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05 12:47:26瀏覽113|回應0|推薦2 | |
假設有一個無知的小男嬰正在躺著。在奶媽不注意時,他把一枝樹枝或一塊石頭放入口中。奶媽看了會即刻設法把它拿掉。如果她在一時之間辦不到,便用左手壓住嬰兒的頭部,用右手手指去挖取出來;即使會導致流血,她都會如此做。為甚麼呢?因為這些物體對嬰兒是有害無益的;而奶媽如此做是基於對嬰兒的仁慈、疼愛與悲憫。可是,當那小男嬰長大了,比較有智慧了,奶媽就不需要看顧他了,想著:『這男孩可以照顧自己了,不會再做傻事了。』 同樣的,人由於缺乏信心、責任感、羞恥心、精力與智慧,以致不去修習善行,那就需要我的督促。但是當人能修習善行時,我就不需要再督促他,想著:『他現在可以照顧自己了,不會再做傻事了。』
在和諧而沒有紛爭的群居生活中,如果有人犯了過失,你不應急於加以譴責,應先審查他,在指正他時,你應想:『我將不氣惱,他也就不會氣惱。這樣他由於不憤怒生氣,能快速看清真相及容易被說服。那麼我就有能力使他去惡行善。』如果你是這麼想,就適合開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雖不氣惱,但他卻會。這樣他由於憤怒生氣,瞭解力便弱;但是容易被說服。我就有能力使他去惡行善。他的氣惱只不過是件小事,我能使他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這麼想,就適合開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會氣惱,他卻不會。這樣他由於不會憤怒生氣,瞭解力便強,但是難被說服。不過,我還是有能力使他去惡行善。我的氣惱只不過是件小事,能使他去惡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這麼想,就適合開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會氣惱,他也因而氣惱。這樣他由於憤怒生氣,瞭解力便弱,也難被說服;但是,我還是有能力使他去惡行善。我的氣惱是件小事,能使他去惡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這麼想,就適合開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會氣惱,他也會。這樣他由於憤怒生氣,瞭解力便弱,也難被說服,而我又沒有能力使他去惡行善。』在這種情況下,你應以捨心對待他。
世上有四樣東西閃耀著光芒,
我們不應跟隨何種人?凡是德行、定力與智慧比自己低下者,除非是出於對他的關懷與悲憫,否則都不應跟隨、服侍與恭敬他。 我們應跟隨何種人呢?凡是德行、定力與智慧跟自己相等的人,都應跟隨、服侍與恭敬他,並想著:『我們的德行、定力與智慧都已達至一定水平,我們的交談必定以它們為中心,這將又帶給我們利益與安樂。』 我們應跟隨、服侍、恭敬、崇拜何種人?凡是德行、定力與智慧比自己高超者,我們都應跟隨、恭敬與崇拜他,並想著:『我將以他為榜樣來完成我所欠缺及尚未完成的德行、定力與智慧。』
如果一個比丘在彈指之間便能想起、發展及關注慈愛之心念,他便稱得上是位真正的比丘。他的禪定並不白費。他能依照導師的指示修持,又能接受忠告,是值得國人施食供養的比丘。對於一個善於發展這慈愛心念的人,我還有甚麼話可說呢?
一個人在走路時,深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不動時,深知:『我正在站立不動。』在坐下時,深知:『我坐下了。』在躺下時,深知:『我正在躺著。』這樣,不論他的身體如何擺動,他都能清楚知道。 再者,當他前去或回來時,他能清楚覺察到自己的舉止。當他往前看、彎曲或伸直手臂、提著外套、法衣或托著乞缽時,他都能清楚覺察到自己的舉止。 當他吃、喝、咀嚼、品嚐、解手、走路、站立、坐下、入睡、清醒、講話與沉默時,他都能清楚覺察到自己的舉止。 當他這樣地勤奮、熱衷與堅決時,一切世間的記憶與計劃都自然斷除,內心因而平靜、安適、集中與入定。你應如此發展對身體的專注力。
『假設有一群人聚在一起高聲喊道:『天下第一美女!天下第一美女!』那位女子也會為他們歌舞一番,以展示她的姿色。這樣一來,圍觀的人會更多了。』 『再假設有一位愛惜生命、畏懼死亡、喜愛歡樂、厭惡痛苦的男士到來了,群眾告訴他:『看呀!年輕人,這個碗盛滿了油,你必須拿著它在人群中行走。一個手持利劍的人會跟隨在你背後。如果你溢出一滴油,他就會把你的頭砍掉!』你認為那個人會忽略那個碗,把注意力轉移到外物而分心嗎?』 『肯定不會,世尊。』 『我說這個寓言,用意是讓你明了其中的意義。這盛滿油的碗代表專注觀身之念,你們應如此訓練自己:我們應培育觀察身體的正念,充分運用它,使它成為一種工具;建設它,使它有效率。它應增長與被妥善運用。』
舍利弗尊者說:「一個導師在教導他人之前,自己必須先建立五個條件。那五種?他應想:『我只在妥當的時刻講說,不在不妥當的時刻講說。我只講說真實的,不講說不真實的。我以溫和的語氣講說,不以粗言暴語講說,我講說的是那目標,不說與那目標無關之事,我懷抱著慈愛心來講說,不懷抱惡念來講說。』當一個人在教導他人之前讓他建立這五個條件。」
天神之子羅希達莎(Rohitassa)在入夜時分前來會見世尊,把祇園照得一片光明。他向世尊頂禮之後,站在一旁問道:『世尊,遠遊能夠使人瞭解、看見或抵達世界之盡頭—一個沒有生、老、死與輪迴之境地嗎?』 『我認為遠遊並不能使人瞭解、看見或抵達世界之盡頭。』 『善哉!妙哉!世尊所說的確實美妙。我前世是一位智者,名叫羅希達莎,是婆迦(Bhoja)之子,能憑超自然力量以快過飛箭之速度在空中行馳。一步便可以從東洋跨至西洋。於是我想:『我可以抵達世界之盡頭。』除了睡覺、吃喝、解手之時刻,除了排除睡意與倦意之時刻外,我都不斷奔馳。然而奔馳了一百年,始終未能抵達世界的盡頭。』 『依我說要斷除煩惱,非到世界之盡頭不可。在這六尺之身軀中,識覺與思惟就是世界、是世界之起點、世界之終點及抵達世界終點的修習。
據說釋迦族與拘利耶族(Koliyans)的族人共同在介於迦毗羅城與拘利耶(Koliya)的羅希尼河(Rohini)建設水閘,以灌溉兩岸的田地。在傑德幕拉月(Jetthamula)時,穀物開始枯萎了。兩個城巿所雇用的工人都聚集在一起。拘利耶的工人說:『如果把水分別灌入兩岸,肯定不夠我們兩方應用。既然我們的穀物只需再澆一次水便會成熟,所以應把水讓給我們。』 但是,釋迦族的工人回答說:『等到你們的穀倉裝滿之時,我們那裡還有面子帶著細軟、提著籃子和袋子,挨門逐戶去向你們乞求。我們的穀物只需再澆一次水便會成熟,所以應把水讓給我們。』 『我們不會把水讓給你們。』 『我們也不會讓你們獲得。』 爭吵越來越激烈,接著有人開始毆打對方,對方也加以還擊,於是雙方就這樣打了起來,並且還互相毀謗對方王族的祖先。拘利耶族的工人說:『把你們的子女帶回你們所屬的地方去吧!你們這些如狗和豺狼似的與妹妹同居的人,你們的象、馬、盾與兵器怎麼能傷得了我們呢?』 釋迦族的工人也反唇相譏,說道:『你們這些痳瘋病人,把你們的子女帶回你們所屬的地方去吧!你們這些慘遭驅逐的赤貧窮鬼,有如畜生似的住在棗樹上;你們的象、馬、盾與兵器怎麼能傷得了我們呢?』 過後,雙方各自向負責該項工作的臣子報告這爭吵事件,臣子又向王室報告此事。釋迦族人開始備戰,說道:『我們去展示與妹妹同居者的強勁與威力。』 拘利耶人也開始備戰,說道:『我們去展示住在棗樹上者的強勁與威力。』 黎明時分,世尊正在觀視世間,看到了自己的家族,他想著:『我若不前去,他們將相互殘殺、相互毀滅,我有責任去阻止他們。』於是世尊來到家族們聚集的地方,盤坐在羅希尼河中央的上空。當世尊的家族看到他時,都紛紛放下武器,向他敬禮。世尊問道:『大王,這場爭吵為的是甚麼?』 『我們不知道,尊長。』 『那誰知道?』 『統帥知道。』 然而,統帥在被問時卻推說總督知道。世尊一個接一個地追問下去,大家都不知道爭執的起因。直到問及那些工人時,他們才答說:『爭吵是為了水。』 世尊接著詢問國王:『大王,水的價值有多少?』 『很小,尊長。』 『戰士的價值又如何?』 『尊長,戰士是無法估價的。』 世尊說:『為了一點水而使無價的戰士被殺是不對的。』大家都靜默不出聲。『兩位大王,你們為何如此行動?若我今日不在這裡,你們豈不是要殺得血流成河。這種行動是不值得!你們活在瞋恨之中,受五種瞋恨所控制,我活在滿是慈愛之中。你們受激情之病所困,我不受病魔糾纏。你們終日追求五欲,我卻生活得安樂知足。』
以慈愛戰勝瞋怨,
他罵我、打我,
孟納麗(Benares)布的色澤美麗、觸感舒適、價值昂貴,即使是中等貨色或用舊了的,也是如此。人們用舊孟納麗布包裹寶石或平鋪在香盒之中。 同樣的,初學真理的人如果具備德行與良好的性情,我把他叫做美麗的色澤。那些跟隨他、與他為伍、尊敬他、瞭解他的見解後會得到持久的利益與快樂的人們,我把他們叫做觸感舒適。那些送禮給他,發現自己從中受益的人,我把他叫做價值昂貴。 同樣的,修持了一段時日與修持已久的長老也是如此。假設長老正要開口與大家說時,大家都會說:『安靜!長老要教導佛法與戒律了!』他的言語被視為瑰寶,被陳列出來,就像人們把孟納麗布平鋪在香匣中,把它陳列出來一樣。
證悟者能作盲人的嚮導,為他們指出正確的道路。他以手語來指示聾人,讓他們受益,也以同樣方法指示啞吧。對於跛子,他則施捨輪椅或其他行動工具。他奮力使不信者立信、使懶散者振作、使困惑者清楚、使心念游動不定者入定、使愚鈍者聰慧。他奮力替被五障所困的人斷除欲望、惡念、懶散怠惰、憂慮不安與疑惑。他奮力替被感官之欲、惡念與暴行所困的人擺脫這些念頭。為了報恩,他以等量或加倍的利益來幫助、孝敬曾經幫助他的人。他的言談溫和有禮,受人喜愛。
有一次,在靠近阿拉惟(Alavi)的欣沙巴園林(Simsapa Grove)裡,世尊在牛徑上舖了樹葉以住宿。這時阿拉惟的哈達卡(Hotthaka)正在散步。他看見世尊坐在樹葉堆上,便上前問道:『長者,您生活得愉快嗎?』 『我的孩子,我生活得很愉快。在全世界的人當中,我最快樂。』 『但是,長者,冬天夜裡最為寒冷,而且有整半個月會結霜;土地被牛踩踏得硬弸弸,地上的落葉也少了,樹上的葉片所剩無幾了,而您的黃袍如此薄、風吹來又如此冷。』 『儘管如此,我還是生活得很快樂。讓我問你一個問題,你隨意回答,好嗎?假設有一個人擁有一幢華麗的大房子,裡外都塗上石灰,安置有牢固的門窗;屋內放置了一張舖蓋著羊毛毯的床,另有一張白羊毛織成的床單,一個繡花套子,一張珍貴的羚羊皮,還掛有罩蓬,四端各放有紅坐墊。此外屋內燈燭輝煌,還有四個嬌妻在殷勤侍候。這樣的人快樂嗎?』 『長者,他一定快樂。』 『那你認為他有可能因為貪、瞋、痴而導致身、心不愉快嗎?』 『那是有可能的,長者。』 『我的孩子,能導致身、心受損的貪、瞋、痴已被如來斷除了,像一支斷除了根的棕櫚樹幹一樣,已無法再生長了。我就因為這樣而活得很快樂。』
朝露粘貼不上蓮葉,
世尊是覺悟者,教導的是覺悟之法。 世尊已渡至彼岸,教導的是渡至彼岸之法。
當時,有一個比丘問他的同修:『朋友,怎樣才能完全淨化見解?』 『一個人若能看到六根生滅的實相時,他的見解已完全淨化。』 這比丘對這個答案並不滿意,便跑去問一個同修同一個問題。那人回答:『朋友,一個人若能看到五蘊積集的生滅實相,他的見解已完全淨化。』 這比丘對這個答案還是不滿意,便跑去問另一個同修同一個問題,所得的答案是:『朋友,一個人若能看到四大的生滅實相,他的見解已完全淨化。』 這比丘對這個答案依然不滿意,再跑去問另一個同修同一個問題。那比丘回答:『朋友,一個人若能看見凡生起之事物必定會死亡的實相時,他的見解已完全淨化。』 這比丘對這些答案始終不滿意,便跑去見世尊,告訴世尊他所提的問題與所得的答案,並且問道:『世尊,怎樣才能完全淨化見解?』 世尊回答說;「假設有一個人從來沒見過金穌卡樹(Kimsuka),跑去問見過的人,問道:『金穌卡樹長得甚麼模樣?』那人回答:『金穌卡樹長得黝黑,有如被火燒過的樹幹。』問者不滿意這個答案,又去問另一個見過金穌卡樹的人,那人回答說:『金穌卡樹是紅紅的,有如一塊肉。』至此,提問者所理解的金穌卡樹就如那人所說的。提問者還不滿意,再去問另一個見過金穌卡樹的人。那人回答說:『金穌卡樹沒有樹皮,它的豆莢會像阿咖遐樹(Acacia)般的爆開。』至此,提問者所理解的金穌卡樹又有如那人所說的。提問者還不滿意,又去問另一個見過金穌卡樹的人,那人回答:『金穌卡樹樹葉茂密,像榕樹一樣能遮蔭。』至此,提問者所理解的金穌卡樹就如那人所說的。這些好心人對於金穌卡樹的理解,在準確性上有所不同,他們因此給予不同的答案。同樣的,被你提問的比丘,各個的見解因為各自的傾向而有所不同,在見解的淨化程度上也有所不同,他們因此給予不同的答案。」
當時,在王舍城出現了一隻兇猛的吃人大象,叫做納拉義利(Nalagiri)。有一天,提婆達多(Devadatta)進入王舍城,到象寮裡對馭象師說:『我是國王的親戚,能使人升官發財。所以,當沙門喬達摩沿著大路到來時,把納拉義利釋放到路上來。』 『好的,尊長。』馭象師們回答。 清晨,世尊穿了法衣,提著袍子與幾位比丘入城來乞食。來到大路時,馭象師們把納拉義利給放出來。那大象一見到世尊從遠處走來,便高舉鼻子,張開耳朵,翹起尾巴,衝向世尊。比丘們見了,對世尊說:『世尊,這頭大象很兇猛,會吃人,快回頭!』 『比丘們,別害怕!如來是不可能被殺的,如來不可能因為強暴而證入最後涅槃的。』 比丘們再三勸請世尊避開。人們都爬上屋頂等著。那些只有一點信心的及那些非信徒都說:『這沙門的容顏的確莊嚴,可是他快被這頭雄象所傷。』 那些具有信心的及那些信徒們則說:『善哉!這頭雄象就快會見一個真正偉大的生靈。』 這時,世尊對著大象散發慈愛心,那大象竟放下鼻子,走向世尊,並且站在世尊身旁。世尊以右手撫摸大象的額頭,對他說了這首偈: 大象呀!別傷害真正偉大的生靈, 接著納拉義利用鼻子吸了世尊腳上的塵埃,灑在自己頭上,然後目不轉睛地凝視著世尊一邊鞠躬,一邊往後退。它回到自己的象寮裡,站立在自己的地方,就這樣被馴服了。當時的人們就唱了這首偈: 有些被樹枝、棍子、刺棒、鞭子馴服, 人們都輕視和批評提婆達多,說道:『提婆達多是罪惡與不祥的人,竟然想謀害具有偉大的超自然力量而又很莊嚴的沙門喬達摩。』提婆達多的聲譽因此每況愈下,世尊的聲譽則蒸蒸日上。
信心是一個人所能擁用的最佳財富。
何謂學問的寶物?一個聖潔弟子的學問很淵博。他記住了所學的眾多知識,對於那些不論在開頭、中間或結尾部份都美妙的、那些闡釋聖潔生活的意義與細節的,他都加以學習、牢記、深思、通過討論來達至純熟、通過正見來徹底明白。這就是學問的寶物。
病人具備了某五種素質會對自己大有助益。那五種?即他知道何種藥物對他有益、知道所需的正確分量、有服食那藥物、將病情告訴那個出於關心而照顧他的人,說道:『病去時這般去,來時這般來,在時這般樣。』他能承受疾病的各種疼痛。
假如一個人撇開世間的一切引誘與厭惡之物,熱心地、清醒地、心念專注地觀身。這時,他身上可能升起某些感覺,如身體不適或昏沉困疲,使他的思想轉移到外界事物上。那麼,他就應把注意力移到某個歡悅的事物或思想上。這樣做喜悅會升起。因為喜悅,快樂也升起了;而快樂的心是專注的,於是他想:『我立意要做的已經做到了,讓我的心從那歡悅的事物或思想中抽拔出來吧!』他就這樣將心抽拔出來,不再繼續或開始任何思想。
照顧病人的人應具備五種素質。那五種?即他能煎藥;能分辨何種事物適合病人,何種不適合,並且供給適合的,不供給不適合的;他照顧病人是出於慈愛心而不為牟利;他不厭倦清理便尿、嘔吐、唾液;他經常以佛法指示、啟發、娛樂與滿足病人。
迦葉對世尊說:『敬愛的喬達摩,要做一個真正的隱士實在難,要做一個真正的婆羅門實在難。』 『世人都這麼說。但是如果一個裸體隱士修持各種苦行,而這些苦行正是測量難度的標準,那麼,說這句『要做一個真正的隱士實在難,要做一個真正的婆羅門實在難。』就錯了。因為任何人、居士、居士的兒子、甚至一個汲水的婢女都能赤裸著身體或修習苦行。但是,有另一種道行則符合這句『要做一個真正的隱士實在難,要做一個真正的婆羅門實在難。』當一個比丘發展了不存瞋恨或惡念、充滿慈愛的心,安住在以洞察力去除污垢而得的自由之心中,那他便是個真正的隱士,真正的婆羅門。』
從流水中學習這道理,
謙虛是指謙恭虛心、不擺架子的態度。擁有它之人已將自尊與傲慢拋開,他有如一塊用以抹腳之布、一隻鋸去了角之牛、一條拔掉毒牙之蛇,他溫和、開朗、平易近人。
一個人在修持禪定時,即使心中興起如此盼望:『願我的心脫離污點,沒有牽掛。』他也未必能從心所願。為甚麼呢?因為他還未發展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與八正道。這有如一批還未經過足夠孵化時間的雞蛋一般,即使那隻母雞想望著:『噢!願我的小雞都能以喙和爪破殼而出,安全地被孵化出來。』事實卻並不是如此,為甚麼呢?因為那些雞蛋還未受到足夠的孵化。 一個人正在發展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與八正道,即使心中沒有如此盼望,他的心也能得到解脫。又為甚麼呢?因為他已發展了這些素質。這有如一批經過足夠孵化時間的雞蛋一般,即使那隻母雞沒有想望著『噢!願我的小雞都能孵化出來』,所有雞蛋都會孵出小雞。又為甚麼呢?因為它們已受到足夠的孵化。
有五種合時的布施?那五種?即對剛到來者的布施、對將離去者的布施、對患病者的布施、在缺糧時的布施,在田園裡果樹初收時,對有德者的布施。
的確,好人都能知恩圖報。
有痛苦之處, (本文轉載自:http://book.bfnn.org/)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