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9/11/25 11:13:00瀏覽258|回應0|推薦0

昨日一批活潑亂跳的小學生再次來到林語堂故居做第二次校外教學。

為了讓教學更有趣,我們先在故居建築外繞一圈,邊從外往內看向故居內部,邊做問答。隨後帶著這列興奮的隊伍探向故居展示間,並先後複習上次講解內容與此次新的介紹。

最後帶學生至故居中庭沿走廊坐下,大約分享建築本身的故事與先生遊歷各國事蹟。無論是否有獎品,孩子們總是熱情參與每題問答,但畢竟禮物是種莫大的光榮,雖然每份小獎品皆名副其實地「小」。

我擁有的獎品有限,所以盡量分給不同孩子。但一次搶答中,同一位優秀的學生,答對了兩題。我問她:「哇!你怎麼這麼厲害,答對這麼多題!不過你已經有禮物了,我們把機會讓給其他人好不好?」她臉上的光輝頓時黯淡許多,應:「喔...好吧...」

我感覺似乎氣氛不大對,在接下來幾分鐘的互動遊戲中觀察她。她不如之前投入於遊戲,只是無意識地看向前方。

那份沒發給她的獎品,我交給了老師,因為禮物太少,參賽者太多。老師伸手接我獎品時,臉上盡是詫異。這表情讀來令我不自在。那眼神好似對我的指控:「為何獎品不夠時,將難處理的問題丟到我身上?」之後老師以糖果安撫學生們。

這些學生中,有幾位雖然還沒拿過禮物,在得知禮物不夠後,貼心地說:「噢!那沒關係,我不拿獎品了。」他們這樣的精神,當下令我胸中尷尬減緩了許多,只可惜不是所有人皆有此情操。

回家後,我思索。

為何手中已握獎品的孩子對於第二份獎品如此執著?那是一種榮譽,或者一種資本主義?

也許這樣說重了些,畢竟他們還是孩子。僅單純地認為該他們的沒有理由拱手讓人吧?

那麼,願意放棄領取獎品的孩子呢?那份體貼從何而來?發自內心地為人著想,或者孔融讓梨被不斷傳唱與灌輸?

當然,對於他們願意放棄,我的感激不置可否,只是內心存在著些許擔憂。中國傳統文化重「讓」,而台灣文化延續、發展了許多中國文化,或許這正是為何台灣於國際間容易吃虧。不過這只是題外話,我的猜測亦可能不正確。

這裡分享一個小故事:

林太乙女士於【林家次女】提過一段孩提時代故事。她與家人上電影院看電影,因她未滿6歲不必買電影票,本可省下一筆。但看著家人各各經入口皆拿票、剪票,她認為沒有票的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待遇,於是哭鬧直到父母親(林語堂先生、廖翠鳳女士)為她買票入場。

回家後父母訓她,告訴她年紀未到不用買票是優待,不是歧視,她才懵懵懂懂了解。長大後,她回想這件事並著於書中。意思大概是:「不了解原由前人容易以蠻勁解決問題,事後才發現原來貽笑大方了。雖然隨著年齡增長、學到更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她仍然寧願自己保有那股蠻勁。」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yya1989wyh&aid=352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