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08 01:20:24瀏覽2460|回應2|推薦7 | |
明知日劇不再是主流,但仍堅持每天看日劇的哈日族,對於夏季有點雞肋的日劇幕前陣容名單,不知應給露出什麼表情才好。(先對夏季日劇主演的粉絲們致歉) 現在的確可以稱為日劇的「冰河時期」,而不是「寒冬時期」,因為「寒冬」過後會有「春天」,但「冰河」呢?卻看不到融雪的時刻何時來臨。 【收視低迷的現實】 收視的確不是檢驗劇集質素的唯一標準,卻是廣告商會否繼續投資的唯一指標。(有收視但得罪廣告商的話,下場或者比低收視更慘,參考2014年冬季日劇《明天,媽媽不在》廣告商撤贊助事件。)近年日本業界一直嘗試推行結合錄影情況的「錄畫再生率」或結合推特的收視,試圖說明仍然有不少人追看日劇,只是廣告商關心的並不是有多少觀眾還有看日劇,而是他們如何在觀眾群當中推銷自己的產品,所以到現在「錄畫再生率」仍未能取代收視在廣告商心目中的地位。 而整體收視低迷帶來的殘酷現實是,不只製作成本被削,台前幕後陣容「縮水」,日劇檔期亦被砍掉。近期最佳說明例子,就是春季富士電視台收掉曾經盛產經典日劇如《跳躍大搜查線》系列的火9(星期二晚上9時)時段,改成綜藝節目時段。 連不應受收視限制的國營台NHK(因為他們會硬性規定向日本國民徵收費用),也頻頻表示對收視的焦慮(像大河劇《花燃》屢創新低、晨間劇《阿希》每周收視是否突破20%,甚至連短篇劇《64》收視不濟等被廣泛報導),「收視」在日劇界所扮演的地位,應該超出一般觀眾想像,個人甚至認為,某程度是近年日劇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準下降的因與果?】 總有人批評現在日劇劇本不行,並經常以過去黃金時代的經典日劇作例子,起勁(甚至自以為是)地批評現在的日劇有多難看。的確,日劇現在正面對全方位的問題:除了上文提到時段被收掉,突顯高層的不信任之外,改編(漫畫或小說)、翻拍、多年後拍續集的情況,亦說明劇本荒的嚴重程度。(但當你看到連《24》、《X檔案》也要挖出來拍續集時,證明劇本荒問題世界大同。) 同時有指日本電視觀眾高齡化,亦是電視台製作日劇時「舉步維艱」。為了爭取更穩固忠心的高齡觀眾群,電視台在製作節目(包括劇集)就內容及模式上會逐漸向高齡觀眾靠攏。像近年高收視日劇如《半澤直樹》、《相棒》系列、《Doctor X》系列,有數據指主力觀眾群為M/F3(即40歲以上),其內容多為勸善懲惡類,講求痛快、為小市民出氣,劇集模式則走單元路線。電視台為了爭取收視數字上的成功,一窩鋒拍攝相似類型的劇集,同時有機會把年輕觀眾推開,令他們進一步「遠離電視」。 不過儘管常說「高齡化」,意外地日本人並不像海外劇迷那麼戀舊──被海外奉為傳說的前輩級演員紛紛復出,並沒有在收視上看到效果,還一個接一個被批演技固步自封,停留在過去時代(最近的例子是《怦然心碎》的山口智子)。難道在演員方面,日本人是徹底奉行「斷捨離」概念? 製作人面對觀眾的口味「似有準則實無準則」應該疲於奔命吧?難怪民營電視台(即NTV、朝日、富士、TBS及TV東)製作的黃金時段日劇越來越陷入模式化,連日本人自己也不看日劇。 【曙光:收費台能取代民營台嗎?】 近年託福於某種渠道盛行,海外觀眾有機會看到日本的收費頻道wowow製作的日劇,像近期有《暗之伴走者》、《替罪羊》、《天使之刃》等等,演員陣容越豪華,拍攝手法像電影,水準及追看度比民營電視台的日劇更高。 Wowow台的日劇能不受傳統民營台的束縛,按照劇種及故事本身制定集數,發揮空間比較大。雖然一樣要抓觀眾(=收視),但比起民營台的實時觀眾,收費台要爭取的,是消費力較強的觀眾吧?不知不覺間,收費台的高質素製作令日劇更加「分眾」、「小眾化」。 儘管海外觀眾可以詳列這些日劇的優點,甚至「從上而下」指這些有質素的日劇如何把民營台比下去,但wowow在日本的訂戶有多少?普及率有多少?(限於時間未有空查出以上資料)就算劇集有口皆碑,一般日本觀眾有機會看到嗎? 觀眾當然可以說「我們想看的只是好戲」(事實上亦只能有這種要求),但面對各種非戲劇本身(演員、劇本、導演)因素干預下的大環境,或者只能無奈歎息。 【其實是純粹一篇有感而發的落落長文而已…】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