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31 19:15:37瀏覽1560|回應2|推薦30 | |
將滿三歲的小女兒上幼稚園前,帶她到<香港大學>健行四小時.這倒不是因為港大今年被<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選為亞洲排名第一的最佳大學,而是冀望她從小沉浸終身學習的氛圍.在這所她眼中<有著爬不完樓梯>的學校裡,十來歲的熱血青年到七八十歲的白髮老翁,都同樣謙卑爬梯上學,教學相長.孩子,幼稚園是妳啟航的第一站,enjoy your trip! 港大聞名於父執輩,多半因國父孫中山.他不僅畢業於此(1887-1892年,當時為港大前身香港西醫學院),1923年民國初創,更重返母校陸佑堂演講.當年報章頭條是這樣記載: 1923年春天,孫中山離開上海,南下廣東,順道應香港大學學生會邀請訪問母校,作公開演講。他於2月20日上午十一時抵達大禮堂(後稱陸佑堂),出席者四百餘人,非常熱鬧。多位同學合力用藤椅把他高高抬起,由大門一直抬至大禮堂講台上。 孫中山身穿馬褂,頭戴氈帽,精神奕奕,用英語演說,題目是《革命思想的誕生》。他一開始便說:「我心情有如歸家,因為香港與香港大學是我知識誕生之地...」 孫中山演說完畢,學生歡呼鼓掌,又有學生五六人將孫中山抬至大樓大門外空地拍照,歡聲震天至下午一時方散. 那張難得的照片,港大原相改鑄銅像,永存荷花池.置身其中,荷花靜謐,古樹參天,【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油然而生. 這就是從門口抬國父到陸佑堂演講經過的石階 近代人熟知港大,除了學術成績婓然,造就無數中,港,東南亞優才外,推波助瀾的還有張愛玲.港大一向被視為是張愛玲奮發文壇的台階,1939-1941年她因戰亂棄倫敦大學而就讀港大文學院中文/英文科,成績優異獲獎學金.華洋雜處的殖民百態,激盪張愛玲寫下第一篇公開作品<我的天才夢>.1941年日軍入侵,香港淪陷,張愛玲在港大臨時醫院擔任看護,這段歲月際遇,更讓敏感的她,飽嚐世態炎涼,見盡人生百態.之後的<燼餘錄>,<色戒>,<傾城之戀>,甚至<小團圓>,處處盡書張愛玲的港大足跡. 【幾千里路,兩年,新的事,新的人.戰時香港所見所聞,唯其因為對我有切身的,戲烈的影響,當時我是無從說起的. 】<燼餘錄>張愛玲. 張愛玲港大學生證,相片來源:香港明報 張氏文學膾炙人口,當年她的教室/禮堂----1910年奠基興建的校本部大樓陸佑堂,遂成為港大最著名的觀光景點.古典復興式的陸佑堂,以紅磚花崗石為建築主體,大門長窗,白環拱庭,拼花地磚,鏤雕圍欄,雙翼庭園,盡顯殖民風情.無怪乎李安導演的<色,戒>,堅持一定在港大陸佑堂實景拍攝.
本部大樓會議室 上世紀早期古典吊燈 陸佑堂對面,另一棟港大最資深的建築就是孔慶熒樓.1919年落成的愛德華時代建築,白屋圓頂,挑高天花,紅毯旁梯,雕花窗欞,令人第一眼就沉醉其懷舊風情.原來這曾是學生會大樓,二戰時改為行政部,現為音樂系址,名符其實.
上述兩棟百歲大樓,已為香港政府列為法定古蹟,但在專責維護的辦公室照料下,仍舊正常開放使用,活化古蹟的具體實踐莫過於此.三歲女童或不知媽媽一路叨叨云云,但她記住<讀書就像爬梯>,不進則退,登高而曉天下.
(註:亦有報導指張愛玲戰後重返港大,卻因學費資助問題,與校方不歡而散,終其生未取得學位,並留下對港大/香港愛恨交雜的矛盾情懷)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