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8/30 17:51:10瀏覽1255|回應0|推薦39 | |
總之,在倫敦市內,除了特定的廣場和公園可見到具有紀念性的雕塑人物之外,另外,在車站、碼頭、商場,甚至在建築物內及街頭的一個轉角處,都會不經意的發現雕塑的作品。 英國人民主化的過程仍保留了皇室。國徽及國旗,在白金漢宮合體。 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UK),中文通稱英國,是由四個國家聯合而成,分別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所在地為倫敦,英國採用議會制政體,是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國家,現任的君主是伊莉莎白二世女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2022/9/8日逝世,享壽96歲。查爾斯王子,將繼承王位。) 相對於英國人的「尊王」,在民主化的過程,仍保留了皇室君王尊榮的象徵(日本類同),政務則由人民選出的議會及多數決選出的首相來運作;法國在爭取民主的過程,則是採取翻天覆地的激烈大革命,將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專制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徹底推翻。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 羅伯特.沃波爾被認為是歷史上首位實際上的英國首相。(取材自維基百科) 據了解,1721年,內閣重臣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1st Earl of Orford)獲英國國王喬治一世任命為「第一財政大臣」,這被認為是歷史上首位實際上的英國首相;但直到1905年的亨利.甘貝爾.班納曼在任命敕令上,「首相」(Prime Minister)一職才終於獲得承認,成為英國官方的政府首腦。而逐漸地,首相也形成了由每次下議院大選後的第一大黨領袖出任的習慣。一次大戰期間,英國的首相是大衛.勞合.喬治,君主是喬治五世。 盧梭《社會契約論》為現代民主制度奠基。(取材自維基百科) 法國與日內瓦哲學家、政治理論家、文學家和音樂家,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法語: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又譯為《民約論》)主張主權在民的思想,為現代民主制度奠基,造成歐洲逐步廢除君主絕對權力的運動,以及18世紀末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制度的鬥爭。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及兩國的憲法均體現了《民約論》的民主思想。 法國雖歷經拿破崙恢復稱帝,但仍重回到共和制,並在第五共和國建立時,汲取了前幾次議會制失敗的教訓,創立了半總統制半議會民主制的雙首長制,維持至今。 同樣「尊王」,民主化的過程仍保留了皇室的日本皇室,與外界保持相當距離。 英國保留了對王室的尊崇,因此,我們會看到王室象徵性的皇權表徵,如:白金漢宮(相對的,日本皇居則保護的門禁森嚴,難以親近)、皇家海德公園、黛安娜王妃紀念公園等,同時可以看到民主議事殿堂的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的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 英國人證明了改朝換代不用「趕盡殺絕」,尊重保留皇權的歷史傳統,民主選舉、議會代議政治依然可行。因此,在倫敦,歷史文物景觀,歷歷可見兼容並蓄的史蹟。 威靈頓拱門被稱為憲法拱門,或綠園拱門。門上安放著第一代威靈頓公爵。 威靈頓拱門(Wellington Arch) 就在海德公園南邊,綠園西部一角,我們可以看到一座被稱為憲法拱門(Constitution Arch)或綠園拱門(Green Park Arch)的威靈頓拱門。此門建設於1826至1830年期間,在1882年至1883年期間,搬遷至現在的位置。用來紀念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獲勝,故也稱為凱旋門。威靈頓拱門設計者是德西莫斯.伯頓。門上安放著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的騎馬雕像。雕像是由馬修.科茨.懷亞特製作,重40.62公噸,高8.53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騎馬像。 另,近旁有一座紀念一次大戰犧牲的機槍兵—設置的「男孩大衛,皇家機關槍軍團紀念館」。 特拉法加廣場是英國大倫敦西敏市的著名廣場。 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 同樣是紀念著拿破崙戰爭中英雄,不得不讓我回顧倫敦遊首日也路經的特拉法加廣場。特拉法加廣場是英國大倫敦西敏市的著名廣場,也是旅遊景點,建於1805年。 特拉法加廣場最突出的標誌是南端的納爾遜紀念柱。 廣場最突出的標誌是南端的納爾遜紀念柱,高53公尺。此碑紀念著拿破崙戰爭中的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霍雷肖·納爾遜。柱頂是將軍的銅像。柱底四周是四隻巨型銅獅。柱基四周是記念拿破崙戰爭各次戰役的浮雕。廣場中部是兩個花形噴水池。廣場北端是台階。 廣場有四個雕塑基座;現有銅像,包括數位歷史名將和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 廣場四角上有四個雕塑基座;國家美術館前另有兩個。這六個基座中有五個現有銅像,包括數位歷史名將,君主和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西北角的「第四基座」一直空缺著。近年倫敦市政府在此輪流置放一些現代雕塑作品。 皇家炮兵紀念碑一面是閱讀家書的士兵,一面是戰友的屍體。 皇家炮兵紀念碑(Royal Artillery Memorial) 但就在威靈頓拱門近旁,我們可以看到另一座皇家炮兵紀念碑,主要是表彰一次大戰期間(1914.7.28~1918.11.11)隸屬皇家炮兵團的官兵。其中一面是閱讀家書的士兵,一面是戰友的屍體,生動描繪戰地的實況。 戰爭紀念門旁的立柱及小亭子是供人們憑弔的場所,仍然可見有花圈的獻祭。 戰爭紀念門(Memorial Gates) 所謂戰爭紀念門,其實就是四根石柱,位於海德公園一個角落,鄰近皇家砲兵紀念碑。四根石柱鐫刻著一、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屬地的名稱,包括非洲、加勒比大英帝國及印度次大陸的五個地區(孟加拉國、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是大英帝國為紀念各屬地參戰的子民而設。紀念館落成於2002年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紀念門旁的小亭子是供人們憑弔的場所,我們路過時,仍然可見有花圈的獻祭。 阿爾伯特的坐姿塑像四周還分立了代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意含的雕塑作品。 阿爾伯特紀念亭(The Albert Memorial)及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 相隔不遠,就在跨過海德公園相鄰的肯辛頓公園,我們同時見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為紀念她1861年死於傷寒的亡夫阿爾伯特親王,1875年建成揭幕的阿爾伯特紀念亭(The Albert Memorial)。亭高176英尺(54公尺)。 據查了解,紀念亭建造歷時10年,花費12萬英鎊(相當於2010年的1000萬英鎊),亭中是阿爾伯特的坐姿塑像,四周還分立了代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及農業、商業、工程、製造意含的雕塑作品。 阿爾伯特音樂廳,被稱為位於倫敦西敏市區騎士橋的藝術地標。 紀念亭對面,則是知名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被稱為位於倫敦西敏市區騎士橋的藝術地標,該音樂廳最眾所周知的活動是自1941年以來一年一度的夏季逍遙音樂會。 自維多利亞女王在1871年為音樂廳開幕後,世界頂尖的藝術家都曾出現在該地標。它每年舉辦超過350個演出,包括古典音樂演奏會、搖滾樂和流行音樂音樂會、芭蕾和歌劇、網球、頒獎典禮、學校和社區活動、慈善演出和豪華宴會。 倫敦歷史和現代隨時可以相遇;如現代車水馬龍的街頭,仍可見觀光人力三輪車。 雕塑作品隨處可見 總之,在倫敦市內,除了特定的廣場和公園可見到具有紀念性的雕塑人物之外,另外,在車站、碼頭、商場,甚至在建築物內及街頭的一個轉角處,都會不經意的發現雕塑的作品。想必,每座雕塑都代表不同年代、不同淵源和不同的意義吧!在倫敦,歷史和現代隨時可以相遇,可以交流。就像倫敦現代化車水馬龍的街頭,仍然保留了人力三輪車,提供觀光服務一樣。
影音分享:《穿越時空愛上妳》(Kate & Leopold)預告片段。 個人就覺得類似像《穿越時空愛上妳》(Kate & Leopold)這種電影劇情,如果發生在歷史悠久的倫敦而不是歷史僅二百多年的紐約,可以想像的空間和故事應更多、更豐富吧! 懂得新舊兼容並蓄的英國人,顯然並沒有以今天的文明否定昔日的歷史。雖然,隨著時空環境變遷演化,今日的民主也並沒有抹煞過去的皇權;因此,對歷史的機遇,應有更多的包容和互動吧。 (本文圖原曾在天空部落格發表,因天空部落公告2021/12/31關閉,重新整理轉移UDN再發表。) 阿爾伯特音樂廳旁有皇家音樂學院;另。英倫的蘋果總店外觀也相當古典。 延伸閱讀 <旅遊見聞>歐遊掠影(1)德國萊茵河遊船賞景 城堡、古鎮、獵人旅店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5991301 <旅遊見聞>歐遊掠影(2)訪德愛爾茨城堡(Burg Eltz)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6092594 <旅遊見聞>歐遊掠影(3)德國勝利(Sieg)河畔休閒小鎮印象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6428120 <旅遊見聞>歐遊掠影(4)英倫泰晤士河初探 飲午茶賞皇家劇場<巧克力工廠>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6877921 <旅遊見聞>歐遊掠影(8)英倫史蹟瀏覽 博物館趕集(下)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6995956 <旅遊見聞>歐遊掠影(5)白金漢宮 親臨現場 一睹為快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6910724 <旅遊見聞>歐遊掠影(6)海德公園悠遊 賞花樹湖光雁鴨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