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大醫生教你:放輕鬆,不焦慮!
2014/03/08 09:32:07瀏覽13|回應0|推薦4
明感覺心臟很不舒服,為什麼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卻找不出毛病?常因工作壓力而感到焦慮,這樣下去會得憂鬱症嗎?為什麼常失眠、頭

 痛,每天總有操心不完的瑣事?現代人的壓力與日俱增,「減壓」與「抗焦」成為生存的必備技能,台大精神科醫師林奕廷提出「抗焦」三大法門,希望大家都能「放輕鬆,不焦慮」,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壓力和焦慮,是許多身心疾病的源頭。」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林奕廷,近期以多年的臨床經驗與豐富真實的案例,出版《放輕鬆,不焦慮》一書(心靈工坊),詳細探討焦慮的成因與種類、對身心造成的影響、與自律神經的關係,以及焦慮症家族的解析與治療方法。

 林奕廷表示,每個人感受到的壓力不同,反應當然也有天壤之別。「適度的壓力,有益成長;過大的壓力,有礙健康。」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焦慮症盛行率約為百分之十七點七(亦即每一百個人中,有近十八個人,在一年之中得到焦慮症),比例相當高。且女性罹病率,約為男性的兩倍,女性的終生盛行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三十點五(換言之,女性一生中,每十個人就有三人可能罹患焦慮症)。

 知「焦慮」所在 少走冤枉路

 林奕廷醫師強調,每個人都 會焦慮,即使是精神醫療從業人員也不例外。如他在受邀參與「台大醫師到我家——精神健康系列」叢書的撰寫時,便感到極大的焦慮。但想到這套叢書的醫療與社會意義時,他很快地就將焦慮放下,並選擇以其做為出書的主題。

 日常生活中,「焦慮」是隨時隨刻都會經驗到的情緒;在精神醫學中,「焦慮症」是最常見的一類精神疾病;甚至在其他專科門診中,許多身體症狀都與焦慮有關。即使如此,人們往往受焦慮所苦而不自知,或是無法擺脫焦慮的惡性循環。

 林奕廷說,臨床常見許多患者,就醫原因是焦慮情緒和相關的身體症狀,但他們的臨床表現和嚴重度,不見得符合任何一種焦慮症;換句話說,任何原因所致的顯著焦慮,都足以影響生活品質,甚至造成「失能」。

 主要是,許多人會感覺到焦慮造成的生理不適,卻未察覺情緒的緊張,所以反覆在內外科門診尋求身體的治療,而走了冤枉路。林奕廷表示:「唯有知道焦慮所在,才能真正克服病態焦慮。」

 如「自律神經失調」,是許多人就醫的原因,但常遭到忽略的是它與「焦慮」的密切關係。台灣許多地方的醫師和患者,習慣用「腦神經衰弱」來指稱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其實,腦神經衰弱有其特別的定義。

 身心不適 從精神保健著手

 對現代人來說,各種身心不適的症狀,愈來愈普遍。讓人困惑的是,明明感覺到身體很不舒服,但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卻找不出生理上的毛病,這時候,就是精神科(或者稱為「身心科」)醫師登場的時刻了。

 在台大精神部門診中,常常聽到這樣緊張的聲音:「醫師,我每天都很不快樂,一點點小事都會讓我呼吸變快、心跳加速,看了心臟科,醫生說心臟好得很,卻要小心得了『焦慮症』,建議我看精神科。我怎麼了?難道我有神經病嗎?為什麼要看精神科?」

 「醫師,我這兩年都睡不好,有時胸悶喘不過氣,又常常胃痛,腸胃科說我是『自律神經失調』,那怎麼辦呀?為什麼我要吃精神科的藥?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神經病嗎?」

 從這些敘述中,林奕廷感覺到患者的心慌,同時,這也是許多病友共同的疑問。「別擔心,到精神科看診,並不代表有精神病。」

 林奕廷說,上述各種例子,不論是「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或「腦神經衰弱」,多半都跟精神壓力有關,所以,要恢復健康,讓身心舒適,還是得從「精神保健」著手。

 臨床案例

 一般來說,人們比較容易注意到身體的不適,卻不容易覺察情緒的壓力和困擾,因此,患者的主訴,往往是從身體症狀開始。林奕廷醫師舉出三個臨床案例來說明:

 【失眠案例】二十三歲的碩士班學生孫小姐:「已經三個月了,我總是要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二個小時,才有辦法睡著。」有許多因素會導致失眠,壓力和焦慮是最常見原因之一。所以醫師會詢問患者最近的生活狀況,是否有明顯的壓力事件,如考試、求職、家庭、戀愛、人際關係的困擾。

 【健忘案例】四十歲的上市公司主管李先生:「最近半年記性很不好,常常忘記要做什麼,我是不是得了老人癡呆症?」四十歲得老人失智症真的太早了,可能性不高。其實,長期的焦慮常常伴隨注意力不集中與健忘,所以,醫師會幫助患者評估自己的焦慮指數,以確認造成健忘的真正原因。

 【火氣案例】五十二歲的家庭主婦林太太:「半年來,愈來愈容易發脾氣。我自己不知道為什麼,先生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許多人處在壓力下、情緒緊繃時,脾氣也就變得不好,但很多時候自己不會察覺到是焦慮的關係。所以,醫師會先了解患者的生活和情緒狀態,幫助患者學會紓壓、釋放焦慮,以改善發脾氣的狀況。

 林奕廷醫師強調,壓力,會導致焦慮。焦慮是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狀態,跟恐懼很類似。不同的是,焦慮往往缺乏明確的對象。如果有具體害怕的對象,那種情緒反應稱為「恐懼」;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害怕什麼,卻仍感到緊張不安,就稱之為「焦慮」。

 焦慮情緒會伴隨生理反應,這是生物應付威脅的本能,但過度強烈的生理反應,會造成身體不適。當焦慮的狀況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時

 ,就可能是「焦慮症」。所謂「症」,是「病態式」的焦慮症候群,會使健康亮起紅燈,甚至讓人憂懼度日,生活品質下降。此時,最好能尋求醫療上的協助,一起「抗焦」。

 抗焦三大法門

 林奕廷進一步提供「抗焦」的三大法門,希望大家都能克服焦慮、化焦慮為助力。

 1「從身到心」調適法:先改變我們面對焦慮時的生理反應,可促成心理狀態的改變。◎腹式呼吸:運用改善生理狀態的呼吸法,可有

 效紓壓。◎漸進式肌肉放鬆:實用的肌肉放鬆過程,能鬆

 弛身心。◎自律訓練與自我暗示:專注於內在生理感受。◎生理回饋:透過儀器訊號的呈現,逐步去調控

 生理功能,進而減輕焦慮。2「由心到身」調適法:讓心情放鬆,由此改變我們的生理反應。◎冥想、靜坐、各種放鬆情緒的方法:淨空思緒

 、自我察覺。◎善用想像:想像美好的景象。3「認知行為」治療法:透過認知和行為技巧,轉換看事情的觀點,去除情緒障礙。◎認知治療:改變看待世界的方法。◎行為治療:暴露練習,克服焦慮。◎認知行為治療:結合認知治療與行為治療。總而言之,壓力和焦慮,是現代許多身心疾病的源頭。林奕廷醫師希望讀者能藉由上述「調適法」,紓解壓力與焦慮,恢復輕鬆健康的自在人生。

 但當受苦於特別的焦慮症,或是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困擾時,也不要諱疾忌醫,尋求正規精神醫療,能協助克服焦慮,重新為生活注入正面的能量。

 林奕廷醫師露出自信的微笑說:「放輕鬆,不焦慮。我們都可以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hn1030&aid=11585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