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08 12:28:31瀏覽122|回應0|推薦1 | |
越過了天梯,仿佛建了壹座裏程碑,雖然有些後怕,卻在壹種恐懼中獲得愉悅,壹種莫名的亢奮,原來內心泊著的那只小船,正在北海的柳絲下、漣漪中自由地飄蕩。
北線景區最高峰是飛來峰,飛來峰上有壹座石塔,在夕光中熠熠生輝。
飛來石原本是上方寺講經堂窗下壹塊很普通的小石頭。自上方寺建寺之初,便開始每日在旁邊聽主持高僧宣讀佛法。經過幾百年的耳儒目染,逐漸也通習人性,驟然成精。但自知法力微弱,也不敢過于造次。壹日,它聽上方寺第二十三代主持虛空方丈講解《大般若經》,偶有心得,習得飛升變化之法。它壹時心起,將自己變得無比碩大,又喝令三山五嶽巨石滾動,刹那間,飛砂走石,汙煙滾滾。而講經堂內聽講衆僧搖頭晃腦,昏昏沈沈。虛空方丈知道有妖怪作亂,急忙大聲誦讀佛法,請來四大金剛護守寺廟。上方寺四周才又恢複平靜。小石頭知道事情敗露,連忙飛身逃走。不料半路被雷神看到,雷神壹錘將它打落下來。小石頭身受重傷,再也動彈不得。虛空方丈追趕到此,怕它日後再次作怪,便在石頭上建造玉塔壹座,將它鎮住。又憐惜它聽讀佛法,能有小成,實屬不易。熬糯米粥同白灰漿澆灌在它的傷口上,讓它免受風啄雨滴之苦。飛來石又稱灌漿石,便是由此而來。
壹邊向飛來峰攀去,壹邊戀戀不舍回望自己的足迹,仿佛那是自己的作品。
夕陽的余晖灑在山體上,呈現出壹種特別的金色。因爲季節的緣故,草枯木疏,花草樹木的頭發亂蓬蓬的,還在做著料峭的春夢。因爲蕭條,幾無花草樹木的點綴,五分之四的山體的裸露的,露出山石的本色,所以夕光照在上面自然是像畫師爲它著了壹層金色的顔料。
記得我在寫大學畢業論文時,我選了好些題目,最終選擇了《論王維詩中的山水畫布局規律》。爲此,我深入研究了王維所有的作品,又研讀了中國山水畫的很多資料,最終寫成並得到了發表。我知道,凡描繪自然風景爲主體的繪畫稱爲山水畫,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園林,曆史名勝,宮殿樓台,舟船車馬,均可入山水畫。若再細分還可分爲水墨、青綠、金碧、淺绛等。就是說山水畫若細分,有“水墨山水”、“青綠山水”、“金碧山水”之分的。
水墨山水傳說起源于唐代詩人畫家王維,即是用水墨而不著色所畫的山水畫。傳爲他寫的《山水訣》中說:“夫畫道之中,水墨爲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圖寫百千裏之景,東西南北,宛爾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筆下。”即以水墨畫作爲表現自然,最能得心應手,最能小中見大,超越時空,作者可以充分揮灑,收到多姿多彩的筆情墨趣,其層次之多和意外之變化,都是任何色彩所難于奏效的。
至于“青綠山水”,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把青綠山水的格式固定下來。青綠著色重在渲暈得法,薄中見厚,濃中見雅。大青綠所使用的顔料種類比較多,從主要的基調看,以石青、石綠爲主色,看去輝煌莊重,有欣欣向榮、草木華滋之感。
而金碧山水:是青綠山水中另壹種著色形式,即以石青、石綠爲基礎,最後在輪廓處勾金,通過這道金線,像彩繪藻井壹樣,把山水畫裝飾得更爲絢麗輝煌。在描繪濃豔的夕照晚景,體現出山岩邊際的壹層金光,增強日照之氣氛,在突出的山石表面薄罩壹層金粉,或用胭脂、白粉烘托豔陽秋色,使青綠與金碧相映生輝。
以前只是在書中的文字描述和畫卷的欣賞中見過“金碧山水畫”,今日回望裸露在夕光中鳳凰山,終于欣賞到了大自然中真正的“金碧山水”了。
是的,只有在這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時辰,特定的陽光返照,還有我這特定的審美主體,才能構成壹幅自然的、真實的、立體的“金碧山水畫”。這是任何畫師都無法複制的。
在通往“飛來石塔”的途中,又許多景點可賞,但是我都忽略不計,拒絕了那些旁逸斜出的景點誘惑,直奔主題,向著心中的目標——飛來石塔行進。
我像壹條蛇,因爲山路像壹條蛇在蜿蜒。不知道走過了多少條彎彎曲曲,狹窄陡峭的S型小路。有時候明明看見了飛來石塔就在頭頂,可是怎麽走就是不到;有時候甚至快要泄氣了,總覺得目標離自己越來越遠,仿佛在高惡作劇,妳進它退,像壹道神秘的影子在引誘妳壹步步向前,最終將妳引入陷阱……。
當來到頂峰,看到飛來石塔的時候,兩條腿幾乎不聽使喚了,仿佛是別人的兩條腿。
極目遠眺,迎面山風吹來,刺入肌骨,不寒而栗。
忽然生出壹種莫名的孤獨和寂寞。是的,登上了高峰又如何?實現了目標又怎樣?
王安石說:
莫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其實,我想說:
浮雲雖不遮望眼,壹世孤寒最高層。
英雄注定是要寂寞的。
英雄注定是要毀滅的。
有許多英雄登高山後,永遠消失在山峰與雲天的交界處。
有許多英雄臨滄海i後,永遠沈醉在大海的胸懷不再醒來。
人生如過翼,用蘇子的話說:
寄蜉蝣天地,渺滄海壹粟。
這塊“飛來石”是真正的英雄,完成的也是真正的毀滅。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