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後生可畏!
2007/10/31 09:01:00瀏覽177|回應0|推薦2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坐鎮的科研人員,就像是嫦娥一號的大腦,他們大多是1994年以後畢業的大學生,主要課題的負責人平均年齡僅有30歲。(

在茫茫太空中,嫦娥一號的每一個動作變化都來自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出的指令。如果把飛控中心比作大腦,那麽在此坐鎮的科研人員就是腦幹,是實現天地合一、“嫦娥”奔月的幕後英雄。

  “中心274個關鍵崗位上,大多是1994年以後畢業的大學生,主要課題的負責人平均年齡僅有30歲。”按飛控中心黨委書記張聲遠的說法,生力軍便是其中占了近80%的“70後”。

  “在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70後’的年輕人已經躍升成爲嫦娥一號的科研主力。”張聲遠說,這些青年專家都來自各個地方的名牌高校,如今成長爲研究員(職稱與教授相當)的已有20多人。

  曹建峰就是一位“70後”。

  京華時報報道,2004年,曹建峰從南京大學本科畢業,3年後,他成了飛控中心軌道室軌道組助理工程師,在嫦娥一號衛星任務中主要負責初軌計算進程。接下任務後,他在准備工作中遇到了轉移段後期及繞月階段受測角精度的影響,單獨使用USB數據難以計算初軌的問題。考慮到VLBI數據有較高的測角精度,他給出綜合利用VLBI及USB數據進行初軌計算的方法,幷實現程序化,解决了在嫦娥一號衛星任務准備工作中的難題。

  飛控中心軟件室遙測組組長郤衛軍也是位“70後”。2005年,他從清華大學碩士畢業,這次在嫦娥一號衛星任務准備中,他帶領全組人員順利完成了遙測軟件的編寫,且整個遙測配置項程序在第三方評測中一次通過,沒出現一處錯誤。800 多個衛星遙測參數的技術狀態經過他的多次修改,精確反映著最新任務狀態,其中的72個進程模塊曆經調試、雙百覆蓋單元測試、部件測試、配置項測試和安全性分析,無一差錯。

  “能參加這個任務是光榮的,雖然累一點,但是心里充滿自豪。”郤衛軍說出了青年專家們的心聲.

  准媽媽出馬

  和普通人一樣,飛控中心的青年專家也是“到什麽年齡做什麽事”,大多已成家立業,有的即將爲人父母。

  飛管室工程師李曉敏是遙測專業的負責人,也是位准媽媽。在嫦娥一號衛星任務中,她出色地完成了長管軟件中最複雜的關鍵配置項目,使遙測軟件成爲運行最爲穩定、最爲放心軟件之一。

  軌道室的華瑩也是位准媽媽。爲編寫好嫦娥一號衛星的動力學仿真進程、軌控預示進程,幷使之在演練中正常使用,兩位准媽媽照常工作,沒有任何抱怨,還經常互開玩笑:“咱們的胎教可比別人的知識含量高呀!”

  “嫦娥”奪愛

  在嫦娥一號衛星任務中,科研人員加班加點是常事,有的還主動放弃假期。

  今年6月10日,嫦娥一號衛星任務內部演練倒數第二天,飛管室全體人員一大早就來到長管機房,爲即將開始的環月段演練做最後的技術准備和狀態確認。

  “我們的新郎官怎麽也來了?”室主任突然大聲說道。大家這才注意到,助理工程師劉少然來了。

  原來,劉少然一個月前選定在6月9日舉辦婚禮,婚禮准備就緒時獲悉這期間要進行內部演練,便主動要求推遲婚禮。室領導考慮到婚禮都已准備好了,就勸劉少然不要改變婚期,他只好答應。婚禮上,室領導一再囑托他好好休息,照顧好新娘和從外地趕來的父母,不用操心工作上的事,沒想到,演練當天他還是來了。“你是愛‘嫦娥’勝過愛新婚妻子呀!”事後,同事們半開玩笑地說。

  和劉少然一樣,遙測崗位的趙鳳才也是自從接受嫦娥一號衛星任務後,就迷上了“嫦娥”。他也是在結婚第二天便投入到工作中去的。

  死磕到底

  在飛控中心搞科研絕不是件輕松的活。

  今年34歲的歐餘軍畢業後就分到了飛控中心的軟件室航天遙控崗位。他編寫的“北京中心標准化飛行器遙控軟件”在國內首次實現了空間飛行器的透明控制,獲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嫦娥一號衛星的設計任務中,他因勞累過度暈倒在機台上,可當他剛從病床上蘇醒過來,就回到崗位上,一手打著吊瓶一手敲擊鍵盤,最終完成自己的工作。

  有一次,他爲了設計一個軟件每天工作18個小時,埋頭苦幹了14個月。但是,因爲任務總體更改,他編成的軟件不符合任務需求需要重新編寫。這意味著他一年多的辛勤努力白費了。任務迫在眉睫,他擦幹委屈的泪水繼續投入工作:構思方案、查閱資料、研究數據、計算分析……

  爲了使軟件設計更加靈活、兼容,歐餘軍後來幹脆把行軍床搬進機房,這樣吃住行基本可以原地不動,除了睡覺、上厠所,他就寸步不離地“釘”在了電腦旁。無論多晚,亮著燈的肯定是歐餘軍所在的機房;就算機房只剩一個人在工作,那個人肯定還是歐餘軍,同事們說他就像一尊“鐵人”……

  後生可畏

  “他們成長速度之快也出乎我們的意料!”張聲遠說到這些青年專家時,總是帶著一絲興奮,“那些老科學家總說看到年輕人這麽上進,他們也幹勁十足,後繼有人啊!”

  張聲遠說,他喜歡站在飛控大廳的指揮室中,隔著窗看著大廳中那些年輕後生忙碌的背影,看著他們逐漸成長、成功和歡呼,看到他們,就像看到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xndlai&aid=1337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