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15 07:11:08瀏覽4193|回應10|推薦15 | |
前言:「江宜樺更緊急召集相關部會決定石化專區」?這動作正說明了在高雄的石化業核定與管理,行政院果然是最高主管機關、而且,行政院馬上就可以拍板定案。果然是中央有責任、更有絕對的權力。最灰頭土臉的還是江宜樺。 ===【照妖鏡】=== 「如果有人向你臉上潑糞,不要閃躲更不要唾面自乾,迎上去,拿起更多糞便丟回去!」這是在二十世紀末,號稱民進黨內戰鬥力最強的「新潮流」傳承的心法。 如今,雖然當年新潮流三大老邱義仁、吳乃仁和洪奇昌已淡出江湖,這樣的心法在新潮流大本營高雄市府之內,在「新潮流」最有勢力的陳菊帶領下,依然發揮的淋漓盡致。 高雄氣爆慘案已經過了兩個星期了,其中還有南台灣淹大水。想要發「災難政治財」的泛藍陣營透過行政院、親藍媒體與「愛馬士」和「護馬爺」名嘴全力猛攻,想要把人民的苦難變成國民黨的資產。 馬英九和江宜樺最愛說:數字會說話! 就算是被認為最親藍的TVBS,民調數字卻是顯示,51%的高雄市民認為,中央與地方政府責任一樣大;歸咎於地方、中央各有21%與15%。這份民調也提供了另一個數據,即陳菊的支持度57%,仍遙遙領先對手楊秋興的19%。 而在七月下旬,根據也被認為是親藍之《旺旺中時》的民調,陳菊58.7%,楊秋興19.1%,如果拿兩份民調比較,「花媽」的選情可說是不動如山,絲毫不受影響。 《蘋果》也出爐最新民調,仍有逾六成五高雄市民對陳菊災後表現感到滿意,《蘋果》前天針對高雄市民進行電訪,詢問對陳菊在災後救災與重建表現,結果顯示很滿意有百分之四十一點八四,滿意有百分之二十三點三一,不滿意與很不滿意僅百分之二十點四二,另約一成四認為表現普通;顯示陳菊仍擁有高人氣。 因為「高雄氣爆」慘案再度讓人看到了「潑糞心法」的威力。 更讓人看到江宜樺帶領的行政院不但施政能力奇差無比,自我作賤玩潑糞,拙劣無比,只是讓中央的馬英九政府與國民黨一身臭。 陳菊不動如山,但中央的馬英九政權與江宜樺內閣就灰頭土臉了,不但折損了一位經濟部長,最後還被迫拿出十六億元埋單,還是被視為親藍的《聯合報》報導,江宜樺更緊急召集相關部會討論,打算將斥資五百億元,在高雄第三港區建立四百公頃的石化專區,把散布在高雄的石化廠遷入,最快二○一七年就可進駐。 「江宜樺更緊急召集相關部會決定石化專區」?這個動作正說明了,在高雄的石化業核定與管理,行政院果然是最高主管權責機關、而且,行政院馬上就可以拍板定案。 更尷尬的是,當江宜樺能立刻做出這樣的決策,更說明了這兩周以來對高雄市府的猛攻窮打,行政院一點都站不住腳了,因為,果然是中央有責任,更有絕對的權力。 一場潑糞比賽,最後灰頭土臉的,還是江宜樺。真是應了當年宋楚瑜的名言:「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錯估了人民」! 雖然,目前證據顯示高雄市政府的副市長和三位工務相關局長早知根本沒有「幽靈箱涵」、責任恐怕最大,但從慘案的第一時間起,當江宜樺帶領的行政願率先開打「潑糞戰」,陳菊帶領的高雄市府戰鬥力馬上發揮,反操作而且趁勢「災難轉移」將所有的難題變成是「藍綠鬥爭」。 「港都悲情記憶」是高雄市府反撲的最有力土壤。 從日據時代開始,日本軍閥就選定高雄是「南進」大本營,一九三七年發動侵華戰爭後在楠梓成立「第六煉油廠」,也因此在一九四四年讓高雄飽受美軍B24、B25、B29各型重轟炸機無情摧殘。 蔣介石來台,延續日據時代的配置,從「一輕」到「五輕」,高雄籠罩在石化煙霾中數十年,之後,又推動「拆船工業」引發一九八六年的「大仁宮碼頭大爆炸」慘案,凡此種種都是高雄港都最深沉之悲哀。 這樣的悲哀早就是高雄在地人無法擺脫之惡夢。 而當「高雄氣爆」慘案發生,又是石化工業致禍,江宜樺內閣卻馬上事不關己還馬上政治操作,想發選舉財,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讓人民安居樂業,哪有隔岸觀火之理? 江宜樺內閣的算計太粗暴,讓高雄市府抓到港都人最深沉的悲情,清算數十年之石化王國悲歌素材,抓住高雄人之情感。 當高雄市府「撕去了臉皮」,緊抓過去「港都悲歌」向執政中央「反潑糞」時,江宜樺帶領的行政團隊卻還一本「不沾鍋」之慣例,拋出「三不」﹝不立專法、不編特別預算、不設專責機構﹞,當然被民進黨當成「冷血」題材而猛攻。 更不利於國民黨的是,國民黨各級官員與民代還多數抱持「事不關己」態度觀望與對高雄市府冷嘲熱諷,任由前經長張家祝一人孤軍奮戰,兩相比較,當陳菊陣營再拋出所謂禍首之「幽靈箱涵」是吳敦義時代興建與驗收之文件,副市長與三局長下台之後,攻守已易位,灰頭土臉的主角已經變成是江宜樺。 「如果有人向你臉上潑糞,不要閃躲更不要唾面自乾,迎上去,拿起更多糞便丟回去!」不走正道,滿心鬥爭,潑糞手法又拙劣之江宜樺內閣,終究在高雄討不了便宜。 「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錯估了人民」!當政者不知凡事當以百姓福祉為第一優先,權謀詐偽不行正道,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害了卿卿的性命‧‧‧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