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10 12:29:07瀏覽1114|回應0|推薦10 | |
老二在馬祖服役時,好友禮耕也在那兒服務,讓我們起心動念,安排一趟馬祖旅行,想趁兒子退伍前去看他們,並領略戰地風光、閩東文物和海島景觀。不過,受限於工作時間,只安排短短3天,雖然搭機去回省時,仍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而已,但與老二同遊,留下的照片已夠我們回味。 〈按:馬祖列島位於大陸閩江口,隔海與黃岐半島相望。國軍於民國(下同)38年進駐,成立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於南竿(在地人稱本島,為馬祖列島第一大島),實施戰地政務,連江縣政府亦設於此,南竿成為馬祖政經中心。但我們馬祖行當年僅有北竿機場,下機後,需轉乘南北竿交通船,前往南竿馬(祖)港。「小三通」於民國89年啟動後,福澳港成為馬祖--馬尾往來港口;南竿機場於 92年1月開場,南竿作為馬祖政經中心和交通樞紐的優勢地位更趨明顯。福澳港是馬祖四鄉五島中規模及腹地最大的港口,因台海兩岸小三通通航,每日皆有船班開往福州馬尾港,故成為馬祖之航運中心,另與北竿、東莒、西莒、東引等四大離島均設有交通船航線;馬祖與台灣之間,則有福澳港、東引島中柱港兩條海上交通航線。自1992年11月7日起解除軍管,尤其設置馬祖國家風景區後,挾戰地、海景豐富資源,發展觀光大有可為。〉 茲依照行程先後、留存相片和記憶所及,整理於後: 首日搭機抵達北竿機場,下機後,轉乘交通船,到南竿馬港(馬祖港之簡稱)上岸,參觀馬祖劍碑、北海坑道。 馬港港口不大,正前方就是馬祖知名地標之一的馬祖劍碑(又稱馬祖之劍),天后宮廟在右側。軍方為了讓守軍時時刻刻不忘保家衛國的使命,特別在此地豎立這座白色劍碑,手握劍把,直插青天,白色劍柄上刻著「馬祖」及國旗字樣,氣勢威猛,耀眼奪目;劍碑四週環繞石獅柱,狀似軍艦頭排列陣勢,戰地前線,自然含有勇往直前、奮勇殺敵的意涵。由於劍碑亮眼且突出,遂成為馬祖精神堡壘,也就成為馬祖港上岸後非常顯著的打卡地標。 昔時,在地鄉民都稱馬港為馬祖澳,曾是南竿西區大村,有媽祖廟座落村中,過去係馬祖出入台灣門戶、海軍基地,常有軍艦停泊港外,有舊街、新街,均曾繁榮一時,唯自福澳港啟用後,商機頓失,而逐漸沒落。 〈按:南竿鄉為馬祖最大島,面積10.64平方公里,係連江縣政府所在地,現在居住人口約4~5千人。馬祖列島地質為花崗岩錐狀島嶼,地勢起伏大且陡峭,南竿係以雲台山為主脈,牛角嶺、牛背嶺等群嶺呈輻射狀四散深入海中,區隔出許多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澳口聚落,如介壽、復興、福沃、清水、珠螺、四維、馬祖、津沙、仁愛等村落,其中,介壽村人口最多,是縣治所在;福沃村福澳港為台馬輪和離島快輪停靠泊碼頭,是馬祖的海運中心。雲台山海拔246.4公尺,南竿最高山,列名台灣小百岳之一,登臨山頂,可遠眺北竿列島、莒光列島與大陸河山,而成為觀光景點。〉 北海坑道位於南竿仁愛村附近一處澳口,是難得一見的戰地景觀:外觀是平凡的兵工開鑿塑像,但進入坑道內才發現別有洞天,浩大雄偉的「井」字型地下碼頭坑道工程如鬼斧神工,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據資料說,高18公尺、寬10公尺,步道全長700公尺、水道640公尺、漲潮時水位8公尺、退潮時為4公尺,地下碼頭內可以停泊120艘小艇,沿步道繞行一週約需30分鐘,由此數據不難推知其規模。當年難得一趟的馬祖行,迄今也僅此一次,在最具知名度的北海地下坑道碼頭,竟然只留下在戶外的兩張照片,或因參觀受限,或太過黑暗滴水潮溼,或海水漲退潮關係,已不復記憶。同樣的,一尾碩大石斑魚標本和其魚拓並陳畫面,尋常難得見到,特地留下記錄,卻也不記得是在何處所見,唉。
〈按:緣國軍「北海案」作戰工程,基於攻防一體的戰略指導與作戰任務需要,由馬祖防衛司令部於民國58年1月起,先後出動2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和1個傾卸車連,編成3組,日夜不停趕工,除了炸藥之外,只靠人力,一鎬一斧,在堅硬的花崗岩裡鑿出坑道,極為艱鉅的工程,歷時2年4個月,始於民國60年5月,在南竿、北竿與東引分別開鑿出可供登陸小艇使用之坑道碼頭,藉以保持戰力。西莒工程則因地質關係,開鑿失敗。〉 次日去東莒,為的是看古蹟大埔石刻、東莒島燈塔。東莒位於馬祖列島最南端,面積只約2.6平方公里,海岸線卻有13.22公里左右長,沿海岸充斥著海灣、礫灘、沙灘、海蝕溝與海蝕柱等,礁石嶙峋,海岸地形多變,豐富而獨特,的確有發展觀光的潛力,可我們想看的是古蹟,沒太分心於海景風光。 拓印於圓領衫上字樣,更顯古樸蒼勁,歷史韻味十足。 大埔石刻位在東莒島最南端,石刻全文為「萬曆彊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筆力直樸蒼勁,敘述明萬曆年間,沈有容將軍於東沙島(東莒)不傷一兵一卒,生擒69名倭寇事功,是馬祖現存最大、最古老的摩崖石刻。國軍於民國42年構築防禦工事時,在山坡上發現一塊刻有文字的岩盤,研判為古蹟,先用鐵絲網圍住,為避免日曬雨淋、海水侵蝕,乃於55年建造懷古亭保護石刻,連江縣政府則列為縣定古蹟。大浦石刻內容印證了教科書所述,明朝中葉以後,倭寇猖獗,侵擾、為害我國沿海,歷史故事一下子就鮮活出現在腦海。據資料記載,閩人董應舉是當時工部侍郎,對家鄉事務關注備至,才會以摩崖石刻方式,讓這段戍守邊防將軍衛民護土的事蹟流傳下來,看了好感動。同時,也連想到馬祖美食--繼光餅,相傳其由來也與明朝清剿閩、浙一帶的倭寇有關,當時沿海倭寇猖獗且行跡飄忽不定,大將軍戚繼光為圍剿倭寇,想縮短軍隊用餐時間,提高軍隊機動速度,所發明的簡便乾糧--繼光餅,圓形小麵餅,類似硬式甜甜圈,中間有孔,可以用繩子串在一起,隨身攜帶,方便行軍時食用。果然,歷史不我欺,在方方面面都留存於生活印記,永遠活在人們心裡。 大浦石刻臨海,西莒在望,隨興眺望壯闊海岸風光,還有似乎荒廢的大浦聚落,沿著山坡地興建的堅實古樸石屋,曾經是東莒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漁村,因漁獲驟減、人口外移,甚至已經成為一處不見人影、雜草蔓生之地了,可惜啊。 〈大浦石刻年代上溯明朝,比清末興建的東莒島燈塔更為古老,但內政部於民國77年僅評列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東犬燈塔則評定為二級古蹟,不知何故?〉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