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5/10/23 23:43:03瀏覽303|回應2|推薦2 | |
台大師生溫馨送暖
上星期有空特別撥冗去一趟台灣大學,方進入校園我就感染到台大自然蓬勃與熱情洋溢的學術風氣,如果老天願意為我敞開這個就學機緣,讓我在餘生僅存的時光還可以去全國第一學府沾沾文學的風潮。
◎去圓一場夢吧!
我感恩的是大家都願意包容體諒我的缺失與脆弱的健康,返家在捷運站時我就順手翻書閱讀,這一趟台大溫馨的洗禮,讓許多師生嘆為觀止,他們許多師生都非常善待我,也了解我的健康狀況,但是我依然秉持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為自己的人生圓一個夢想,老師告訴我「如果你的人生有個理念和夢想,就去圓這個夢,不要讓人生留下一個未完成的遺憾!」即便歲月無情、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儘管人群中有很多殘酷的現實存在著,但是我依然深信在社會的某個角落永遠存在著人性最樸實善良的本性,返家時我乘坐在捷運車廂內,細細品味台大師生對我的關懷與善心善念。 想起即將離開台大校園時竟然遇到一位師父去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他感動於我的好學不倦與學海無涯不進則退的真諦。暢談勝歡之後,這位師父就送我一本詩集,乍看之下我感動萬分,師父知道我喜愛詩詞散文---等文學佳釀,便特別與我結緣,送了一本曉雲師父的詩集---泉聲。
◎ 曉雲老師的詩詞作品
拜讀曉雲師父的詩集與生平輩景,讓我感觸良深。於是 在此摘錄一下游雲山女士的詩詞:
蓮花 又坐在窗下發呆,手中之畫掩住了。 窗外涼風掠過樹葉發出颯颯之聲。 發愁;心裡的悲傷啊!已像個無底的幽壑了。 悲傷作勢,說要與生命共存亡。 人世間的痛苦,就是人世間的生活。 設想可能逃避的方法,便將自己關在深山絕領中。 然直冰水風雨之時,沒有方法不悲憫那在艱險山路 上的行人。 深深埋藏這苦味罷;不見得那碧水池中亭亭玉立著 的蓮花。
好奇之餘便上網搜尋有關曉雲師父的維基百科,拜讀師父的簡歷介紹後,讓我為之動容不已。他默默為台灣這群學子創辦了一所華梵大學,這樣博愛的胸襟感動很多人,就暫時把維基百科的簡介放上我的部落格,讓我好好反躬自省這樣偉大的情操與風骨。
◎華梵大學的創辦人…游雲山亦即曉雲師父
釋曉雲(1912年-2004年10月15日),廣東南海人,俗名游雲山,字青峰。畢業於香港麗精美術學院及南中美術研究所,早年從事文學美術研究,繼而師事嶺南畫祖高劍父先生,有「嶺南女畫傑」之雅譽,民國24年創辦「文風韻苑」。對日抗戰期間於四川皈依昌圓老和尚,後負笈印度遊學四年,研究古印度文化及印度藝術,並任泰戈爾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講授中國繪晝藝術。民國47年,依止天台宗第44代祖師倓虛大師出家,自此更由禪而鑽研潛修天台教觀與止觀。 民國56年,應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之聘任,主講於哲學與藝術兩研究所,為永久教授,同時並任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之職,期間創辦蓮華學佛園、華梵佛學研究所。 民國79年,於臺北縣石碇鄉大崙山創辦華梵工學院,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所佛教界創辦之社會大學[1];民國82年,華梵工學院更名為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招收首屆「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研究生和「中國文學系」學生,將人文與科技融合一爐;民國86年,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升格改制為華梵大學,學校理念為「覺之教育」[2],並以「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為創校宗旨,「德智能仁」為校訓。 曉雲法師是教育家、藝術家、哲學家,也是中外馳名之般若禪行者;思想融合中國儒佛文化之內涵,著作等身。法師亦發願終身不建寺院,不任住持,矢志為佛教教育與社會教育奉獻心力,精研「覺之教育」,為佛學教育與藝術教育創造人間淨土以為終身志業之禪行者[3]。1997年榮獲行政院頒贈行政院文化獎。 曉雲法師於民國93年10月15日圓寂。 民國101年11月25日位於華梵大學的「曉雲法師紀念館」落成。 ◎愛與善的結合
我在捷運車廂上拜讀她的詩詞作品,這一趟台大行帶給我的豈止是人與人間最單純簡樸的意境與美善的胸襟?重要的是我讀著「泉聲」的詩集,一方面謝忱台大師生對我的寵愛,以及圍繞在我身旁的美麗天使,這分溫馨的感懷讓我在捷運車廂上默默地留下兩行清淚! 這是一場大愛、美麗與良善的結合啊! 我又何其有幸接受這般的寵愛? 此時裝在眼眸裡的兩行清淚,就讓他恣意的流、流、流…流向殘垣斷壁裡的那些在風雨飄搖的青草,讓平疇綠野的青翠草香環繞著寰宇,彼此都沉浸在詩與明媚風光的雲煙裡。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