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31 02:06:17瀏覽4085|回應0|推薦69 | |
南庄吊橋 南庄遊客中心
我為什麼要參加六堆客家文化研習營
作者:黃盛洛教授
一. 前言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務是我生活上的語言; 1941年我在苗栗南庄鄉出生、成長。那時周遭的人,不管是大人,小孩都說相同腔調的客家話──那種介乎「四縣」與「海陸腔」的客家話。
記得六歲那一年,我們舉家遷到新竹縣竹東鎮時,周遭的人,不管是大人,小孩也說客家話,但是腔調不同了,他們說的是海陸腔的客家話,不知不覺中自然也學會了新竹的客家話。
可是回到南庄,家鄉人笑話我說的不是南庄客家話。就這樣新竹的同鄉認為我是苗栗人,南庄同鄉認為我是新竹人。
1962年背著行囊,到台北台灣大學讀書,這一次又增廣見聞:同學中,除了外省人,福佬人外,還有美濃客家人,印尼客,越南客,馬來西亞客。
這些來自四海的客家人,都說相同的母語,都能溝通,但各具不同的腔調。
自那時起我才知道做為一個客家族群並不寂寞,在這個地球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記得1949年入學,上學時老師說的「麼該話」,一點也聽不懂,美其名曰「國語」,從ㄅㄆㄇ開始學,可是教我們的老師,不知是那一省的大陸人,也不知他是從哪裡學的ㄅㄆㄇ,我跟著他的發音,就這樣誤了我學好標準國語的機會。
雖然學不好國語,但也有好處,比方說,我一開口說話,濃濃的客家口音充份展露無遺,尤其在異鄉工作時,我的客家口音,讓我認識了說鄉音的同胞,也這樣交了一些好朋友。
可是時代在進步,潮流是在轉變的,大約在八十年代,個人電腦時代來臨了,中文輸入是必須的工具。用注音輸入是便捷方法定之一,我的不標準國語大大地困擾我,永遠找不到我要的字。退而求其次學「倉頡簡易」輸入法;這篇短文,我就是用「簡易」輸入法完成。
二. 願景
客族與福佬人生活習慣上大同小異,基本上的差別只有一項──語言;客族與外省人的不同,基本上的差別也是語言,因為來自相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大環境中很容易適應,也就這樣,客家文化很快地在流失,尤其是年輕的下一代,很難在他們身上看到客家氣質。
人生匆匆地,一轉眼,我從公職上退休了,回頭看在台灣的不同客家語中,我認為高雄美濃客家人保有最完全的客家文化,不論言語或風俗習慣。美濃人說的客家話與廣東原鄉梅縣的最接近。
如今有幸,魏正岳老師推薦「六堆客家文化研習營」,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從新學習與認識自己的文化。
文化是活的東西,它是隨著環境在改變,隨潮流的進步在充實,因此刻意想保留,或保存留傳下去是很困難的。
要想文化永續傳承下去,最佳的方法是文化生活化,經生活化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去蕪存菁」作用。
在這過程中的副作用是「去菁存蕪」現象可能發生,比方說毛筆可以寫出漂亮的藝術書法,但不實用,不能生活化;又如珠算可做益智用,但它的計算功能已不能與電腦相比。
台灣的環境已邁入知識經濟的時代,休閒旅遊的時代。文化就是知識,善用自己文化,把文化導入休閒旅遊就能創造知識經濟。
因此我的願景:
(1)重新了解自己的客家文化,充實自己文化的內涵; (2)如果有機會,回到南庄鄉,招攬有志一同的親朋好友,配合南庄鄉的休閒產業,共同為文化導覽努力。
三. 結言
中華文化的傳承,能歷久不衰,在中華這塊大地上有千百種不同語言,但卻能孕育出共同的文化。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大家都願意用共同的文字。
相反地,客家話腔調種類太多,如位在南太平洋島國──太溪地的客家話有濃濃的法國腔;南洋的汶來客家自成一格;前中央銀行總裁謝森中的客家話(有北京腔)連外省人都聽得懂。
由此可見語言是會隨環境在改變,也在成長,也在流失。因此沒有所謂標準客家話。但可有共通的漢字,因此客語漢字,詞彙留傳才是正途。用不同的客家話,唸相同的客語漢字。
尋根不一定是要走回頭路,找到原鄉;原鄉往往會是很陌生,認識自已的文化也是一種尋根。袓有明訓「旅居他鄉即故鄉」,我們不用懷疑,我們從那裡來,現在在那裡,將來往那裡去!。
延伸閱讀: 炎夏書聲(黃盛洛教授) http://blog.udn.com/jfeng13x/90241975 人約黃昏後(黃盛洛教授) http://blog.udn.com/jfeng13x/90341257 學佛的老人--台大畢業50周年返校團聚有感 http://blog.udn.com/jfeng13x/80106868 客家緣 http://blog.udn.com/jfeng13x/90578459 母親的呼喚(黃盛洛) http://blog.udn.com/jfeng13x/93427555 我還有淚(黃盛洛)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7702341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