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陀法語(達爾卡法師)-1月
2011/10/09 23:09:30瀏覽98|回應0|推薦1


一月
 

一月一日

  在缺乏好導師的情況下,應該依據佛法來修習。佛法是確實的。正確的修習將帶給你永久的快樂與幸福。

 
一月二日

  『設想大地被水覆蓋了,有一人將一副穿有一個洞的牛軛(牛馬等拉東西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拋入水中。牛軛隨風四處漂流。再假設每一百年中,有一隻瞎了眼的海龜浮出水面,那麼,依你猜測,這隻每隔百年才浮出水面的海龜的頭部伸入軛上洞孔的機會有多少?』

  『世尊,那是微乎其微的。』

  『是的!人能出世為人的機會也同樣是微乎其微;徹底了悟的如來住世的機會也同樣是微乎其微;佛法與如來的戒律能在世間教授也同樣是微乎其微。你既然已出世為人,如來又已到世間并教導佛法,你就應該力求了悟四聖諦。』
 

一月三日

  永生之門已開啟,
  有所聽聞者都滿懷信心地做出反應。

 
一月四日

  一個對佛陀的教誨有信心,並能將教誨納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他的想法是:『導師是教主,我是修習者。教主無所不知,我則不然。』

  一個對佛陀的教誨有信心,並能將教誨納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導師的教誨將會不斷地幫他茁壯成長,發揮力量。對他而言:『只要能爭取到人力所能達到的,就算我的皮、骨、腱都萎縮了,肌肉都乾巴了,我也在所不惜。』

  一個對佛陀的教誨有信心,並能將教誨納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即在此時此刻擁有淵博的知識或如果有輪迴的業力,就會投生在「不還」階段。

 
一月五日

  在個人德行的修習法方面,佛陀的教學法是無以倫比的。一個人必須忠誠,不欺騙、不嘮叨、不多嘴、不搬弄是非、不輕視他人、不汲汲謀求增加利益。他應嚴守感官、適量進食、促進和平、提高警惕、積極行動、孜孜不倦。他應修習禪定、念念分明、言語莊重、循序漸進、意志堅定、明白事理。不渴求感官欲樂,只保持正念、謹慎。這是個人德行的無上教誨。世尊在這方面已大徹大悟,沒有其他修道者或婆羅門比世尊更瞭解德行。

 
一月六日

  世尊問:『鏡子之作用何在?』

  羅侯羅答:『在于反映,世尊。』

  『既然如此,在造任何身業、口業、意業之前應反復思考。』


一月七日

  被懼怕所驅動的人,
  來到了神聖的山丘、森林與樹叢中,
  來到了神聖的靈樹與靈廟前。
  然而它們皆非安全之避難所,
  皆非最佳之皈依處,
  不是去了那兒,
  苦痛便能解除。

  然則誰若以佛、法、僧為皈依處,
  誰便得以啟發智慧,了悟四聖諦;

  苦(苦諦)、苦的來源(集諦)、
  苦的斷滅(滅諦)、滅苦之八正道(道諦)。

  這是安全的庇護所,
  是最佳之皈依處;
  到此處求庇護的人,
  能擺脫所有痛苦。

 
一月八日

  沒有了日月,也就沒有光亮,沒有光芒,只有無明;世上也沒有晝夜、年月和四季之分。但當日月形成後,便能發射光亮、光芒,驅走黑暗、無明;世上便有晝夜、年月、四季之分了。

  一樣的,當至上、徹底了悟的如來未到來之前,世上也沒有光亮、沒有光芒;只有黑暗,只有無明;人間也沒有關於四聖諦的宣言、教義、解說、推動、開放、分析及闡述。但當至上、徹底了悟的如來到來後,世上便有了光亮、光芒,驅走黑暗、無明;人間也有了關於四聖諦的宣言、教義、解說、推動、開放、分析及闡述。

 
一月九日

  『我將為你講述八正道;為你分析八正道。我這就講,請仔細聽。何謂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何謂正見?正見即正確了解人生的痛苦、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斷滅以及斷滅的方法。

  何謂正思維?正思維即離欲、慈悲、助人的思維。

  何謂正語?正語即不說謊、不搬弄是非、不惡口和不綺語。

  何謂正業?正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何謂正命?正命即放棄不正當職業,以正當職業謀生。

  何謂正精進?正精進即興起,揚善去惡的念頭,做出努力,集中并引導心念去制止惡念的滋生、斷滅已升起的惡念,培育未升起的善念以及促進已升起的善念,使它全面發展,達至圓滿。

  何謂正念?正念即保持清醒,時刻關注自己的行為、感受、思想、心念,以便制止世間的一切誘惑與嫌惡。

  何謂正定?正定即修習四禪定。

 
一月十日

  拋向天空的一把泥土,
  肯定會墜回大地;
  至上佛陀的教誨,
  是同樣肯定與可靠的。

  黑夜消失之後,
  太陽肯定會升起;
  至上佛陀的教誨,
  是同樣肯定與可靠的。
  雄獅步出洞穴時,
  肯定會吼叫一聲;
  至上佛陀的教誨,
  是同樣肯定與可靠的。


一月十一日

   凡不能促使人邁向割捨、放棄、鎮定、寂靜、高深知識、覺悟或證入涅槃的教義,你可肯定它不是佛法、戒律,不是佛陀的教誨。只有能促使人邁向割捨、放棄、鎮定、寂靜、高深知識、覺悟或證入涅槃的教義,你才可肯定它是佛法、戒律,是佛陀的教誨。

 
一月十二日

  廣闊的海洋只有一種滋味—鹹的滋味。

  我的教義也只有一種滋味—自由的滋味。

 
一月十三日

  如果眾生都像我一樣瞭解布施的功德,那麼『吝嗇』的污點就不會纏住或逗留在心中。在應用事物時,如果沒有與他人分享,他們就不會感到享受。即使是最後的一點食物,如果不與他人分享,他們也不會感到享受。

 
一月十四日

  摩訶利(Mahali)問世尊:『世尊,造惡業的原因是甚麼?』

  『貪、嗔、痴、不專注和邪念,這些都是造惡業的原因。』

  『世尊,造善業的原因又是甚麼?』

  『慷慨、慈愛、智慧、專注和正念,這些都是造善業的原因。』

 
一月十五日

  修習甚麼佛法才會給自己帶來莫大好處?關於這點,聖潔弟子會自我反省:『我珍惜生命,不願死去;我喜愛享樂,憎恨痛苦,我不願意被他人殺害;同樣的,他人也不願意被我殺害。因為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我又怎能把不愉快之事加諸在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殺、勸勉他人戒殺、讚揚戒殺的行徑。

  聖潔弟子會再次自我反省:『如果我的東西被別人盜取,我會不愉快;同樣的,如果我盜取了他人的東西,他們也一定不愉快,因為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偷盜、勸勉他人戒偷盜、讚揚戒偷盜的行徑。

  聖潔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別人姦污我的伴侶,我會不愉快。同樣的,如果我去姦污他人的伴侶,他們也一定覺得不愉快,因為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於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邪淫,勸勉他人戒邪淫,讚揚戒邪淫的行徑。

  聖潔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別人通過撒謊來破壞我的利益,我會不愉快。同樣的,我通過撒謊來破壞他人的利益,他人也一定不高興,因為凡是我覺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於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撒謊,讚揚戒撒謊的行徑。

  聖潔的弟子又進一步反省:『如果別人通過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來破壞我與朋友的感情,或者咒罵我,以無聊無意義的話來擾亂我的心,我會不愉快。同樣的,如果我如此對待他人,他們也一定不愉快;因為我覺得不愉快之事,他人也一定覺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將不愉快之事加諸於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搬弄是非、戒咒罵、戒綺語,勸勉他人戒搬弄是非、戒咒罵、戒綺語,讚揚戒咒罵、戒綺語的行徑。

 
一月十六日

  貪 所應受的責怪較輕,然而,要糾正它為時較慢,

  瞋 所應受的責怪較重,然而,要糾正它為時較快,

  痴 所應受的責怪較重,然而,要糾正它為時較慢。

 
一月十七日

   在家人能從間或性的感官享受中得到四種快樂。哪四種呢?有物權之樂、有財富之樂、無債務之樂和無過失之樂。

   何謂有物權之樂?在家人通過自身的努力與血汗,正當合法地掙得財富,想到這一點時,他就覺得快樂和滿足。

   何謂有財富之樂?在家人以正當、合法的途徑賺得財富,並用它來行善,想到這一點時,他就覺得快樂和滿足。

   何謂無債務之樂?在家人不欠他人大、小債務,想到這一點時,他就覺得快樂和滿足。

   何謂無過失之樂?聖潔的弟子,在身體、語言、思想上都清淨無過失,想到這一點時,他就覺得快樂和滿足。

 
一月十八日

  有智慧、守紀律、
  善良、聰明、
  謙虛、不高傲,
  這種人獲得他人的尊敬。

  清晨早起,蔑視怠惰、
  爭吵時刻能平心靜氣,
  德行圓滿、行事靈巧,
  這種人獲得他人的尊敬。

  廣結朋友,珍惜友誼、
  善氣迎人、福澤共享,
  是個向導、哲人、益友,
  這種人獲得他人的尊敬。

  慷慨解囊、言語溫文、
  積極行善、一視同仁,
  這種人獲得他人的尊敬。


一月十九日

   世上有四種人。哪四種?一種是不關注個人或他人利益的人,一種是只關注他人而不在乎個人利益的人,另一種是只關注個人而不在乎他人利益的人,還有一種是既關注個人也關注他人利益的人。

   不關注個人或他人利益的人有如火葬柴堆中的一根柴,中間搽了糞而兩邊著了火,既不能當村民的燃料,又不能充當森林中的樹木。只關注他人而不關注個人利益的人比前者卓越、高超一些。只關注個人而不關注他人利益的人會更卓越,更高超。能同時關注個人與他人利益的人則是四種類別之首領;是最佳、最高和最至上的。

   就有如從牛身上取得牛乳,從牛乳中提煉出乳酪,從乳酪中提煉出酥油,再從酥油的上層撇取精華,就可說是四種類別中最好的一類了。同樣的,能關注個人與他人利益的人是四種類別之首,是最佳、最高、最至上的。

 
一月廿日

   有十樣東西能滋養十樣人們所渴望、喜愛、陶醉而又難以得到的東西。那十樣?精力與努力滋養了財富;華麗的衣服,精雅的裝飾滋養了美貌;有規律的生活滋養了健康;結交善友滋養了德行、抑制感官之欲滋養了聖潔生活。摒棄爭執滋養了友誼、反復溫習滋養了淵博知識、多聽多問滋養了智慧,學習與檢查滋養了對教誨的瞭解、正當的生活滋養了往生天道的機會。

 
一月廿一日

  當一個犯了五戒的愚人坐在大會堂裡,大街上或十字路口,聽到別人議論他,他必定尋思:『這些人在議論著我,因為我做了這些事。』這是那愚人此時此地所感受到第一類苦惱與沮喪。

  當愚人見到國王捉拿及處罰小偷或犯人時,他必定尋思:『這國王正在處罰這犯人而我也做了這些事,如果被國王知道了,也必定會處罰我!』這是愚人此時此地所感受到的第二種苦惱與沮喪。

  當愚人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或睡在地上,以往在身、口、意上所犯的錯必定籠罩著他,就有如夜幕低垂時,山峰的陰影必定籠罩大地一般。這時愚人不禁尋思:『我過去不曾行善,也不曾積德,面對可怕事物,也不曾找到避難所。我會到專為不行善,只行惡的人而設的地方。』於是這愚人悲傷、慟哭、搥胸頓足、神智不清。這是愚人此時此地所感受的第三種苦惱與沮喪。

 
一月廿二日

  修持佛法者,
  應戒酒及勸勉他人戒酒,
  應知道酒會令人迷醉。

  愚者因迷醉而造惡業,
  並且導致他人疏忽大意,
  故,這禍根應閃避,
  這愚行只為愚人所愛。


一月廿三日

  憑藉四種素質,聰明睿智,德高望重的人過著踏實、有活力、無過失、不被智者責備的日子。哪四種素質?清淨身業、口業、意業及感恩圖報。

 
一月廿四日

  本無過失者,
  與惡人為伍,
  會被人懷疑行惡,
  名譽也因此受損。

  一個人受朋友與領導者影響,
  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
  變得與他們一般樣。

  被跟隨者與跟隨者相似,
  被觸動者與觸動者相似。
  一支塗了毒藥的箭,
  觸動了未塗毒藥的箭,
  結果全被沾染了毒藥。
  正直者不願被污染,
  不與愚人為伍。

  若將腐魚片串于『孤沙』草上,
  那草迅速染上臭味,
  與愚者相伴,
  結果也是一樣。

  若將乳香包於普通葉子,
  那葉子亦迅速染上香味,
  與智者相伴,
  結果也是一樣。
  謹記葉子之例,
  並瞭解其結果,
  人應與智者為伍,
  絕不與愚者為伴。


一月廿五日

  我們可以以三種素質辨認出誰是正信者。哪三種?他渴望會見有德之士;他渴望聽聞佛法,他並不吝嗇,為人慷慨、廉潔、樂於布施、樂於助人,樂於與他人分享財物。

 
一月廿六日

  基於憐憫眾生,為眾生與天神的福利與快樂著想,能如此賣力地為眾生謀求福利與快樂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佛法是盡善盡美,顯而易見和不受時限的。它任人自願嘗試、循序漸進地學習,是智者所能成就的。能宣說這循序漸進的教誨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世尊清楚解釋何者為對,何者為錯,何者該指責,何為該讚揚,何者該仿效,何者該避免,何者為低,何者為高,何者純淨,何者不純,何者混濁。能解說得如此詳盡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世尊教導弟子通達涅槃之道。涅槃與通達涅槃之道是互相配合,合而為一的,有如恒河與耶木那河(Yamuna)匯為一體,一起奔流,能引導我們踏上通達涅槃之道的導師,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世尊擁有很多同伴,包括初學者與斷滅煩惱者,世尊與他們共居一處,共享團結之樂。這樣的導師,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供養佛陀的果報卓著。顯貴們因為世尊聲名顯赫,便特意尋找他以贈送禮物。然而世尊並不因此而高傲自大。如此導師,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世尊已解開心中疑問,不再猶豫。對於聖潔生活的宗旨,毫不懷疑,他已完成自己的目標。能達至如此境界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別無他人。

 
一月廿七日

  傾盆大雨由天而降,雨水流入溝渠,溝渠漲滿之後,便流入窪地;窪地漲滿之後,便流入陷坑,再流入小池、大池、湖泊、小溪、小河與大海。同樣的,聖潔的弟子具備了對佛陀、佛法、僧團的堅定信心,具備了聖者所喜愛的德行,憑藉這些條件,他能像不斷向前沖流的雨水一樣,最終會到達彼岸,斷除一切煩惱。

 
一月廿八日

  想要告誡他人時,應先自我反省:『我是否在修習身體和語言上的清淨?我是否已完美無缺、纖細無遺地修成了身體和語言上的清淨呢?這些素質是否已在我身上顯露出來呢?』若答案是否定的,他人必定會說:『去修習你自己的德行和語言吧!』

  再者,想要告誡他人時,應先自我反省:『我是否已修成了友善之心,對同修者是否不存任何惡念?這些素質植根在我身上了嗎?』若答案是否定的,他人必定會說:『去修習你自己的友善之心吧!』

 
一月廿九日

  一堆鮮花,
  可以編成許多花環;
  同樣的,一個人,
  可以成就許多善業。


一月卅日

  從三樣東西我們可以辨認出誰是智者。哪三樣,他能看清缺點,當看到缺點時,他會盡力糾正,當其他人承認缺點時,他會原諒那人。

 
一月卅一日

  不造惡業,
  力行善事,
  淨化心念,
  這是諸佛的教誨。

  不輕視、傷害他人,
  嚴守僧團戒律,
  飲食要適量,居處幽僻,
  專心修習禪定,
  這是諸佛的教誨。

  故,修習慈悲觀,
  應是為自己與他人,
  大家應滿懷愛心,
  這是諸佛的教誨。

  

(本文轉載自:http://book.bfnn.org/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bocha&aid=57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