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13 07:59:35瀏覽359|回應0|推薦2 | ||
我期待那里游人如织。确实,游客来来往往──咯咯欢笑的青少年、年轻夫妇、出来遛达的一家人以及戴着红色棒球帽的旅行团,一些人还挥舞着小红旗。如果说从天安门广场游人身着的T恤可以看出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迹象。你甚至看不到一张明信片或一瓶矿泉水。 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在这个领导人举行集会和中国人打太极拳和放风筝的地方,游客们(几乎都是中国人)彼此拍照,给我拍照,排着队伍观看精瘦干练的年轻军人绕旗杆行进,将一面国旗收走。许多游人都面带微笑。他们要么是休假,要么是傍晚出来遛达。我看着他们,他们看着我,我看到了我生命中罕见的某种东西──一种无拘无束的国家自豪感。 这种自豪之情在我刚抵达北京机场新的国际航站楼时就能感受到。就像天安门广场、紫禁城、长城以及中国本身,它是一个庞然大物,是新中国流光溢彩的象征,里面到处是穿着优雅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渴望使旅客满意。甚至出入境处还设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欢迎评价我的工作表现”,旅客可以选择从笑脸到皱眉的不同按钮。 在王府井大街,除了传统茶馆和卖干海马和块根的药店以及麦当劳、肯德基快餐店之外,那里还有许多贴着显示着民族自豪感的“2008北京奥运会授权产品”标识的商店,以及触目皆是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 现在很难想像中国的过去。在今天的中国,你可以吃到任何东西;你可以买耐克、劳力士和香奈儿;你可以看到高楼大厦从稻田拔地而起;你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鸟巢”在你眼前筑成。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已令3.5亿人摆脱贫困,它见证了大量农村人口如何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中产阶级的一员,它见证了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也许从这里你会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有理由感到自豪。 (来源:青年参考;英国《独立报》 作者 ﹝英﹞Christina Patterson;编译 王永生) --------------------------------- 德媒: 中国在“抗议”中初尝大国滋味 “德国之声”5月10日文章,原题:西藏事件改变了世界 “3·14”西藏事件发生至今即将满两个月。回过头去看,这个事件对世界的改变程度至少不小于9·11。“3·14”改变了世界什么呢?初看起来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东西,仔细想想却有非常多的东西不再是原来那样了。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全局性的变化。 西方的西藏观变得“柔化” 这次西藏事件后,中国人忽然发现,西方人对西藏的看法与他们居然有那么大的不同。经过一场全球大讨论,西方发生了一系列的观念变化和动摇:一是西藏独立的追求不再得到广泛支持;二是西藏是否被中国非法侵占,人们最后几乎不再讨论了;三是在一些专家引证历史后,人们对西藏在50年前是否那样美好有所怀疑了;四是通过一些专家和记者的不同表述,达赖喇嘛在一些人的眼里也不再那么完美了;五是人们普遍认识到,这些年来确实是从中国热转向了中国恐惧,而这可能是此间对西藏事件如此激动的原因之一;六是一些记者和专家怀疑西藏事件中西方追求“别的目的”,这也会给一些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方人支持西藏的心理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一种“柔化”,至少大多数人不会再支持西藏独立。 中国体会到做大国的滋味 中国可能没想到,西藏问题会给它带来铺天盖地的压力和冲击。一段时间以来,西方谁也不相信它说的话,反而纷纷讨论与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抵制奥运会,展示了在奥运会上也会出现许多抗议的前景。 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王正绪的文章说:“他们会问:为什么我们的好意总是被误解?为什么中国人想做点事,别人就是不让?这种挫败感一定是很强烈的,这种愤怒、沮丧、困惑、挫败感等等,都是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所必须经历的成长的烦恼。”这话很对。德国媒体上也有类似的读者感言:真正的大国哪个不是成天在抗议中度过的?每次八国峰会都会受到抗议者的包围。可是,中国哪经受过这个啊。 中国刚在往特大大国的方向走,这回已经体会到了做大国的滋味了,以后这个滋味会越来越强,随时随地伴随着。大国的心态是不可或缺的了。这个心态就叫:贴近民众,贴近世界,包括贴近种种的不愉快,又能在不愉快中如鱼得水。也就是说,要有一种真正的全面的开放,要疏通,交流。 西藏事件表明,中国已不再是那个可以在某些地方把自己遮挡好的国家了,它已经是世界关注的中心,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世界的不安和快乐。而它必须去适应这个“新情况”。 中国人忽然站到世界面前 这次西藏事件,忽然让“中国人”站到世界的面前,火炬所到之处,五星红旗招展。柏林、巴黎、伦敦、悉尼、温哥华,中国人忽然人山人海地聚集了起来;从来不关心政治的、在德国公司工作的中国女孩成天跟同事辩论;中国留学生在巴黎街头慷慨激昂;在中国,家乐福前也出现了抗议的人群,网络上更是山呼海啸,更有许多中国人走进视频,甚至走进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主流媒体的论坛,与西方人展开激烈的辩论。 西方媒体和西方人终于注意到中国人的声音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一时成了话题。这些年来,说到中国人,人们的印象特别“经济化”,“实惠主义”,而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则是特别安静。这是怎么了? 自然,中国人这回真的“怒”了。但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怒”,还有“自豪”,清楚地写在许多游行者的脸上。中国人意识到,中国正在走向超强的国家,而他们作为这个国家的人, 有义务为国家说话。中国民族主义一爱国主义的归来,象征着中国人的又一次“政治化”。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化不同,那是向世界学习潮流中的政治化,而这次是走向世界高峰时代的政治化。体现在海外华人身上的,更可贵的是他们终于开始与西方人用西方语言对话了。 西方中心论受到强烈冲击 这一百年来,世界经历了非殖民化,可是一个东西却保留了下来,它就是“西方中心论”。 世界电影在哪里判断好坏?在美国西部(指奥斯卡奖——本报注)。世界科技、文学和和平贡献在哪里定论?在欧洲北部(指诺贝尔奖——本报注)。同理,西藏事件中谁好谁坏,由谁说了算?西方媒体。谁的情绪代表了世界的情绪?西方民众。这就是“西方中心论”。 这些年来,在经济上,西方中心论已经动摇了。言经济必称中国,在中国办的展览会也开始受到重视。但这跟几十年前IEI本的情况一样,也就到经济为止。 不过,这次西藏事件给了西方中心论一次强烈的冲击。一开始,西方人根本不管中国人怎么想的,后来注意到了,而且很震惊。原来有很多法国人说要抵制中国制造,后来中国人一抵制家乐福,他们反而没有声音了。 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这30年来确实证明了这一条。世界对中国越来越重视了,学中文的西方人也越来越多。但是,要想让西方乃至全世界更重视中国的声音,中国也需要做许多事情。一是像这次海外华人做的那样,走向世界去展现自己,去当面交流。更重要的是,中国必须让人像相信它的经济一样相信它的政治,相信它的媒体,相信它的文化的世界性质。 这次西藏事件,中国最应该认识到的是:只用经济一条腿走路已经不行了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