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9/03 15:35:34瀏覽1231|回應0|推薦9 | |
近年台灣報業環境丕變,香蕉、蘋果、芭樂、鳳梨、檸檬競爭激烈,使媒體與廣告主之間的關係出現傾斜。以前是企業主拿現金排隊等著登廣告,慢慢地媒體很擔心企業抽廣告,其實只要把握新聞核心價值,就能擴大讀者群,廣告自會源源不絕而來。 所有市場原本就是供給與需求的關係,企業主對媒體的態度改變其來有自,原因也不必多說啦,但是身為媒體人,近來常有機會看到企業與媒體互動的一些光怪陸離現象,個人心得是,媒體如果放棄新聞核心價值,自願充當企業「廣告部門」,則將永遠不得翻身。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壹周刊亮相後,搞得台灣名人圈人人自危,有一回周刊主題大篇幅報導某知名美容業女強人上牛郎店,圖文並茂確實引人入勝,但當期雜誌上卻還登著這家業者的廣告,凸顯廣告與新聞脫勾、並不因為登廣告就不報導的策略,頗令人深思。 之前曾看到一篇專文,指稱壹傳媒來台灣不久,卻儼然已成為新的「中央社」,意指台灣其他媒體都引用其報導,顯示其掌握新聞、主導議題的能力確有獨到之處。這項新聞核心,也引起讀者爭相走告,甚至出現「閱讀原版本」的興趣,一時之間洛陽紙貴,直接增加其發行量,廣告效果大增,企業主就算再不願意,也不得不上其廣告。 邏輯呈現得是如此清楚,但仍有媒體為了眼前利益,犧牲新聞核心,惡性循環結局不難想像。 事實上,在南部地區已經有部分媒體確實已經淪為企業的「廣告部門」,因此三不五時就會聽到,那家企業對某報的報導很不爽,於是抽走廣告,記者被長官修理,媒體向企業低頭,企業才「勉為其難」的「逐步」恢復廣告預算,這類媒體根本是看企業的臉色混飯吃。 而企業一旦發現這個招數有用,當然就一再操弄,這類的媒體發行量愈來愈少,報紙讀起來索然無味,發行量愈來愈少,商業廣告的功能喪失,就愈需要企業支援,想再翻身就難囉。 好加在,我待的是一個有「格致」的媒體,老闆們都知道新聞核心的重要,看起來還是粉幸福地ㄋㄟ。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