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省思:喜歡它的原因與自己的什麼經驗有關呢? 一向都是喜愛幼兒的我,號稱要以『幼兒為本位』的去尊重與欣賞他們。初看這本書時,卻忘記要以自身的經驗投入書的文本當中。仔細再去接近書中的種種,發現光是這本書的名字就取得太好了:惡霸遊戲。 惡霸,是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與期望的社會角色,但他又在我們的社會中無所不在。正因為我們不期望看見它,自然也很容易拒他於千里之外。但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惡霸』為什麼會成為惡霸?『惡霸』是否也有不為人之的一面?他其實也是一個人,一個生存在生活中再自然也不過的個體。我們關心過他嗎?這種種想法都在書中似有似無的透露著。 遊戲,是一種我們在孩子身上常見到的行為。之所以叫做遊戲,是因為他帶有許多的樂趣與玩性。規則自己訂,發展自己主導,什麼都可能,什麼也都可以。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他最貼近孩子,也最適合孩子的學習模式。因此,很多的幼教理想家都會想推動這麼一個有意義與價值的方式給老師,希望老師能帶給孩子一種最適切的成整模式。 把惡霸與遊戲聚在一起,那會變成怎樣的一個情形。我們到底應該把他看成是惡霸的行為模式?還是把他視為一種遊戲的內容與型態呢?我想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孩子就是孩子,縱然玩近了幾近衝突的惡霸遊戲後,依然很容易的回覆到最天真的一個本質:大家又開心的玩在一起。這種結局,真的不必說太多,但能意會的莫過於我們也同樣對幼兒本性的瞭解與期待。這也就是我喜歡它的原因。 單單用它(此文本)來教導孩子不該玩打架遊戲,似乎就缺少了一些孩子正在享受的樂趣。想想自己的兩個寶貝,時常也都在玩這樣的遊戲,或許我們正經八百要對他們曉以大義,一溜煙的他們又開始進行起另一種遊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