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麵包及糖水,與鹽
2016/03/07 10:08:29瀏覽1120|回應0|推薦46

 

文:謝孟宗

( 註:建議切換至部落格舊版)

劉以鬯《酒徒》的敘事者說道:「如果可能的話,我將寫個中篇小說,題目叫做《海明威在香港》,說海明威是一個貧病交迫的窮書生,每天用麵包浸糖水充飢……」

我對海明威不熟,不曉得上述設想是否化用了海明威本人或筆下角色的經歷。還是,這是在地風土與歷史餵養出來的貧窮滋味。其實,頭一次讀到這段,我老想起香港的菠蘿包和奶茶。

緯度偏個幾度,貧窮的口感也許就會天差地別。我清楚記得,父親說過,在以前,地瓜葉是窮人的佐菜。有些經歷過那段時日的人,是怎麼也不肯再吃地瓜葉的。這樣的排拒不難理解,雖說我的口舌早已無法複製咀嚼菜梗時的苦味。

甜滋滋的貧窮未必不苦。不過,面對並未切身的情境,我們很容易興起過於美好的想像。比如,隔著一本小說或一部電影的距離,假想的海明威每天用假想的麵包沾假想的糖水,即便不愉悅,至少可以很勵志。再加上一段配樂大師的手筆,或許就能讓人相信,這位海明威流下的淚水是甜的。和那位用獵槍自殺的大鬍子老爹不一樣。

只可惜,劉以鬯的敘事者太不了解大眾心理:「住在二樓的舞女坐著汽車回來,發現樓梯底躺著一具屍首……死者手裏還緊緊握著一本小說的原稿,題目是《老人與海》!」

我曾經隔著相似的距離,旁觀另一種貧窮的味道。蕭紅和蕭軍在哈爾濱,窮得有一餐沒一餐。有得吃的時候,常常是拿麵包沾鹽吃。「鹽畢竟不是奶油,帶給人的感覺一點也不甜,一點也不香。」

話說回來,鹹得要命的貧窮未必沒有藏在心裡的甜。起碼,我寧可這樣想。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但生活中總該潛藏著甜蜜蜜的「小確幸」,好中和種種苦味與鹹味,才能讓夫妻嚼著一片片麵包或地瓜葉,攜手走下去。起碼,我寧可這樣想。

然而小確幸加了再多糖醃漬,終究有保存期限。

蕭紅後來去了香港。

海明威沒去,蕭軍也沒去。

---民國一百零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於嘉義
     刊於《人間福報》副刊(2015.12.25)

個人簡介: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成功大學外文所。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譯詩獎、散文創作獎;台北文學獎等十餘種獎項。創作:《南鵲是我,我是南鵲》。(散文集)購書...

Posted by 南鵲 on 2015年4月9日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fka17&aid=49148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