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2/03 04:01:49瀏覽684|回應0|推薦30 | |
孟冬夜讀 下平一先 冬衣擺盞坐燈前,靜氣平心閱簡編.入腹方知濃淡少,觀文每嘆巧奇偏. 虛懷自笑難疑解,實事求知成見捐.過眼雲煙春幾度,何勞據理論愚賢.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談"入腹方知濃淡少"這句詩 最近,有一位中國的詩人提出,對"入腹方知濃淡少"的批評.認為:這句詩在文法結構上有問題.因為,他直覺認為這句詩無法翻譯.只是真如此嗎? 這句詩,其實要解釋非常簡單.可分為兩個解釋方法: 一.可解釋為:入腹方知究竟是"太濃",還是"太淡". 你回想"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兩句詩.他要如何解釋"這裡是秦朝到漢朝,同時一直到唐朝,依舊存在的長城關口;這裡是從秦朝到漢朝,同時一直到唐朝,依舊在天空掛著的月亮.同時,從秦朝到今天,那些出征的將士,多少人都喪生沙場,永遠沒有再歸鄉了.所以,這句詩,你可以拆開成"入腹方知濃少",和"入腹方知淡少". 二.宋朝以前的文法結構 你去看唐宋以前的詩,詞,文章,或是研究河洛話,你會發現"翁婿"就是指的是"婿","翁嬰"指的是"嬰","貓鼠"指的是"鼠",但"魔神"指的是"魔","騙仙"指的是"騙",其次如"風颱"指的是"颱風","利便"指的是"便利",...諸如此類的資料,只要你去看相關討論的資料,書籍,就知道了. 隨著時代的變化,一些詩詞文章,後人會看不懂,甚至是翻譯錯了,就是你沒有回到那時代的資料去理解. 當你在寫詩,填詞時,你就會發現:詩人,詞家,習慣用前人的詩句來寫作.只是,如果一味的仿古,變成"眼前有景不會說.",那也是不對.所以,如何用現代的語言,來寫詩,填詞,寫文章,是現在人寫詩填詞該注意的地方. 三.句子結構的討論 就拿這句來說,"入腹方知濃淡少",你可以用入腹-方知-濃-淡-少,來思考. 孟冬夜讀 冬衣-擺盞-坐燈前,靜氣-平心-閱簡編.入腹-方知-濃-淡-少,觀文-每嘆-巧-奇-偏. 虛懷-自笑-難疑解,實事-求知-成見捐.過眼-雲煙-春幾度,何勞-據理-論愚賢. 對於這位中國詩人討論詩詞的方式,我非常地不認同.當然也不覺得奇怪.因為,這是中國詩壇的普遍現象.就是讀詩詞文章時,只注意一些關鍵字,同時,一首詩,一闋詞是否寫得好,就是要關心時政,配合政令宣導,還停留在文化大革命的時代.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