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縣特色學校系列─瑞芳瑞柑國小
2006/10/23 01:57:47瀏覽2608|回應0|推薦7

台北縣瑞柑國小

新興的台北縣瑞芳鎮黃金博物園區已是熱門的風景區,循著往黃金博物園區往九分方向,往瑞柑國小的指示牌並不起眼,即使如此,瑞柑國小已以它完善的生態村為學校打出知名度,每年要接待來自各縣市的教師甚至各國的貴賓,到學校觀摩生態教學模式,參觀之餘更令人興奮地是四季都可以聽到蛙鳴聲,飛舞的蝴蝶、閃著光芒的螢火蟲等也是常見的嬌客。瑞柑國小成立於民國五十二年,學校的學區,最主要是柑坪里。柑坪里(舊名柑仔瀨),乾隆年間由賴世和與陳登所開闢,是瑞芳鎮開發最早的地區,是當地通往宜蘭的交通要道。賴、陳二氏就在這裡開設一家雜貨店,店名為「瑞芳」,來往商旅或附近居民所需日常用品,均靠「瑞芳」商店供應。後來,居民外出不再稱呼地名。隨著瑞芳地區的發展,再漸漸開發現在瑞芳的逢甲路一帶。當地人通稱柑坪里為內瑞芳,現在的市區為外瑞芳,兩者相距1.5公里

 

處在寧靜山區的小學校,聽不到吵嚷的車聲、人聲,白天有孩子快樂的歡笑聲,夾雜著偶或聽見的蛙鳴聲,入夜後更有蛙族的大合唱。瑞柑國小現有一百多名學生,從入學開始,融入教學的生態知識,讓學生練就隨時觀察生態的好本領。趴在生態池邊,學生抓著拉都希氏赤蛙,另一頭還有同班同學正在忙著與台北樹蛙〔奮鬥〕,學校老師會指導孩子,抓住青蛙時,要先用手蓋住它,過一會兒再打開手心,這時蛙兒才不會急著想逃走。

瑞柑國小校門外圍牆畫藉各式生態,尤其醒目的是蝴蝶、青蛙、螢火蟲,這可是瑞柑三寶,標出學校的特色,進入校園,學校沒有豪華的校舍教室,教室區圍著種滿花的內庭園區,依山的教室後方,有生態池、小橋流水,還有一條為疏洪用的〔疏洪道〕。教室區盡頭,走上一個小坡,是標準的操場,一個有著大青蛙造型的司令台,說明了學校的特色。

 

瑞柑國小從八十六年十二月開始營造生態村的環境,前校長林文生(已調到汐止崇德國小)說,當時是想要利用學校的地理環境,得知對蛙類很有研究的楊懿如博士以當地的台北樹蛙為研究對象後,向楊博士請教後,決定做開放式的生態園區,花了一百多萬元,八十七年十二月,瑞柑國小開放的生態園區完成,才完工三個月,生態池就已有滿池的蝌蚪,全台灣目前約有卅一蛙種,可以在瑞柑國小觀察的就有十六種樹蛙、兩種蟾蜍。還有三種螢火蟲、卅多種蝴蝶與數不清的昆蟲。

 

林文生強調,生態池發展出生態村的構想,讓學校四季都有花草樹木、昆虫等可以觀察學習,但教小朋友觀察只是教學的一種,更不只是自然科學的一種,一定要再結合、融入教學,才能活用生態教學的構想。

 

林文生以自己的教育理念激發老師學習興趣,邀請專家學者講解樹蛙、蝴蝶、植物生態等,學校設計了學習單、學習護照,完成一張學習單可以獲得「生態小學士」認證,三張認證可以換一張「生態小碩士」,五張生態小碩士且經過生態解說員考驗,可以獲得生態小博士。

 

當時的學校教務主任張文斌帶著四至六年級學生每週要觀察、記錄樹蛙或學校昆蟲等的生態。設計了〔小偵探柯南生態觀察學習單〕這可是要學生與家長、老師共同完成,日前學校因為選舉補假,約好晚上要觀察青蛙,孩子向父母報備後,興趣盎然地摸黑參加,一名白天上安親班的孩子,即使沒得休息,仍堅持要到學校,因為這是興趣所以一點都不辛苦。觀察完了就算了嗎?功課還未結束呢,張文斌說,學生要寫日誌,要寫觀察記錄等,而且要透過電腦上傳資料,家裡沒有電腦,學校開放使用。

 

林文生說明,這系列的過程,主要目的訓練學生有基本的能力,包括組織、觀察、知識管理、探索的能力。老師引導觀察只是教學過程的一種,知道青蛙的習性,只是知識的一種,知道並不特別,重要的是要藉由學習的過程培養一輩子都用得到的能力,從觀察到組織、分類再重組後能夠報告分享,每一個環節都是訓練。他指出,學校曾有老師以一片落葉設計出教案,落葉如何連接教學,老師巧妙地以葉子從在樹上到掉落,象徵一個生命的歷程,這樣有感情的涉入就能引導學生去體會大自然、去觀察生命的奧妙,這就是教學與自然環境結合的例子之一。

 

學校後山還有一個水庫,只要遇大雨就會有大量雨水沖下來,學校充分利用,花了一點建設經費,蓋了蓄水庫,一年可以省下廿公噸的山泉水,做為生態園的用水,既環保又省錢。

瑞柑國小在台北縣瑞芳鎮明燈路一段十八巷十三號,電話(02)24971009,網址是http://www.rges.tpc.edu.tw/,有興趣者不妨造訪學校生態村,可以了解各種蛙類,還可以參加聽蛙聲辨識青蛙的測驗呢!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sicasun&aid=504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