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9 23:14:54瀏覽3500|回應2|推薦21 | |||||||||||||||||||||||||||||
◎緣起~留言一封啟良緣 有一封來自林○○留言 主旨: 鹽埔建設街(原台糖鹽埔支線鐵道)史料與老照片 內容: 您好!很冒昧打擾,因鹽埔國小的建設街舊址原為台糖鹽埔支線鐵道(資料來源:剪燈新話鐵道紀念館淡江大學鐵道同好會弘宇工作室),擬將此段歷史與老照片列入重點景觀之解說牌內。敬請告知如何申請查詢引用相關史料,如對口單位負責人等。非常感謝您的協助,相信對於鹽埔鄉民來說,重現台糖鐵道歷史,等同見證糖業發展,對於我輩來說,更是一段共同的童年回憶。 鹽埔鄉民 林○○敬上 9/2台糖通訊回文: 感謝您的來信,信中提及台糖鹽埔支線鐵道之史料係由本公司屏東區處負責館藏,惠請向本公司屏東區處文化資產小組 曾瑞益 先生洽談所需協助事宜。電話:(08)7526301分機359,謝謝! 台糖公司 秘書處公關組黃旭世 敬上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眾人成就巡訪之旅 「帶著甜味的記憶─尋訪糖鐵鹽埔支線遺跡」講座 訓練日期:99 年 09月 16 日 (四) 、訓練地點:屏東縣鹽埔鄉立圖書館 訓練課程: 鹽埔支線的糖業鐵道與現存遺跡簡報 鹽埔支線遺跡現況調查(請自備交通工具) 調查成果編撰 ◎傾囊相授~精采內容論述 一台灣糖業鐵道興起概述 現代工業無法與運輸脫節,製糖業亦然,甘蔗收割後如不及時送入工場處理,其所含糖份將逐漸轉化而失去。日本據台後,現代化製糖技術被引進台灣,首座新式製糖工場則在1900-1901年間由台灣製糖會社投資興建於橋仔頭(今高雄縣橋頭鄉)。一般來說,新式製糖工場每日壓搾量遠超過台灣傳統糖廍,其周邊地區產出之原料無法滿足需求,遂須自遠處集運更多甘蔗。 因此,便捷的運輸設備格外重要,既可防止甘蔗糖份轉化,且能穩定原料供應量,避免工場在運轉過程中停擺而造成損失。1905年,台灣製糖會社常務理事山本悌二郎與日比孝一、草鹿砥祐吉、鈴木源吉等3名技師同赴布哇(夏威夷)考察當地製糖業,發覺修築專用鐵道乃解決甘蔗輸送問題之良法,遂將這項觀念帶回台灣試行。 1907年,台灣第一條機械動力糖業鐵道(簡稱「糖鐵」)於橋仔頭製糖工場(高雄糖廠)誕生,採用762mm軌距,且以3輛美國波特(Porter)廠製鞍馬式蒸汽機關車牽引原料列車。1909年,鹽水港製糖會社首先開辦定期客貨運營業線,運轉區間為「新營─鹽水港」。往後數年間,其它製糖會社紛起傚尤,到了日據末期,台灣中、南部地區已交織出綿密的糖鐵交通網,總長度達3,042公里。 二、屏北地區糖業鐵道系統 1909年,台灣製糖會社在屏東平原歸來地區投資興建阿緱工場(台糖公司屏東總廠前身)及其專用鐵道系統,並先後以「阿緱(工場)─九曲堂」、「阿緱(工場)─裡港」、「阿緱(工場)─東港」、「北勢子─潮州」、「屏東(官鐵屏東驛)─阿緱(工場)」等區間開辦定期客貨運營業。 1911年10月,因配合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搭設官鐵下淡水溪(高屏溪)橋作業需求,糖鐵「阿緱(工場)─九曲堂」區間路權被售予總督府鐵道部,轉型充當工程器材輸送途徑,不再辦理定期客貨運營業。[1] 1919年,隨著官鐵繼續往南延抵頓物(竹田)及潮州,糖鐵「北勢子─潮州」區間之功能將被取代,無論行駛距離、最高速度、承載量等條件均落居劣勢,如再持續競爭,必定陷入不利局面,索性提前1載終止定期客貨運營業。[2] 1930-1931年,糖鐵「阿緱(工場)─東港」區間與汽車業者的運輸競爭失利,嚴重虧損,被迫停辦定期客貨運營業。[3] 最後,阿緱製糖工場僅保留糖鐵「屏東(官鐵屏東驛)─阿緱」及「阿緱─裡港」等定期營業區間,且予以合併,更於1932年開行汽油動力客車及增設沿途招呼站以吸引客源。事實上,此係當時全台灣鐵道運輸界對抗公路運輸業者之共通競爭策略─無論官鐵或私鐵皆然,堪稱潮流或趨勢。[4] 「阿緱(工場)─裡港」區間即台糖公司屏東總廠經營的裡港幹線前身,其在1909年就已竣工通車,沿途分歧蕃溪、東蕃溪、海豐、鹽埔、加蚋埔、舊寮、菁埔尾等7支線;鹽埔支線復析出新圍、口埔、振興等3叉線。 [1] 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台灣國有鐵路(1910-1936)》(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頁35-36。 [2] 弘宇、張聖坤等合著,〈台糖公司屏東總廠萬隆幹線展築始末推測及其近況初探〉,收錄於鄧志忠編,《鐵道情報》第162期(台北: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2004年12月),頁6-28。 [3] 謝明勳編,《五分仔車紀行》(新竹:國立交通大學鐵道研究會,1993年),頁62。 [4] 李方宸、李仲容、張聖坤等合著,《失落的屏東平原糖業鐵道:日據時期屏東平原糖業鐵道經營情況初探》(淡江大學鐵道同好會&南瀛鐵道文史工作室聯合調查報告,目前尚未出版, 台糖公司屏東總廠鐵道鹽埔支線修築於公元1909年,軌距762公厘,係以裡港幹線K10+950處(九如站東南421.57公尺)為起點,朝東北方鋪設,路軌走向大致與中央山脈垂直,沿途尚分歧出新圍、口埔、振興等3叉線。其可達範圍遍及九如、東寧、洛陽、永隆、彭厝、七份仔、仕絨、新圍、鹽埔、高朗、振興等聚落。 公元1997年4月,台糖公司屏東總廠停閉,該線雖廢,彭厝農場劃歸旗山糖廠管轄,然路軌猶存。公元2004年,國立屏北高中設校彭厝農場,為謀改善周邊交通,地方政府拓寬原有產業道路之際,復大舉拆除鹽埔支線舊跡,迄今獨留東彭厝高台式裝車場向黃昏。 2005年夏季,屏北高中附近只剩兩處較醒目的遺址:武洛溪橋(永隆村西北側,具備2座橋台與4樽橢圓柱形混凝土橋腳,上承鋼樑5節)、東彭厝高台式裝車場(校門西北側約600公尺)。惟隨著公路武洛溪橋改築,糖鐵鹽埔支線武洛溪橋目前已遭拆毀,景況堪稱淒涼。 穿越台糖公司屏東總廠彭厝農場時呈東西走向,緊臨著產業道路北側鋪設,沿途還設置數處裝車場,也就是所謂之「蔗埕」。收割後的甘蔗被公路車輛送往這類空間堆棧,接著透過人工或怪手執行轉裝作業,予以置入停留在現場側線的糖鐵貨車(標準甘蔗車或蔗箱車)內。倘若為高台式裝車場,則公路車輛須沿著斜坡引道爬上頂端,再將甘蔗直接倒入下方側線停留之糖鐵貨車(蔗箱車)內。待回程原料列車抵達及完成接掛,滿載甘蔗的貨車乃被一併拖走,直駛製糖工場。 又〈屏東總廠82/83年期原料運輸運行圖〉係台糖公司屏東總廠運輸課當時印製的另一份檔案,通常頒發給鐵道沿途各行車管制站公告,讓值班者瞭解每天過往列車數量、班次、交會地點與對象,俾使確保運轉安全及暢通無阻。鹽埔支線起點係裡港幹線九如站外東南側分道,其沿途於日據時期已設有第二後莊(K2+900.00)、後莊(K3+200.00)、溪埔寮(K3+882.22)、彭厝(K5+054.25)、大山(K7+415.61)、仕絨(K8+316.99)、鹽埔(K12+574.22)等蔗埕,終點為K14+871.66處。到了1972年8月,鹽埔支線沿途裝車場包括:後莊(K2+921.24)、溪埔寮(K4+407.65)、西彭厝(K5+064.50)、彭厝(K6+584.57)、東彭厝(K6+227.40)、大山(K6+740.11)、仕絨(K8+383.54)、鹽埔(K10+808.83)、第二鹽埔(K12+418.50),終點則是K12+561.12處。 比較兩者,發覺1972年之里程略有調整,筆者推測可能係鹽埔支線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曾遭日軍拆除末梢路軌1.619公里以充防禦工事,迨至台灣光復,台糖公司予以復原後又另設場站位址及重新測量所致,如:日據時期的彭厝改稱西彭厝,台糖公司則於其東側置同名蔗埕1處及東彭厝裝車場。 無論日據時期或台灣光復後,鹽埔支線均有名為大山之蔗埕,根據地理實察和參照地圖推算,該處裝車場恰巧緊鄰屏北高中校區北側邊緣。1997年2月,正逢農曆春節假期,筆者曾騎乘摩托車沿著路軌旁的產業道路勘查鹽埔支線,大山蔗埕當時猶存,係雙頭式裝車場,鋪有正線及側線各1股和台糖公司自行研發之混凝土構造轉轍器(其上漆有「大山」字樣)2組,但不具備高台。 如今,屏北高中前之產業道路沿途仍可找出部分昔日糖鐵鹽埔支線的裝車場遺跡,包括:西彭厝、彭厝、東彭厝、仕絨,僅需稍加留意就能發覺。路面突然變寬處即雙頭式裝車場遺址,例如:台糖公司彭厝農場辦公室前即昔日之彭厝和西彭厝,兩者相距頗近;仕絨社區仕正路與自強街岔口處西側廣場則是先前的仕絨,目前該地點旁尚有1樽泰國蝦塑像和1口養殖池。另一方面,東彭厝裝車場遺址最明顯,昔日之轉裝土台依舊矗立在路旁,距離屏北高中玄關約600公尺。 根據《台糖四十年》記載,屏東總廠經過數次試驗後,發覺如於蔗埕興建轉裝固定土台,對原料運輸作業來說,具有便捷和節省人力成本等優點,遂在民國73/74年(1984/1985年)製糖期擴大辦理,此即所謂的「高台式裝車場」。 圖文引用自:剪燈新話鐵道紀念館淡江大學鐵道同好會弘宇工作室 感謝台糖公司屏東區處提供珍貴圖檔(民國五、六十年間宣導海報)↑ 午後由李老師帶隊尋訪舊線遺跡踏勘,範圍遍及鹽埔支線「後莊─鹽埔」區間與新圍叉線前半段沿途,針對地面上遺留的水泥軌枕、扣件、路軌,以及道旁之高台式裝車場(東彭厝:國立屏北高中斜對面)、雙頭式裝車場(仕絨、彭厝農場辦公室前)、武洛溪橋殘跡,或口埔叉線起點等處,穿越田野林園間。 李老師說糖鐵頗具環保概念,使用水泥軌枕可以免除枕木腐朽更換的問題,輕便的軌道設施,常可隨著採收原料甘蔗因地制宜拆遷組裝,發揮機動效益,有一些路線開放民眾搭乘,後來甚至成為縱貫線鐵道某些路段的鼻祖,所以糖鐵除了提升經濟外的其他貢獻,也是不容小覷的!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