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07 13:05:09瀏覽94|回應0|推薦2 | |
念住慈心就能斷除瞋恨;念住悲心就不會為害眾生;念住喜心就能斷除厭惡;念住捨心就能斷除感官反應;念住不淨就能斷除執著;念住無常就能斷除自高自大的『我是』。
爭吵時,話必定說得多;話說得多時,必定十分激動,因而不能自制。而不能自制時,心就不能專注。
酗酒的人面對六種危害:喪失財富、增加爭吵、傷害健康、敗壞名譽、暴露醜態、影響智力。
放棄了對世間世事的欲望,一個人的心念就不為欲望所束縛,因而被淨化了。放棄瞋惡念,一個人就會洋溢著慈愛與悲憫,就會為眾生謀福利,因而淨化了瞋恨與敵意。放棄懶散,一個人就會見到光明、心念專注、理解透徹,因而淨化了懶散與怠惰。放棄不安與憂慮一個人就能保持內心平靜,因而淨化了不安與憂慮之心。放棄疑惑,一個人就會度過懷疑的階段,對於善好不再猶疑不決,因而淨化了疑惑之心。 有如一個借錢來發展生意的人,後來生意興隆,不但能償還債務,還有盈餘來贍養妻子,他會想著『從前我負了債,如今我已還清。』並因此覺得很高興快樂。 有如一個曾因患病而痛苦、沒有胃口與虛弱的人,在一段時日之後康復了,他會想著:『從前我生病,如今我已復原。』並因此覺得很高興快樂。 有如一個被囚禁的人,在一段時日之後重獲自由,他會想著:『從前我被囚禁,如今獲得釋放了。』並因此覺得很高興快樂。 有如一個被迫當奴隸,身不由己、受他人控制,不能為所欲為的人,在一段時日之後獲得解放,他會想著:『從前我是一名奴隸,如今我被解放了。』並因此覺得很高興快樂。 有如一個攜帶著物品與錢財的旅人,來到了荒野之處,面對糧食短缺與多重危險,在一段時日之後,安全抵達一個村口,他會想著:『前些日子,我陷入險境,如今我已安全。』並因此覺得很高興、快樂。 同樣的,在放棄五障之前,一個人感到負了債、患病、被囚禁、被奴役、迷失在荒野之處。但是放棄了五障之後,一個人覺得無債一身輕、覺得健康、自由、被解放與安全。當自知五障已摒棄後,愉快之感油然而生,並且從愉快引出喜悅。因為喜悅,身體就會平靜。有了平靜的身體,一個人就會感到快樂,心念也由於快樂而能夠專注集中。
在今世中具備某兩種東西能使你生活安逸與快樂,並且能穩定地朝斷除煩惱之道路前進。那兩種?即在興奮時樂於興奮、付出堅定穩固的努力。
何謂與善人結交?即經常跟隨、結交、接觸那些秉持正念、有德行、有學識、慷慨、有智慧的人,向他們求教、和他為伍、真誠對待他們、敬佩他們、和他們團結在一起。
在脫離了感官之欲和不純正之心念後,一個人便進入與安住在初禪。在這階段,他仍然有邏輯性及游動不定的心念,也充滿著因脫離了慾望與執著而產生的喜悅與快樂。他以這禪定所帶來的喜悅與快樂蓋滿、充塞及滲透全身,以至全身無處不被這喜悅與快樂所沾染。 有如一個技巧高明的助浴員或他的學徒,把灑透了水的按摩沐浴粉放入一個金屬碗內,再捏搓成一粒球。而其中的水份不曾喪失。同樣的,進入初禪者被喜悅與快樂蓋滿、充塞及滲透,以至全身無處不被它沾染。
峇拉巴加‧婆羅門(Bharadvaja Brahmin)族的阿穌琳達(Asurinda)聽說族長跟隨沙門喬達摩的僧團出家修行,感到很氣憤與不滿。他跑到世尊跟前,以無理的與刻薄的言語辱罵、咒罵世尊。他罵完後,世尊依然保持沉默。於是,阿穌琳達又說:「你被擊敗了!沙門,你被擊敗了!」 世尊回答: 愚者以粗言暴語威嚇他人,
有一次,阿難住在靠近佝桑田比(Kosambi)的苟悉達園(Ghosita Park)中,峇達濟(Bhaddaji)來到訪,阿難問他:「峇達濟,何謂最高的視覺、最高的聲響、最高的喜悅、最高的意識境界、最高的形成?」 「梵天最有權勢,沒有人比他更有權勢、全見、力量與支配能力。能見到梵天就是最高的視覺。有些天神全身放射光彩、洋溢著喜悅,祂們發出歡呼:『歡喜啊!歡喜啊!』能聽到這叫聲是最高的聲響。有些天神,全身都有光澤,在感到歡喜時,只靜靜地享受那喜悅。那喜悅就是最高的喜悅。有些天神能達到空的境界,那境界就是最高的意識境界。有些天神能達到非意識,非非意識的境界,那就是最高的形成。」 「峇達濟,你所講的與一般群眾沒有兩樣,專心聽著,我來為你解釋。如果一個人在觀看時,煩惱就會斷除,這才是最高的視覺。如果一個人在歡樂時,煩惱就會斷除,這才是最高的喜悅。如果一個人在提高意識時,煩惱就會斷除,這才是最高的意識境界。如果一個人在形成時,煩惱就會斷除,這才是最高的形成。」
人不應在任何地方,以任何理由,
「現在,你們之中或許有人會想:『導師已停止指示了。我們再也沒有導師了。』但是,千萬別這樣看待此事。在我入寂後,以我所宣說的佛法與戒律作為你們的導師。」
悲心促使善人的心為他人的苦痛而動。因為它能滅除他人的痛苦,所以叫做悲心;因為它接納並庇護受苦難者,所以叫做悲心。
自從佛陀說:「四個月後,我將入滅」的那一天起,上千的人都前來侍奉他。尚未證得預流果者都禁不住掉下眼淚,尚未開悟者情緒低落,大家三五成群地踱來踱去,說著:「我們該怎麼辦呢?」惟獨一位名叫南麻拉瑪(Dhammarama)的比丘遠離這群比丘。當被問及:「你有何不妥嗎?」時,他也不回答。他心裡想著:「世尊說他將在四個月後,證入涅槃,而我還未斷除欲望,因此,我要趁著世尊還住世時,努力精進以證悟真理。」於是南麻拉瑪孤立自己,獨自沉思、追憶、回想世尊的佛法。眾比丘到如來跟前說:「世尊,南麻拉瑪對您一點也不關心。自從你宣說要在四個月後證入涅槃,他就不跟我們交往。」世尊把南麻拉瑪召來,問道:「眾比丘告訴我,你不與他們交往,是真的嗎?」 「是真的,世尊。」 「你為何如此?」 「我是這麼想的:世尊說他將在四個月後證入涅槃,而我還未斷除慾望。因此,我要趁著世尊還住世時,努力精進以證悟真理。於是我孤立自己,獨自沉思、追憶、回想世尊的佛法。」 「太好了!比丘,太好了!」世尊說。 接著世尊對眾比丘演講,說道:「每個比丘應用與南麻拉瑪相同的方式來對我表示關心。那些以花環、香水等來禮敬我的,不算是向我致敬,但是那些修學全部佛法的人,他們向我致了最好的禮敬。」
如果能培育與發展慈心、悲心、喜心、捨心,便能得到極大的果報與利益。
發展如水一般的禪定,這樣已升起的善念或不善念就不會持續下去。有如人們用水洗淨糞便、尿、痰、膿、血,那水一點也為此而煩躁、擔心或厭惡。所以,發展那如水一般的禪定吧。
有四種力量。那四種?即正念的力量、禪定的力量、純真無邪的力量和表露慈愛的力量。
別害怕行善,它是快樂的別名。我清楚知道行善會帶來開花、成熟的果報,那是長久的喜悅與快樂。
有德行的人能得到五種利益。那五種?有德者由於誠懇,所以得到巨大的財富。有德者由於具備德行而獲得好名譽。又有德者由於具備德行,不論與誰為伍,或聖者,或婆羅門,或居士,或沙門,他都有信心,不會惶惑。再者,有德者,由於具備德行,死時並不迷惑。最後,有德者由於具備德行,來世能往生天界。
一個人應該如此自我推斷:一個充滿惡念及被惡念緊握著的人,我不能與他愉快相處,我與他合不來。同樣的,如果我充滿惡念及被惡念緊握著,他人也不能與我愉快地相處,與我合不來。當你看清這點時,就應下定決心不起惡念。
「如果至善的喬達摩憑著對佛法的全面理解,教導他的弟子去淨化眾生、克服悲傷與失望,終止憂慮與沮喪、得道之法、證悟涅槃之法。那麼到底是全世界的眾生或半個世界、三分之一個世界的眾生能證得呢?」 世尊聽了並不出聲。這時阿難想:不能讓這個人以為世尊不能解答這個重要的問題,於是阿難說:「我說個比喻給你聽,設想有一座堅固的城,裡面建有數座高樓和一道城門。把守城門的是一個精明、警覺的人,只讓相識的人入城,陌生人一概拒之門外。他巡視城牆時,必定會確保牆上沒有半個能容許貓兒通過的洞孔:一切大小眾生要入城、出城,都必須通過大門。同樣的,你所提出的問題,對世尊而言是不重要的。他所說的是:已從世間脫離的眾生、正從世間脫離的眾生、將從世間脫離的眾生,他們都是通過摒棄五障、摒棄會削弱智慧的污點、建立四念處和培育七覺支才能獲得解脫。」
誰若讓慈心無限滋長,
世尊在遊歷途中,來到波利離耶(Parileyya),便居留在守衛林(Guarded Woodland Thiclcet)中的一棵美麗的娑羅樹下。世尊在靜坐時,升起此念:「當我與橋賞彌(Kosambi)的眾比丘成群聚居時,他們不斷地興起爭端,相互吵架、辯駁與打架,破壞了僧團的紀律,使我沒有幽靜住所。如今我獨自一人離開了愛爭辯的比丘們,終於能居留在幽靜之處。」 在這個時候,有一頭雄象,在被其他大象、雌象和小象欺負之後,興起此念:「我被眾象所欺負,吃的是牠們吃剩的草,牠們吃的卻是我拆下的樹枝;我喝的是他們弄濁了的水。當我過河時,牠們就來推擠我。如果我離開牠們而獨居,該有多好呀!」於是,這頭雄象離開了象群,來到了波利離耶的守衛林中,來到世尊所在的那棵美麗的娑羅樹下。這雄象以牠的長鼻子汲水給世尊飲用與清洗,同時也清除四周的長草。這時,牠想:「以前我生活在象群之中,並不舒適,如今我離群索居,反而活得很舒適。」 瞭解自己離群索居的原因以及大象的心思之後,世尊說了這首偈: 覺悟之智者,
我並不是說精深知識的獲得是直接的。相反的,它是隨著循序漸進的訓練、實踐、修習而來的。
在山中之王—喜馬拉雅山之中,有一片片的廣闊土地,由於沒有通路,也就沒有人或猴子在那兒居住。山中另有一片片的廣闊土地,由於山清水秀,住有許多人與猴子。獵人們常在這些地方設下陷阱來捕捉猴子。那些不愚蠢,也不貪吃的猴子都避開了陷阱。但是,有一隻既愚蠢又貪吃的猴子卻來到了陷阱處,伸手去觸摸它,結果手被夾住。牠於是伸出另一隻手以解救這一隻手,結果也同樣被夾住。為了解救雙手,牠伸出一隻腳,還是被夾住。再伸出另一腳,也一樣被夾住。為了解救雙手與雙腳,牠應用鼻子,鼻子也一樣被夾住。就這樣,這只猴子的五處都被夾住了。牠只好放聲大哭,因為身遭不幸,成為獵人的獵獲物,任由他處置。 這就是一個在他人的領域遊蕩的人的下場。因此,不要到別處遊蕩。如果這樣做,魔羅便得以進入,便有機可乘。甚麼不是你的領域而是他人的呢?就是五境。那五境?即眼睛所能辨別的形象、耳朵所能辨別的聲音、鼻子所能辨別的氣味、舌頭所能辨別的味道、身體所能辨別的觸覺。這些都是令人渴望的、舒服的、喜愛的、所要的、能煽起激情與貪欲的。甚麼是你的領域呢?就是四念處。
一個人在停止了邏輯性及游動不定的心念,證得內在的平靜與心念的專一之後,便進入並安住在二禪。在這階段他已沒有邏輯性及游動不定的心念,只充滿著入定所產生的喜悅與快樂。他以這喜悅與快樂蓋滿、充塞及滲透全身,以至全身無處不被它們沾染。 有如一個由泉水匯集而成的水池,四周沒有其他源頭入口,當雨神偶爾洒下雨水時,雨水流入土裡,再由底面的泉口流出,使水池無處不被涼水所蓋滿、充塞與滲透。同樣的,進入二禪被喜悅與快樂蓋滿、充塞及滲透,以至全身無處不被它沾染。
健康是最佳之利益,
當世尊來到婆羅門琅瑪卡(Rammaka)的隱居所門外時,正有一大群比丘坐在一起討論佛法。世尊便在門外等候,直至討論完畢後,才輕咳一聲,敲了敲門栓。眾比丘開了門,讓世尊進入並坐在指定坐位上。世尊問道:「你們剛才在討論甚麼?」 「我們正在說您呢!世尊。」 「你們是出身自良好家庭的青年人,能出家修行,聚集在一起時能討論佛法或修習神聖的寂靜,這是很好的。」
答覆問題有四種方法。那四種?有些問題需要肯定性的答覆、有的則需要以反問來答覆,有的需要置之一旁不答、又有的需要分析性的答覆。
在甚麼情況之下,這句話:『沙門喬達摩是個毀滅主義者,教導的是毀滅的教義』是對的?我教導的是貪、瞋、痴的毀滅。我宣說的是毀滅所有惡行的境界。如果從這幾方面來說,『沙門喬達摩是個毀滅主義者,教導的是毀滅的教義』這句話才是對的。
婆羅門優那峇(Unnabha)問阿難尊者:『到沙門喬達摩門下修行的目的何在?』 『是為了斷除欲望。』 『有能斷除欲望的途徑或修習方法嗎?』 『是有這麼一個途徑—即要通過非凡的欲望、精力、思維、思考、定力與精進。』 『若真是如此,阿難尊者,這不成了無盡止的差事嗎?因為以一個欲望來斷除另一個欲望是不可能的事。』 『那我問你一個問題,任由你回答。你來這公園之前,可曾有要來的欲望、精力、思維、思考呢?到達之後,這些欲望、精力、思維、思考是否隨即消失呢?』 『是的。』 『同樣的,一個斷除了煩惱的人,在他證得覺悟的那一刻,想證得覺悟的那股欲望、精力、思維與思考等都立即消失。』
(本文轉載自:http://book.bfnn.org/)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