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07 11:42:59瀏覽7577|回應21|推薦142 | |
引用文章蘇花高撕裂花蓮人 引用「聯合晚報」報導的這個標題,在今年也曾被「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使用:「高架橋撕裂了西雅圖人」。也許西雅圖的例子和「蘇花高」的背景,不能相提並論,但其決策過程,是我在台灣從未看過的,故記下這次的經驗。 這要從一座「阿拉斯加路」高架橋(Alaska Way Viaduct)說起。這座高架橋於1953年興建,將近55年的歷史。這條高架橋貫穿西雅圖市中心,連絡西雅圖南北方向,是重要的貨物運輸公路,因此車流量很大,每天高達11萬輛(我看到一則報導,說台北的建國北路高架橋車流量最多高達每小時2千輛,若換算一天24小時,也僅有4萬8千輛)。由於車流量漸增,橋齡也漸增,加上2001年西雅圖發生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讓這座高架橋成為西雅圖交通的主要話題之一。 華盛頓州的現任州長貴格爾(Christine Gregoire)於2005年上任後,算是積極任職的州長。例如她在州政府進行一個 GMAP (Government Measurement Accountability and Performance)的績效評量,讓政府各部門設定年度目標,於年底檢討,在州政府議會期間,各部門提交給立法委員的,不僅是預算,也要提出目標達成率,跟公司行號一樣,讓政府辦事效率透明化,算是很有新意的政策。對於交通專家不斷提出有關高架橋的安全警訊,這位問政認真的州長,自然也投入高度的關注,責成交通局花了3百多萬美金做出各種評估,最後認為將這條高架橋拆掉,重建新的高架橋,是最有經濟效應的方式。 州議會也促請西雅圖市議會通過高架橋的改建方案,否則必須提出替代方案。結果市議會提出的方案,是開挖地下公路隧道。市議會的理由,是地震發生時,隧道比高架橋安全多(1989年的舊金山地震使高架橋斷裂,造成傷亡)。 此外,西雅圖市中心有美麗的「海岸碼頭區」(Waterfront)。新建的高架橋面積將更廣,雖可讓更多車子通行,卻遮住了美麗的景色,若興建地下公路隧道,將可還原碼頭區美麗的風景。缺點是隧道的興建成本高達美金34億(近新台幣1,132億),比高架橋的28億(近新台幣932億,蘇花高興建成本為930億)高上許多。 儘管西雅圖市長尼可斯(Greg Nickels)認為西雅圖籌措財源不會有問題,但州長已擺明了只給28億,州政府不會補助額外的經費;其次,交通局針對隧道方案,另外花了3百萬美金去研究,發現隧道的設計功能,有些地方被裁定是不合法的設計,安全性堪虞,於是把這個替代方案退回。結果,同屬民主黨的州長和市長,卻在這個議題上,僵持不下。 去年底,州長向西雅圖市政府喊話(其實可以「逼迫」來形容),讓市民表達意見。西雅圖於是在今年三月,舉行了一場「通訊投票」,對象是所有的西雅圖市民。其實這次的投票有點「賤」,因為這個投票沒有法律效力,純粹是「傾聽人民的聲音」。如果市民多數贊成高架橋,那州長就有正當的理由,繼續進行下去。如果市民多數贊成隧道,議案中也明說了,州政府是不補助差額的,萬一西雅圖市向市民徵收,市民也無話可說。 西雅圖市民是在二月時,開始收到投票手冊和通知信。投票手冊說明有兩個議案,議案一是「地下公路隧道」;議案二是「高架橋」。投票手冊不但以圖畫說明兩個議案的定義,還分別列出兩種議案的優點和缺點。市民在確認地址無誤後,也要在表格中簽名後寄回去。 投票通知於二月底寄達,市民要針對這兩個議案,分別投下「贊成」或「反對」的票,然後寄回選票,或送到定點的收票中心。 投票結果,西雅圖市民以70%的反對票,否決了市長的議案一,卻也以57%的反對票,否決了州長的議案二。 議案一以懸殊比例否決,主因是成本高;此外,西雅圖市民早已耳聞波士頓被稱為 Big Dig 的新隧道,也是美國史上最貴的公路專案,銀子花了大把不說,目前漏水問題非常的嚴重,讓西雅圖市民心生陰影。 議案二僅以些微差距過半數,可見西雅圖市民在「交通便利」和「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掙扎。 兩個議案都被否決了,西雅圖市民要的是什麼? 這要提到另一個「程咬金」,名叫彼得•史坦布儒克(Peter Steinbrueck),是西雅圖市議員,此人之父,正是大名鼎鼎的維多•史坦布儒克(Victor Steinbrueck),也就是發起運動和提出議案,終至搶救「派克市場」成為保護古蹟的大英雄(見「西雅圖的百年歲月」)。 彼得在媒體的採訪中,呼籲市民對兩個議案都說NO!因為西雅圖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公路,讓更多車子通行;西雅圖要的是更多的綠地,更美麗的環境,能讓市民休憩,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車潮減少通過市中心,使都市噪音和汙染降低,環保更提升;西雅圖應該做的是公路的重新規劃和導向,讓運輸利用市中心外圍的道路。他指出加拿大的溫哥華市中心,完全沒有高架道路(全在外圍);也許溫哥華並非最方便的開車環境,卻是騎腳踏車、散步的最佳生活城市,而且公車更多,這是西雅圖應當學習之處。 彼得對兩個議案說「不」,當然也會提出替代方案。他認為拆掉高架橋後的空間,直接剷平成為平面道路,並建立大眾運輸系統,例如建立「公車快捷運輸」(Bus Rapids Transit),讓市民進出市中心以公車代步。彼得自己也幾乎都搭公車,即使現在當市議員都不例外。彼得這次的一呼百諾,對西雅圖的影響力這麼大,難怪會有「陰謀論」的耳語,說他想選下屆的市長。彼得立即撇清,連下一屆議員他都不連任,因為他想用更多私人的時間,投注在公共事務上。他還放話給州長,他會拼到「死前的那一口氣」,也要阻止新的高架橋興建。 否決這兩個議案,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西雅圖的港口因為這高架橋的運輸便利而繁榮,若交通運輸造成不便,至少有12萬個與港口或運輸相關的就業機會,將受到嚴重的影響,更別提其他企業,是否會因為市中心交通不便,而決定遷移。這些變動因素,都會牽動西雅圖的經濟。只是西雅圖市民置身在「政治考量」的層層雲霧中,卻仍願意懷抱著「環境保護」的夢想。這個高架橋的最終方案,還要好一陣子才能明朗化。但願這次的投票,能提醒這些父母官們重新思考出不僅有效的解決方案,也能滿足人民、企業、環境的需求。
本文於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