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中央研究院許倬雲院士著作《從歷史看領導》,其中關於蜀漢與諸葛亮治國經營之道,有段話引發諸多聯想。那段話大意是說:蜀漢地理位置封閉,倘若劉備諸葛亮能閉守養精蓄銳,以蜀國物產之豐饒,撐過西晉短暫的二代期間後,蜀漢或許仍大有可為。
試著從各角度看看,蜀漢可否閉關自守:
一、地理位置
蜀漢東出三峽長江等與東吳接壤,北大致以秦嶺與魏晉隔鄰,西南各臨羌戎南蠻等諸部落城邦之少數民族。首先,西南二邊少數民族擾邊行為尚不構成大患,但也因交通不便及文明落差,無法有發展性,縱有豐富物產,以當時科技程度而言,亦無法有效利用來增進國力。其次若從東方向從漢江平原仰攻,難度頗高,這也是陸遜停止追擊之主要原因,與演義八陣圖之功完全無涉。最後,諸葛亮若無連續騷擾性出擊魏國,司馬氏一旦傾盡關中之兵南下諸谷道,秦嶺天險又豈能長久相守。
二、國土人口
魏吳蜀三國國土人口比例大約是9:2:1,若三國均休養生息,以生產力約略平等來計算,蜀國要對抗二倍之吳國已屬吃力,況且要面對九倍大之魏國。而人口比亦正象徵著徵兵比例及養活部隊數,以人口增長速率來說,大國人口數恆佔有優勢,這也是諸葛亮在出師表擔憂老兵逐年凋零的莫名恐懼。硬比閉關自守,以魏國國土及人口數相較,國力增長速度又豈只差距等差級數,恐成等比級數。
三、吳蜀聯盟
如果蜀魏互不相理,魏國勢必傾全力對付東吳,縱然東吳一時不被攻克,吳蜀聯盟亦不復存在,失去外交奧援的蜀漢又豈能長久。
四、邊境貿易
蜀國著名的蜀錦、鹽、絲棉物品,透過邊境貿易向魏國輸出,用以輸入農耕鐵器、兵器及耕牛戰馬等,與東吳貿易方面亦無脫離此以物易物模式,尚無貨幣交易結算之機制出現。若蜀國貿然全面關閉邊境,光靠與西南等少數民數交易量,不足維持整體國力之運作。
蜀國如果沒有諸葛亮用心經營藏富於民,恐於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後,不出數年即歸於滅亡,而藏富於民的結果,國家軍隊僅維持可游擊出征之性質,這也是為什麼姜維從234年至263年期間,一直沒有足夠兵力北伐,而魏國鄧艾攻入成都時,戶口財產也還算殷實的原因。但這一切,決不是冒險全面關閉邊境所能致。歷史不能重來,所有假設都只是假設,但可以為後世作為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