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09 22:51:34瀏覽4100|回應6|推薦39 | |
無意間發現這家隱身於小巷弄裡的傳統雜貨店,鐵皮屋遮掩不住百年紅瓦厝的風華,樸拙簡單的陳設與充滿古早味的居家器具,據說曾是「出外人生」當年拍攝的場景之一。 木造的商品架和天花板樑柱仍然保存完整,左右兩旁的玻璃櫃,引人懷念以前放在櫃子裡展示的五顏六色的「柑仔糖」。印象中的「柑仔店」是幸福的代名詞,那是要到零用錢時第一個想去的地方,不論是具備鹹酸甜好滋味的蜜餞、可望而不可及的彈珠汽水,還是沁涼的冰棒,都是讓人魂縈夢牽的美味。 店主表示「日據時代油、鹽、米均屬管制品,需按人口數配給,先祖擔任保正(類似今日之里長)表現良好,深得日本人信任,才能順利開店做生意。除了經營雜貨店、米攪(碾米廠)外,也種植牛蒡。」由於生財有道,在當年也算是富甲一方。 老闆娘有一本祖傳的玄學冊子,可根據病人或受驚嚇者的性別、年齡、發病之時日,查出沖煞何方鬼神與化解的符咒畫法,將不順遂轉移到紙人替身上,藉由燃香請求土地公做主消災解厄,燒化紙人與答謝土地公的紙錢,替善信移凶納福。 由於是服務性質,只象徵性的收五十元工本費,至於到底有沒有效,可就見仁見智了。店主交代有病還是要看醫生,古代人的「翻雜字仔」之術,只是讓心裡好過些罷了!不過這種古老的收驚法,真的很神秘也很有趣呢! 老闆娘回憶一些古物都在民國 66 年的賽洛瑪颱風中毀損。見過這種米酒甕嗎?很久以前去雜貨店沽酒,都是要自己帶酒瓶去裝。因此米酒甕也成了珍貴的鎮店之寶,為了怕宵小覬覦,特地搬到屋內收藏,並且低調回絕參觀與拍照之請求,所以無法以全貌示人。
此行最讓我感動的是店主夫婦遵循父親遺願,繼續保留曾經養活家人的雜貨店,傳承著「飲水思源」不忘本的精神,從來不因大環境的衝擊而有絲毫改變,永遠是街坊鄰里最方便的好鄰居。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