥地,尊在此死於抗日志士的六名奴化教育日籍老師為烈士,並建神社令台灣學子參拜。

 另一方面,日本長期侵略中國大陸,卻誣指被侵略者為「暴支(殘暴的支那)」,詐稱其侵略為「膺懲暴支」的「聖戰」;接著,讓台灣的懵懂學童讚頌殘害自己同胞的日本劊子手為「英雄」,又強徵台灣青年前往祖國大陸原鄉,擔任日寇幫凶、同胞仇敵。顛覆道德是非、撕毀人格尊嚴,殖民之暴虐莫此為甚!無怪乎光復後,筆者父母親見新竹耆老出面給鄉民教唱的「文明書」,內容竟是中國傳統的道德綱常。畢竟以先進科技遂行軍國主義的日本,才是真正殘暴原始、背離道德文明者!

 日據五十年,幾代台民即或明或暗抗日了五十年,而且不分族群,人人都有或近或遠的親族參與過抗日。然而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先是為了國共內戰,與日本侵華戰犯(白團)合作反共,醜化、敵視中國大陸;繼而李扁主政二十年,「反共」又與台獨的「反華」合流;近年更在本土化與多元化的炒作與偽裝下,崇洋仇中、媚美親日成為政治正確。

 朝野失去政治信念、缺乏自信,在教育與文化政策上彷彿日寇附身,演出一齣齣荒謬劇:感念殖民者為掠奪台灣資源、榨取台灣民力而興修嘉南大圳和台鐵、控制流行疾病,為撫慰侵華日軍而開發北投溫泉公園,甚至稱頌訂定奴化方針的後藤新平,懷念用警察貫徹奴化政策而造成的「守法」風氣;不加批判地修復日據遺址,包括日本為鎮壓抗日志士而設的宜蘭監獄、為供奉日寇天皇而立的各地神社,以及致力分化台民、西侵大陸的淨土真宗西本願寺;甚至主動建亭「追念」日本杜撰的皇民化故事,將原住民少女莎韻的無辜犧牲扭曲為「為國(日)捐軀」;配合現今日本力促台人親日反中的陰謀,協助遍植櫻花;呈現「我方」與「敵方」的錯亂難辨…。

 歷史問題猶如司法,「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何況其遲遲未至。若歷史是非始終被蒙蔽,犧牲者就依舊沉冤,不義者就繼續張狂!「多元化」不等於相對主義;理解受壓迫的順民,不等於同意壓迫、讚許順服。規避道德判斷的「多元化」,必對歷史犧牲者不公,也必在現實上助紂為虐、助長弱肉強食。最終,消極者姑息惡勢力、放棄自我期許,積極者崇拜強勢、參與霸道,人心、社會因此扭曲變形。

 反之,則社會發展才有方向,文明追求才有意義。因此,甘於自我殖民不但可笑,亦復可鄙。身為「高級本省人」的我們,不甘自輕自賤,自當戮力撥亂反正到底!(作者為大學教師)

同樣都是日本殖民時代遺留的建築物,在韓國,總督府被視為國恥;在台灣,卻成了總統府。面對歷史的不同態度,是韓國人心胸太過狹小?還是台灣人太沒民族尊嚴?

 許久以來,南韓政府就打算把漢城最重要的建築,亦即日本人所建的總督府拆除。這座建築佔有當年正宮的位置,在漢城主要的南北向大街的主軸線上,建築物的造型是歐洲的學院派,上有圓頂,下有列柱的標準官府建築,體型與規模比起台灣總督府,要顯得恢宏些。

 南韓獨立以後,把這棟建築視為國恥的象徵,並沒有利用它當做政府建築使用,而是改為國立中央博物館的館舍。然而即使如此,韓國人還是覺得這樣一棟建築堂而皇之地矗立在漢城的主軸線上,是不可忍受的一件事。經過一番爭論,還是決定拆除,以徹底消除國民心上的陰影。

台灣與南韓都是被日本殖民過的國家,當日本佔領之時,也同樣在兩地興建了代表殖民者權利的總督府,中華民國與韓國兩國的總督府造型外貌大致都一樣。然而,現在這兩座日帝所興建的總督府,命運卻大不同。在台北的總督府轉化為中華民國的「總統府」,至今依然是最高政治權力的象徵。

相對地,在韓國的朝鮮總督府卻於九十年代被拆除。為什麼一個被保留,一個被摧毀?韓國金泳三文人政府為何拆除?主要原因係認為朝鮮總督府是日本軍國政府殖民統治的工具以及象徵日本侵略之建築物,清除軍國殖民思想;其次是企圖恢復被破壞的景福宮(舊宮),以恢復民族氣節的歷史性工作。

淡江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林金源:日本已經投降這麼多年了,為什麼年輕人還穿著「高砂義勇軍」的衣服到處走?!
為什麼日本已經投降這麼多年了,台灣年輕人還穿著日本的浴衣到處走?郝應該馬上撤換北市府這些媚日官員!
還是日據時代嗎???台灣要到何時才有自己的主體性?????日本對台灣已經從過去的"軍事政治殖民侵略"轉到後來"經濟侵略".再到現在的"文化侵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慢慢影響我們的下一代...而且現在還是台灣自甘於被文化殖民!

2個多月前我曾經寫信去北市府市長信箱/行政院/文化部投訴這些媚日施政.但沒想到北市觀光局依然故我!變本加厲!
從大稻埕到北投.從北市觀傳局局長趙心屏孫廷龍到今天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黃啟瑞.一再辦觀光節推廣日本浴衣文化.這在同曾為日本殖民地的韓國看來是十分不可思議的!台灣人的民族尊嚴何在?郝龍斌枉為抗日將軍郝柏村之子!
過去歷史仇恨可以忘記.但"不反日"不等於要去"媚日哈日".如果郝還有點良心.應該馬上撤換北市府這些媚日官員!
-------------
浴衣踩街祈福 大稻埕飄日本味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2014.07.27

台北市觀傳局長孫廷龍(穿白上衣者)與參加「大稻埕散策」民眾合影。
記者莊琇閔/攝影

民眾精心打扮穿著浴衣,手持月老加持過的御守,盼尋得良緣。
記者莊琇閔/攝影
一年一度的台北大稻埕音樂煙火節,將於8月2日七夕情人節當天,在延平河濱公園3號至5號水門正式登場。觀傳局結合台北地下街,昨日舉辦「大稻埕散策.月老御守祈福」踩街活動暖身,號召50位穿著夏日煙火節浴衣打扮的正妹型男,一起在大稻埕踩街拜月老,提前為音樂煙火節炒熱氣氛。
昨天參與活動的民眾以女性居多,她們穿著日式浴衣,腳踩日式木屐,並精心梳化搭配的髮妝亮相。今年已是第二次參加的薇薇和可可說,浴衣是特別租借的,租金在1千元上下,因為難得有機會穿上浴衣在街上行走,感覺很新鮮,今年繼續參加活動。

踩街隊伍從迪化街口往霞海城隍廟前進的路上,也與街道兩旁民眾互動,邊發送棒棒糖及煙火節文宣,炒熱歡樂氣氛。

隊伍抵達霞海城隍廟後,供上參拜月老的御守、小手巾、米及姻緣餅,進行開光儀式及朗讀疏文,祈求月老賜福尋得良緣。

觀傳局局長孫廷龍表示,煙火節每年約吸引40萬人參與,藉由節慶活動的舉辦帶動周邊商機。為促進台北市及大稻埕地區的觀光產業發展,今年更與獲選優良旅館的8家業者合作,推出海外旅客專屬活動,邀請參與的海外旅客一同觀賞大稻埕煙火,希望提高觀光客來台北購物及住宿意願。另外觀傳局也邀請18名海外部落客到現場體驗,讓煙火節的魅力透過網路宣揚到國際。

-------

臺灣北投浴衣文化節 台日學生大PK 首獎5萬元
2014.10.11(記者黃秀麗臺北報導)
由臺北市商業處指導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舉辦本年度之第二屆臺灣北投浴衣文化節兒童浴衣設計比賽,今年參賽擴大至亞太區規模,參賽作品收件後在臺灣和日本各自初選,決賽將於10月10日北投浴衣節揭曉,現場將由30組小小模特兒進行走秀,由專業評審選出得獎作品,首獎可獲獎金5萬元。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黃啟瑞局長表示,北投一直有日本文化氛圍,造就了獨到的溫泉特色,北投浴衣受歡迎也歸功於用心經營的結果,透過設計比賽,讓設計專長的學子們,有一個發揮的平台,也希望將這些優秀作品有機會商品化,讓北投溫泉商機更活躍。

臺北市商圈產業聯合會暨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周水美理事長表示,浴衣是日式泡湯文化的象徵之一,在日本,民眾會穿著浴衣參加各式各樣的夏日祭典,而北投溫泉更是傳承此項特色,許多溫泉會館依然保留浴衣泡湯的獨特風情。此次兒童浴衣設計比賽於10月10日由北投浴衣文化節揭開序幕,廣邀海內外服裝設計相關科系學生參與兒童浴衣設計,當天並由活潑可愛的小麻豆穿著參賽浴衣走秀,以供專家學者評選優勝作品。

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北投文化及浴衣之美,由臺北市商業處指導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舉辦本年度之第二屆臺灣北投浴衣文化節兒童浴衣設計比賽,有別於上屆,今年參賽擴大至亞太區規模,邀請法人山口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會及山口和服踩街同好會協辦,參賽作品收件後在臺灣和日本各自初選,決賽在今天上午(10日)北投浴衣節揭曉,現場將由30組小小模特兒進行走秀,由專業評審選出得獎作品,首獎可獲獎金5萬元。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黃啟瑞局長表示,北投一直有日本文化氛圍,造就了獨到的溫泉特色,北投浴衣受歡迎也歸功於用心經營的結果,透過設計比賽,讓設計專長的學子們,有一個發揮的平台,也希望將這些優秀作品有機會商品化,讓北投溫泉商機更活躍。

-----

二○一一年夏天,我在機場遇見一個身穿「高砂義勇軍」T恤的年輕人,看了他好幾分鐘,我非常難過,我在想他到底知不知道「高砂義勇軍」是什麼意義?日本已經投降這麼多年了,為什麼年輕人現在還在穿這樣的衣服到處走?

----------
同樣都是日本殖民時代遺留的建築物,在韓國,總督府被視為國恥;在台灣,卻成了總統府。面對歷史的不同態度,是韓國人心胸太過狹小?還是台灣人太沒民族尊嚴?

 許久以來,南韓政府就打算把漢城最重要的建築,亦即日本人所建的總督府拆除。這座建築佔有當年正宮的位置,在漢城主要的南北向大街的主軸線上,建築物的造型是歐洲的學院派,上有圓頂,下有列柱的標準官府建築,體型與規模比起台灣總督府,要顯得恢宏些。

 南韓獨立以後,把這棟建築視為國恥的象徵,並沒有利用它當做政府建築使用,而是改為國立中央博物館的館舍。然而即使如此,韓國人還是覺得這樣一棟建築堂而皇之地矗立在漢城的主軸線上,是不可忍受的一件事。經過一番爭論,還是決定拆除,以徹底消除國民心上的陰影。

台灣與南韓都是被日本殖民過的國家,當日本佔領之時,也同樣在兩地興建了代表殖民者權利的總督府,中華民國與韓國兩國的總督府造型外貌大致都一樣。然而,現在這兩座日帝所興建的總督府,命運卻大不同。在台北的總督府轉化為中華民國的「總統府」,至今依然是最高政治權力的象徵。

相對地,在韓國的朝鮮總督府卻於九十年代被拆除。為什麼一個被保留,一個被摧毀?韓國金泳三文人政府為何拆除?主要原因係認為朝鮮總督府是日本軍國政府殖民統治的工具以及象徵日本侵略之建築物,清除軍國殖民思想;其次是企圖恢復被破壞的景福宮(舊宮),以恢復民族氣節的歷史性工作。

全世界都知道日本與南韓關係一向惡劣。因此,韓人稱「天皇」為「日王」一點都不足為奇。

奇怪,近日台灣為「日據」與「日治」,紛紛擾擾。讓韓人覺得不可思議。

一、日本殖民統治韓國三十六年,沒有一個韓人不知道,可以「包容」她的惡行,但不能忘記歷史。

二、「去日本化」工程,仍在進行。南韓總統朴槿惠相繼訪問美國和中國,至今沒跡象顯示,要去日本訪問,打破過去慣例。

三、總督府建物,早已不見。位於首爾市中心的總督府,在金泳三執政時期拆除,不留痕跡。南韓年輕一代根本不知道總督府為何物。總督府變成總統府,今日台灣還在使用。

四、南韓電視廣告,不能出現日語。

所以,「日據」與「日治」根本不是問題。真正問題是國人對日的基本態度要改變。
---------

四月一日《中國時報》又報導一群女學生,穿著和服,慶祝新竹車站百年紀念。硬體建設雖值紀念,但是台灣的集體記憶,難道只重冰冷車站,完全忽視靈魂和尊嚴嗎?這群女學生讓人聯想起下列兩個畫面。  

一九三七年日本啟動侵華戰爭,台灣女學生手持捐款箱,募款支援日帝前往中國肆虐台灣人在祖國的同胞。一九三八年日本徵召駐紮宜蘭的田北正記赴華作戰,田北安全上路,為他搬運行李的原住民少女莎韻,卻在颱風天失足墜落山谷。日本政府藉機把此不幸事件,渲染成「愛國」、感人故事,用以凝聚台灣人的戰鬥意志。更不幸的是,光復數十年後,台人仍以日人角度緬懷、紀念莎韻。二○一一年,前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山難意外,又被連結上莎韻的「浪漫、淒美」故事。

 二戰之後,所有被日侵略的國家(含東南亞小國與韓國),都獲得日本的賠償與重建贊助。受害最深、最慘的中國,由於兩岸鬩牆,外加美國干預,竟然得不到分文。《中日和約》在台簽署時,我政府還備受日使屈辱。據說這是以德報怨。

 講求民族意識與尊嚴,並不排斥台日民間情誼,而是要能公私分明。留日、娶日女為妻的陳儀,接見日賓都經翻譯,絕口不講日語。同樣娶日人為妻的許介鱗教授,知日而不親日。他有許多著作,都在表明日本搜刮自台灣的,遠大於給與台灣的。  百餘年來,在大多數時間裡,日本比中國強大。許多台人奉承強者,亟欲與日連結,遂忘記它是不義的外敵;反之,對於台灣以及整個中國的文化、尊嚴都缺乏應有的自信與捍衛決心。這難道也是「台灣價值」?

 台灣如果繼續如此恩怨不分、是非不明,不但八田與一「在天之靈」 頗感欣慰,連百餘年來所有侵台、侵華的無數戰犯,也會同感欣慰。


哈日莫淪為媚日 防日不等於仇日
2014年08月08日 林金源
7月27日各媒體出現如下突兀畫面:北市觀傳局長孫廷龍與一群穿著日本「浴衣」男女,聚在台北城隍廟前合影。他們手拿「御守」,請求月下老人加持,盼早覓 有緣人。「御守」乃祭拜神社後求來的平安符,是日本「神道教」教義的一環。不知穿著「浴衣」男女,是否向城隍爺與月老解釋清楚,否則兩位中國籍神仙如何為 他們加持?

原來北市府結合台北地下街,於7月26日舉辦「大稻埕散策.月老御守祈福」踩街活動,召集一群穿「浴衣」男女,踩街拜月老,為將在七夕情人節揭幕的「大稻 埕音樂煙火節」暖身。「浴衣」有二意:古時日人沐浴穿的衣服;現代則指夏天日式單衣。和服是日式衣服泛稱,浴衣是和服的一種。大稻埕「散策」就是大稻埕漫 遊、散步的日式表達。首先不解:北市府為何理所當然認定民眾都懂這些日文詞彙?我們更不解選在七夕揭幕的煙火節,為何不見漫遊的牛郎織女,卻有一群「散 策」的「浴衣」、「御守」?難道七夕民俗來自日本?還是台灣人必須回到日據,再度化身日本人才能快樂過節?

市府藉由節慶,帶動商機,用心良苦,值得嘉許。但人活著不只為麵包,還需有尊嚴。何況促進觀光,哈日媚日並非唯一之途。北市府偏愛日風,好像不哈日活動就辦不下去。

去年北市府大力宣導6月17日是北投公園百歲生日,此日卻是日本據台的「始政紀念日」。當天活動還邀化裝者上台「同樂」,包括穿和服的觀傳局長趙心屏、握 手言歡的孫中山與裕仁太子、著軍服的日本神風特攻隊員,和陪他度過人生最後一夜穿和服的台灣風月小姐。參與裝扮遊行者可拿餐點,集滿攤位印章者可換「御 守」。莫非市府眼中只有認同錯亂的文創,以及現金收入的觀光,(台灣人或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與尊嚴,都不值一顧?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郝龍斌市長說今年8月2日除了是七夕,也是台北建城130周年,所以煙火設計特別加入台北古城門意象。

130年前,台北所以建城,肇因於日本圖我日亟,清政府不能不加緊建設以防外敵。果不其然,建城10年後,日軍侵門踏戶,屠殺超過當時百分之一的台灣人口 (根據日本總督府記載),並展開50年的殖民統治。凡稍具尊嚴的民族,都不會在短短百年間,完全淡忘歷史教訓,不設心防的接納侵略者的文化、習俗與觀念。 何況當年侵略者至今仍未道歉賠償,仍占據原屬台灣的釣魚台,仍挑撥離間海峽兩岸。

媚日哈日心態遍全台,北市觀傳局只是其一。去年3月31日新竹火車站慶祝落成百年,儀式之一就是穿和服的女學生,在中華民國國旗下合照。年輕的笑容,絲毫不覺此畫面之荒謬。正如她們可能不知道:猶太人絕不會笑穿德軍軍服,述說自己的歷史。

三峽老街清代本為染布業與樟腦業盛地,乙未割台後,此地因激烈抗日遭日軍焚燒殆盡。日據中期後,三峽才又興起。2007年2月10日老街整修完畢,主辦單 位竟找來一群年輕人,穿著日本服裝重現日據時代「風采」。當時一位有識之士當眾痛罵這群青年,可惜孩子們一臉茫然,不知打工賺錢哪裡有錯。

哈日媚日並不足以描述台灣人國格錯亂的全貌。2004年獨派團體舉辦「發現美麗島」活動,台教會長王塗發和台灣小姐陳思羽,穿著歐洲宮廷服飾,帶領民眾從 海上遠眺台灣,體驗葡萄牙人發現美麗島的「驚喜」。台獨人士寧做假洋人,就是要凸顯寶島歷史的「多元性」,葡、荷、西、日都有,藉此淡化台灣的中國色彩, 切斷兩岸歷史連結。

哈日就如哈韓,有那麼嚴重嗎?年輕人會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反中、台獨的意識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卸下心防、哈日、媚日,就是締造羅馬的第一塊磚。刻意以台灣文化的「多元性」壓抑台灣文化的中國要素,則是支撐羅馬城的第一支樑。

哈日無罪,但哈日不能淪為媚日。台灣人不必仇日,但不能不防日,更不能不防獨派勾結日本,瓦解台灣人的國族認同與尊嚴。 (作者為淡江大學副教授)
--------------
同悲尚且不及.何忍同樂
2013-06-17 01:36 中國時報【林金源】
韓良露說:「今天 ,我們讓孫中山和裕仁皇太子穿越時空握手言和」???
北市府大力宣導六月十七日是北投公園百歲生日。此日正是日本據台的「始政紀念日」,停息一甲子的「六一七」,又悄悄復活。
慶祝 活動以北投公園創始人井村大吉的紀念碑揭碑儀式開始,碑文極為友善,中、日文對照。不僅井村在天之靈可以瞑目,就連現在的日本遊客,也可感受百年前其祖先在台的豐功偉業,以及台民的感戴之情。
主辦單位號召民眾扮成歷史人物,參與百年時代遊行。活動策劃人韓良露邀請化裝者上台「同樂」,包括穿著和服亮相的觀傳局長趙心屏,還有握手言歡的孫中山與 裕仁太子。最能顯露昔日北投風月特色的,是韓良露介紹穿軍服的神風特攻隊之後,說明陪他度過出征前最後一夜的,就是旁邊穿和服的小姐 。
參與裝扮遊行者可拿餐點,民眾集滿五個攤位印章可換「御守」。 市府推動文創、觀光的用意良善,台灣社會薄弱的民族意識、混亂的價值觀,則與此活動相互輝印。
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後,日軍自澳底登陸,攻基隆,陷台北。大抵掃蕩抗日勢力後,首任總督樺山資紀選在六月十七日舉行庶政開始儀式,並在原巡撫衙門前廣場舉行閱兵。此後五十年,每年六月十七日都熱烈慶祝「始政紀念日」。
一個「六一七」,本應各自表述。征服者的始政紀念,應是台民的屈辱與國殤。但台灣人寬宏大量,竟選在「六一七」緬懷日本統治。
日人設立、開發北投公園,固然功不可沒,但一個有尊嚴、有靈魂的民族,如果了解當年統治者設立公園的背景與動機, 同悲尚且不及,何忍同樂?
一九一○年台灣守備軍醫部長藤田嗣章視察北投時,注意到當地的地熱與溫泉,遂主導興建一以溫泉做為療養設施的醫院,也就是日本帝國的「台北陸軍衛戍療養院 北投分院」。溫泉療養院不只治療了日本傷兵的身體,也撫慰了他們的思鄉情緒。這些傷兵多數是踩在中國人頭上,與俄國爭奪中國東北勢力範圍時受了傷,再轉到 中國另一片被日本佔據的土地上療傷。至於美國老羅斯福總統,則因為調停日俄戰爭有功,獲取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是中華民族的悲歌, 也是台民不在意的斷簡殘編。
在北投溫泉的基礎上,井村大吉規畫、創建了北投公園。從此他享有台民對他的感念,百年不變。一九二三年四月,裕仁太子駕臨北投,北投名氣從此響遍日本內 地。百年後的今天,北市觀傳局精準掌握行銷概念,甚且不惜讓孫中山(代表領導中國掙脫列強枷鎖的人物),與裕仁太子(代表日本侵略中國的人物),握手言 歡。為公園祝壽的日子,甚至就是「始政日」。台灣人說,這是放下歷史,攜手向前。
簽訂《馬關條約》的下關春帆樓,本是英法聯軍入侵日本,迫日簽下喪權辱國條約的傷心地。一旦日本強盛,打敗不曾得罪日本的中國後,卻迫中國在原地簽下撕裂 兩岸至今的《馬關條約》。這是日人洗雪前恥的方式,也是日本看待歷史的態度。《開羅宣言》之後,日本不義佔領的台灣與釣魚台都應歸還中國,琉球亦應脫離日 本。但今天日本仍佔琉球與釣島,這又是日本看待歷史的態度。面對歷史,受害者台灣與侵略者日本,態度何其不同。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台灣如此緬懷侵略者,但對於守衛、經營台灣的祖國,卻淡然視之。綠營甚至把清廷的「不重視」台灣,奉為台獨正當性的濫觴。許多台人對 播遷來台中華民國的鄙夷和對對岸的排斥,都超出對列強的接納。台灣的「博愛」與「放下」,看來是選擇性的,寧予外人,不給同胞。
論者或謂,民族意識是落伍、不理性的纏腳布,「多元、人權、民主」才是值得宣揚的普世價值。這套理念確實是列強巴望後進國家全體服膺的理念。因為西方及日 本早就透過民族主義凝聚我群意識,做為壯大國家的第一步。在國族壯大、不被他國欺凌之下,強國人民不但享有完全的人權與自由,其愛國意識也油然而生,當然 不必刻意宣導。
認清史實不等於排外,認清史實才能讓國民為所當為、止所當止。何況六十年來,在國民黨反共與李登輝掀起的去中國化教育交織下,台灣拋棄民族意識久矣、遠 矣。吳習會中,吳伯雄只說「增強民族認同,祖先無從選擇」都引來非議。認同錯亂的台灣,只見排內與媚外,根本沒有排外、仇外問題。(作者篇淡江大學經濟系 副教授)
----

台灣皇民勢力強大

日前因為歷史教科書關於日本據台治台問題,又吵得不可開交。「日據」和「日治」代表了民族和國家認同的差别。一種意見是站在中國人立場以中國為主體 者,認為日本人在台五十年是強奪強佔強搶,以戰爭暴力血腥屠殺歧視壓迫竊據盤據,所以應稱為日本據台——「日據」。另一種意見是站在台灣人皇民立場以日本 為主體者,認為日本取得台灣是經過合情合理合法,簽訂條約辦好手續,由清廷過戶給日本,轉移主權所有權都以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日本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取得台灣統治台灣,所以應稱為日本治台——「日治」,雙方各有其理爭執不下。馬英九總統親自出面打圓場和稀泥說:為了尊重多元化,日據日治兩種說法都對可 以並存通用。所謂多元化即是荷、西、華、日各政權是平等的,份量一樣的。

台灣人到底應該站在中國人立場還是應該站在日本人立場上說話呢?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比較親疏遠近輕重。明鄭、滿清、中華民國三者都是中國人政權,合計 統治台灣共300年,日本統治台灣總共50年零4個月。中國人統治台灣時間為日本人的六倍!地理上台灣與中國大陸近在咫尺,與日本還頗為遙遠。今日台灣人 的血統絕大多數屬中國華南閩粵血統,講閩南、客家方言。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傳統年節、使用文字皆與中國雷同,無疑台灣人應該站在中國人立場說話才對,認 為日本人是佔據盤據台灣——「日據」才對。但是居然有那麼大的聲音主張日本是治台——「日治」,台灣皇民勢力的強大令人吃驚。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居然因三家出版社的高中歷史教科書 稱「日據」而不稱「日治」,勒令其重編,否則不准其發行,不允許「多元化」,這簡直成了日本國的文部省了。審定合格的歷史教科書極力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公 然去中國化,貶抑中華民國才是「中據」。果然今日台灣又複歸日本了。

台北市長郝龍斌倡議藍綠和解受到讚揚,其實他是向綠屈膝降伏。原來我以為台北市舉辦617日本始政紀念,宣揚懷念神風特攻隊,是他下屬亂搞,應該受 到糾正懲罰,至今月餘沒有動靜,可見郝市長也是贊成慶祝617日本始政紀念的。看樣子,馬英九和郝龍斌也要皇民化了!藍綠和解一致懇請日本再來治台吧!


站在台灣人立場看日據史
2013-06-18 01:44
中國時報【張方遠】
日本作家尾崎秀樹,一九二八年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直到台灣光復後隔年返回日本。在台灣成長的尾崎秀樹,看到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推動國(日)語政策與同化政策,他曾指出這些殖民政策導致台灣人潛伏了「喪失祖國」與「白痴化」的現象。
昨日林金源教授〈同悲尚且不及.何忍同樂〉一文提及北市府紀念「六一七」北投公園百歲生日的活動,正是尾崎秀樹所說日本殖民統治帶給台灣「喪失祖國」與「白痴化」表現。
近年「轉型正義」,義正詞嚴,所有的歷史檢討與批判都集中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藉此抗拒中國人身分。但是真正站在台灣主體、屬於台灣人民立場的歷史,卻仍被深深的迷霧所遮掩。
日文「始」與「恥」同音,殖民地台灣人民將日人歡欣鼓舞慶祝的「始政紀念日」稱為「恥政紀念日」,著名作家楊逵更稱之為「死政紀念日」,另一位日據時期作 家賴明弘也曾表示:「『六一七』是台灣人最傷心痛苦的日子,不僅是台灣的恥辱,而是我們中國的國恥日」。然而,殖民地台灣人民的苦難,以及民族主義氣節, 近年來則逐漸被日本立場所取代。「日本殖民統治讚美論」、「日本殖民有功論」或是「日本殖民現代化論」屢屢出現,將日本殖民統治視為對台灣人民的恩情,企 圖將日本殖民統治中性化,將日本殖民統治描述為寬大與文明。
早在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台灣教授協會即率「本土社團」聯名發表〈兩國兩制,和平共存:台灣人民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基本主張〉,指稱:「…舉凡鼓吹國家神 道、推行國語運動、更改姓氏運動、志願從軍運動,莫不影響了台灣文化。總之,日本政府企圖把台灣人變成日本人的努力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成功地使台灣人變 得『不像中國人』。」
一九九五年時任立委的呂秀蓮,組織「百年馬關條約百人代表團」赴日本馬關,高調慶祝「台灣脫離中國一百年」。近來則有團體舉辦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追思慰 靈大會,以及陳水扁、馬英九兩任總統對八田與一的歌頌,又或是昨日北市府大玩毫無歷史感的歷史人物cosplay,讓孫中山與日本裕仁皇太子穿越時空握手 言和,都是無顧台灣人民主體,對歷史的無情嘲諷。

日本人在可見的將來應該不會調整他們的歷史觀,但是,我們卻可以學習德國人那種勇於面對真理的態度。呂秀蓮在《馬關條約》簽定百年紀念時,在日本公開表示感謝日本占領臺灣,對於大多數的國人來說,《賽德克.巴萊》已經指出了另一個思考的方向。
台灣前輩作家王詩琅曾說:「中國人絕不會茍同殖民統治肯定論此類狂妄的謬說」。已故旅日政治經濟學家劉進慶則如此評價日本殖民者在台的「建設」:「殖民近 代化是外在的、從屬的近代化,是非工唯農的產業化,是差別、跛行的近代化。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軍需工業在台灣近代化進程上是非常的、一時的,好比曇花一現而 消失,又如盆栽扎根不落地,基本上沒有改變台灣社會經濟的低度開發狀態,令台灣戰後從頭開始工業化和近代化建設」。
相較於當前台灣社會對日本殖民統治的肯定、讚美與緬懷,說明現在是全面清理殖民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嚴肅梳理日據時期台灣社會性質,以及台灣人民對這段歷史真實的記憶與情感,重新走回自己的立場,才能克服對自身認識的障礙,也才能真正做到「放下歷史,攜手向前」
-------------

七七南侵生活時局展
中國時報 羅秋昭 2013年07月07日 05:39

看了中山堂的「抗戰展」,我很迷惑,這好像是「聖戰總動員∣南進基地文宣暨生活特展」,全展主軸是歌讚皇軍進出台灣,中國抗戰只是點綴、陪襯、借殼。

「台北市文化局」辦這個展,是紀念七七抗戰?還是感嘆悽悽扛戰,武運終止呢?

這個展蔣介石好像成了個收票員,打著個抗戰之名在歌頌大東亞共榮圈。

這又是紀念日據始政的北投公園展的翻版,把神風特攻隊與慰安婦放在一起,完全是精神錯亂。

這好像在奧許維茨集中營展出納粹戰時生活,羅福星紀念館展出皇民奉公會國語家庭成就,荒謬絕倫。

展覽中都是日本皇軍的軍刀、軍用品、同仁油、家書、福袋,平安符、太陽旗、武運長久、必勝披帶、戰勇壁畫等,唱的是改編成日語的《雨夜花》、《望春風》、 《月夜愁》等「時局歌曲」,說是「戰場上的日兵,聽到催促上陣的軍歌,熟悉的旋律引動思鄉的情緒,唱出無法逃離戰爭的悲情。」

展中說明文字都是「立場不同、表述差異、文宣保衛戰、出生入死、灑熱血、共榮號召」等,一切矛盾錯亂都隱藏在「顯得多元多樣,嚮往愛與和平」一句話中帶過,敵我全混在一起。真正的抗戰精神,是非公道反壓在渾濁的湖底,模糊難辨,說是「不要太沉重」。

上次「景美人權園區」一項行為藝術展,放了個江南案的櫥窗,其實並沒不對,就鬧得不可開交,監察院還來糾舉,而像這種鬧不清是中華民族抗戰還是大日本帝國「聖戰」的展覽卻公然堂皇行之,真是不可思議。

郝龍斌說他要奉獻給兩岸和解工作,那他能捧著「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卻身披必勝帶,配武士刀、千人針,到大陸展開和平之旅嗎?

全世界都知道日本與南韓關係一向惡劣。因此,韓人稱「天皇」為「日王」一點都不足為奇。

奇怪,近日台灣為「日據」與「日治」,紛紛擾擾。讓韓人覺得不可思議。

一、日本殖民統治韓國三十六年,沒有一個韓人不知道,可以「包容」她的惡行,但不能忘記歷史。

二、「去日本化」工程,仍在進行。南韓總統朴槿惠相繼訪問美國和中國,至今沒跡象顯示,要去日本訪問,打破過去慣例。

三、總督府建物,早已不見。位於首爾市中心的總督府,在金泳三執政時期拆除,不留痕跡。南韓年輕一代根本不知道總督府為何物。總督府變成總統府,今日台灣還在使用。

四、南韓電視廣告,不能出現日語。

所以,「日據」與「日治」根本不是問題。真正問題是國人對日的基本態度要改變。

同樣是被日本殖民過.韓國人反日.台灣人哈日.韓國人會去讚揚日本的殖民建設嗎?因為他們知道殖民歷史本身就是民族的恥辱.再偉大的殖民政績也無法改變被殖民過的屈辱歷史.
民族意識的強弱大概是造成今日台灣落後韓國越來越遠的一個原因吧

民進皇民黨支持者一被批評"媚日".最常的反應就是:"媚日總比媚中好".這正顯示出台毒的悲哀:為了獨立.甘願做日本的走狗卑躬屈膝舔日本屁眼喪失民族尊嚴.天真的以為這樣日本就會挺台毒.這對同樣曾受日本殖民的韓國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自做賤行為
有些民進皇民黨的人士被批評媚日.卻大言不慚的說:"媚日總比媚中好" .實在是無恥到極點.
---
民調:南韓青少年仇日甚過北韓
這項青少年民意調查針對南韓全國400多家學校的2500名初、高中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44.5%的學生認為「南韓的主要敵人是日本」;認為「南韓的主要敵人是北韓」的青少年學生僅為22.1%,還不到前者的一半

日本是個信仰武士道的民族,崇拜強者、順從強者、輕視弱者、壓制弱者。日本這民族向來是崇拜強者.你必需比他強大或強悍才能贏得他們的尊敬.全體韓國人民大聲要日本為殖民地暴行及慰安婦暴行道歉及賠償 . 日本也終於開口對韓殖民地暴行道歉 !!
而台灣只是會內鬥整天吵228.對日本則是一味地哈日崇日.根本不用期待日本對台灣道歉.韓國在獨島問題上表現的十分強悍並軍事佔領獨島.日本也只能摸摸鼻子吞下.反觀台灣全國上下一致哈日親日.連前總統都說釣魚台是日本領土.所以日本根本不把台灣當一回事
台灣已成全世界最大的媚日國家, 這就是李燈灰及民進皇民黨執政20年的結果 被輪姦的受害者居然愛上輪姦犯?台灣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我真的感覺非常羞恥
台灣對歷史真相的教育真的要加強了!
可憐的是在李燈灰及民進皇民黨媚日哈日崇日運動的教育下,很多台灣人都愛上日本人,心甘情願當日本人的奶油犬

超級不爽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12 13:18

滿街都是日本品牌的車

才真叫人生氣

 

加藤鷹騷手弄汁(kellygun20000) 於 2014-10-25 04:01 回覆:
103.10.23 北市觀綜字第10333331800號
處理情形:
(Case Status) 親愛的市民您好:
  關於您所問的問題回覆如下:
親愛的市民朋友:您好!

您致市長信箱電子郵件,市長十分重視,已交由本局、商業處及中山堂管理所辦理,並由本局統整回復如下:

一、「臺北大稻埕音樂煙火節」近年來皆於七夕情人節前夕辦理,即是為結合傳統民俗及在地文化,並推動大稻埕觀光產業發展及活絡當地商圈,而「大稻埕散策-月老祈福活動」係由台北地下街主辦,本局受邀出席;另本局去年辦理之「北投公園百年紀念活動」與所謂「始政紀念日」亦無關連。若您對本次回復內容有任何疑問,歡迎逕洽本局承辦人汪彥奇,電話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2031。

二、有關102年「抗戰總動員~戰時文宣暨生活特展」之內容,本市中山堂管理所說明如下:
(一)「抗戰總動員~戰時文宣暨生活特展」的主題是要呈現戰爭期間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各個層面的對比,例如,透過新聞報導與文宣史料可窺見日本發動戰爭的野心;透過日用文物回顧戰爭時期人民苦難生活物資匱乏與緊張氛圍;從武器軍備可見中日雙方軍力與物資的懸殊落差。
(二)以上種種都是為讓民眾了解戰爭之慘烈與二地人民受苦受難之實況,在紀念此段歷史,緬懷為國抗戰捐軀的諸先烈的同時,更能體會到和平的可貴,珍惜獲勝之不易(承辦人:林小姐、聯絡電話:23813137分機102)。

三、有關「2014 臺灣北投浴衣文化節」一項,本市商業處說明如下:2014 臺灣北投浴衣文化節是由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主辦,該處擔任指導單位,已請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將您的意見納入爾後辦理類似活動之參據(承辦人:蔡意芳,聯絡電話: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6477)。

謝謝您的來信與指教,並祝您
平安順心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局長 孫廷龍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