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26 08:04:54瀏覽1797|回應4|推薦10 | |
前言:「造神」再「毀神」、「毀神」又「造神」的負循環不斷重演,二十年以來,台灣政治主調就是一個「怒海狂潮」轉變成「為淵驅魚」的負循環,把台灣難能可貴的民主,帶往「民粹」與法西斯式威權復辟的煉獄當中‧‧‧ ===【透視鏡】=== 台灣和中國當然不同,「中華民國」絕對不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道理一向不複雜,就是台灣人民不止有選舉的型式,而且有著凡事都需經過民主原則的堅定和信念! 可怕的卻在於,由於台灣曾經被蔣介石的威權統治長達四十年,對於「行政權」總有著莫名奇妙的崇拜,就算是已經民選行政首長了,總是在威權遺毒的心理下,期待民選首長無所不能,一次又一次傷害了台灣民主的深化與鞏固。 研究「第三波民主」的政治學宗師薩謬爾‧杭廷頓(Saumel P. Huntington)在一九九五年十月來台灣演講「民主的千秋大業」時,就特別點出:建構民主化過程的人,其實更可能搖身一變,成為民主政治的新威脅。 杭廷頓的話,每次重讀,體會都特別深: 「對第三波民主國家的威脅,是來自民主化過程的參與者,而非鄙視民主的軍事將領與鼓吹革命的分子這類非民主化的參與者。換言之,民主的威脅是來自贏得選舉、掌握政權,並藉由操弄民主機制,來削弱或摧毀民主的政治領袖和團體。」—— 杭廷頓 「更嚴重的威脅是行政部門的擅權,這涉及了民選的行政首長會因為自居為最大民意的代理人,積極地將整個權力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並刻意地規避立法部門的監督制衡,而習慣以行政命令逕行進行統治。」—— 杭廷頓 二十年以來,很不幸,台灣的悲劇真的被杭廷頓給說中了! 「民選的行政首長會因為自居為最大民意的代理人,積極地將整個權力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並刻意地規避立法部門的監督制衡,而習慣以行政命令逕行進行統治。」 每一個超人氣的民選行政首長,都是因為民怨沸騰,趁勢而起,在怒海狂潮當中,變成媒體追捧的「新救世主」,然後就是「造神」的新一波高峰! 他們總是說要改革啊、拚效率啊!要砍、要拆‧‧‧說幹就幹,不要再有那麼多的層層節制吧,「法律」是可以「破壞」的,「監聽」這種法西斯式的勾當也可以「先斬後奏」! 他們說,這樣子才有「宣示」效果,才能回應民意、安定民心,穩定社會。 乍聽有理,實質呢? 二十年以來,台灣政治主調就是一個「怒海狂潮」轉變成「為淵驅魚」的負循環,把台灣難能可貴的民主,帶往「民粹」與法西斯式威權復辟的煉獄當中‧‧‧ 李登輝憑藉著台灣人要當家做主的怒海狂潮而起,大家都想要對抗威權舊國民黨餘毒,對李登輝包容的結局卻是:權力不受節制下,李登輝創造黑金台灣之亂象。 結果就是第一次的「為淵驅魚」,不成熟也沒有經驗的陳水扁與民進黨趁著反黑金的怒海狂潮而起,當然也拿到權力後的橫暴,「為淵驅魚」替馬英九與不知反省的國民黨開闢了江山。 馬英九與從未反省的國民黨趁著「撥亂反正」之怒海狂潮而起,如今之亂局,又讓許多人義憤填膺,沒錯,正是因為當下馬英九這個當權者,誤以為有了選票就可以逾越了「分際」,凡事茲意而為太霸道所導致! 人民百姓卻不能因此腦中充滿腎上腺素,也和當下當權者同樣,或是創造新一個當權者而亂了套,這才是台灣最大的悲哀。 「造神」再「毀神」、「毀神」又「造神」的負循環不斷重演,每一次的「怒海狂潮」變成是下一個「為淵驅魚」的幫兇,台灣空轉二十年,在劫難逃! 原因就是每一個新的民選行政首長,都陷入杭廷頓的預言,「你好大、我好怕」的符咒中,終於失了魂,為所欲為‧‧‧ 「你好大,我好怕?」請絕對不能因為自己自認是「反威權」就自居自己是「權威」! 《紐約時報》思想評論家吉特林教授的《整個世界都在注視》指出:近代群眾運動很容易就「被媒體所收買,又被媒體所背叛」,媒體在報導運動的同時,需要讓名人加入,並製造出更多名人。媒體可以讓運動快速成長,但媒體更想要讓運動成為「要被別人看」的運動,成為一種看的「流行」﹝Fads﹞。 如今,充斥版面與網路,是「流行」還是「議題」?請深思! 「人治至上、不遵法治、自我膨脹、唯我獨尊」的紛擾,曝露「打著民主反民主」的邪惡: 一九一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歐洲最重要與號召力的社會活動家、被稱為是「歐洲的良心」羅曼羅蘭有些話,此時此刻回味,更有體會與感傷: 「屬於人民的人為了愛國的理想而死去,他們犧牲了自己。可是派他們去犧牲的人卻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著。結果利益比理想的壽命更長。」—— 羅曼·羅蘭 「最革命者,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最古老的傳統的人」—— 羅曼·羅蘭 「你好大,我好怕!」民主憲政的國家,誰都不能逾越憲政主義的界線! 民主少了「一點」,就會變成是民「王」,這「一點」就是絕對沒有人可以擁有無限上綱的「權力空白支票」,魔鬼是會自動複製的,請自我克制吧! 別以為不會再一度發生「為淵驅魚」的悲劇,請相信我,朱立倫和國民黨正等著撿便宜,而習近平與中國共產黨正在偷笑呢!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