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04 08:29:43瀏覽409|回應4|推薦8 | |
藝術的喜好常是主觀的,只因在生命的那一剎那,被深深觸撥了心絃,從此顫動不已…… 中學時代,合唱團和音樂課的快樂時光裡,激起了我對古典音樂的注視,對豐富瑰麗結構的古典美有着高山仰止般欣慕,而真正愛上它覺得親切的,是從貝多芬開始。 那年,病癒,出院,小情人越洋寫信來,叫我聽聽三首他剛欣賞過的樂曲:1.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2.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C Minor,3.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D Major。我購唱片,在父親的新唱機聽了,都很喜歡。遙遠的思念加分,從此,這三曲永恒在腦海裡,迴旋着特有的典雅高貴。而貝多芬別有人與音樂合一的那份感覺,油然而生。 曾懷疑過:是不是多聽了,耳朵習慣了他的音樂結構,音線和音色處理,所以偏愛着呢? 後來,在一齣不算特出的貝多芬傳記電影裡,看到動人的剎那。貝多芬為心儀的少女即興彈琴,劇情安排是”月光奏鳴曲”。貝多芬凝神,側耳細聽着,彷彿在捕捉空中流過的樂音;整個神情像在對未知已站在廳門口的”少女心”呼喚着:”聽啊,我要為妳捕捉天上音符!”我恍然大悟:是他,和音樂水乳交融;他聽得到天籟,把它的流暢拉上鋼琴!聽者如我,相應地,很自然地,隨着進入他的音樂情境,隨着他的喜悅,隨着他的心顫翱翔 ……。 後來,我讀了貝多芬傳記,其中一本有許多彩色插圖。有一幅是想象的插畫──貝多芬在田園樹下,下面幾行小字說:他聽到大自然有音樂,把它捕捉下來,就是”捕捉”二字傳神,我再恍然大悟:音樂家的耳朵不凡,我們聆聽者在借重他的耳朵── 也是他的心耳── 聽到天音。全聾之後,他,仍舊聽到它,仍然可以譜寫下來。 莫札特被譽為聽見天籟的神童,作曲如行雲流水,流暢優美的旋律從不止息,飛快的靈感從不止息。他常常一揮即蹴,不必怎樣修改樂譜。貝多芬的初稿呢,則花花斑斑,修改無數。但是,我們聽來,卻是那麼一氣呵成,這是他的功力。因為他把原先一氣呵來的靈感處理,力要高度、闊度、深度、和盡善盡美;於是,所有他音樂中的雄偉與温柔、激烈與寧靜、昂揚與徨惑,皆交相自然而不唐突,內蘊的真意也豐美也恢宏,教人被撼,被激起生命的振奮,和感受安慰,一如激流終歸於坦蕩地自然,亳不出於堆砌、裝飾或做作啊! 於是,每聽他一些樂曲,我立刻就被吸了進去,隨它的線條上昇下緩,浸沈在一瑰奇美心靈海洋,悠游着快樂,有生命力度 ……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