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低收入戶愈來愈多,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所觀察到的「M型社會」,是否在台灣出現?國內學者普遍認為,目前台灣社會尚未淪為「M型社會」,不過確實有「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 今年國內低收入戶戶數與人數預計將再創新高,有愈來愈多的中產階級「向下」淪為低收入戶,前主計長、現任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韋伯韜(韋端)認為,消失的中產階級淪入下流社會,在美、日等先進國家已經成為一種現象,而國內現況也似乎有跟進的跡象。 韋伯韜說,民眾可以自問,特別是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五年來工作一樣努力,國家經濟成長率平均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表現,為什麼薪水、福利沒有跟著一起增加?這就是中產階級消失的前兆。 問問各大醫院的主治醫師,及會計師、律師等,這些以往典型的中產階級,自己還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嗎?韋伯韜說,大概只剩下韌性很高的公務員,還算是中產階級的一分子。 前台大財金系教授、現任親民黨立委劉憶如則指出,國內的情況確實還沒有嚴重到出現日本「M型社會」的程度,但根據她長期觀察國內貧富差距的走勢,卻發現只有屬於金字塔頂端百分之十的超級富豪,財富有繼續向上攀升的榮景,其餘的九成民眾,卻出現家庭所得增加趨緩的跡象。 劉憶如說,以往國際社會所驚艷的「台灣經濟奇蹟」,是因為台灣不僅擁有亮麗異常的經濟表現,同時還是一種相對均衡的成長,不光只有富人賺得到錢,一般民眾也能雨露均霑、所得增加,「成長」加上「均富」,是台灣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關鍵因素。 她分析,發生這種「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象的可能原因,也許是由於這群有錢人的所得結構與一般人不同,因為近年來許多新金融商品,如美國存託憑證(ADR)、海外存託憑證(GDR)連動債等,陸續被引進國內,而富人擁有足夠的訊息與資本,可以透過這些特殊管道,持續不斷地「錢滾錢,利滾利」,而一般薪資階級,除了羨慕還是只能羨慕。 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吳惠林也認為,國內目前還沒有出現「M型社會」,但這的確是一種極可能發生的趨勢,值得國人警惕。吳惠林建議民眾,平時就必須未雨綢繆,避免入不敷出的情況發生。 【2006-12-18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