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21 23:24:14瀏覽476|回應0|推薦12 | |
遠離虛擬人生 文/李翊菱 台灣父母生活條件富裕,孩子卻發生偏差行為 不久前聽到一個令人顫慄的消息,日本人與紐約客正流行「虛擬人生」,據說消費者可依個人需求,在網路購買爸爸、媽媽、妻子、女友來滿足當下的需要。二十一世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陷入只和陌生人交談而拒絕與親人接觸的危機,若不快速重建家庭價值,恐怕台灣的青少年問題,不只是單純的課業、交友、情感等,而是連親生父母都可在網路購買,情何以堪?人生走到這個境地,還有什麼意義可言? 最近一個青少年犯了案,任職大學教授的雙親到警察局見兒子,家長所關心的居然是「你養的狗會不會餓死」,而不是他的心情或法律問題。此舉令在場的警員也為之錯愕,親情何以如此疏離? 我到過許多國家,住在當地的接待家庭,對於不同國家的家庭教育有深入的觀察。我的接待家庭,無論生活條件如何,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教養者從不會為個人成就之需,而疏離孩子的生活教育。這些家庭只要發現孩子任何的需求,一定立即停下他們的腳步,以孩子為重。在了解孩子的需要後,經過彼此商討,再進行計畫。不論結果是否為孩子的要求,聞與問就是一種關心。 住在俄羅斯第二大古城「諾夫哥羅德」的米娜女士,是我訪問俄羅斯的接待家庭女主人,她是收入微薄的英文教師。蘇聯解體前,男主人安德魯先生在太空總署擔任研究員,解體後只能做個汽車維修工。巨大的社會地位落差,使得安德魯先生鬱鬱寡歡。我住在空間必須重疊使用,只有一房一廳的家庭裏。令人感動的是,貧窮沒有讓他們放棄孩子的教育,甚至在微薄的收入裏擠出一些費用,讓孩子學習傳統芭蕾舞,也租一架鋼琴習藝。他們的女兒,每天快樂地與我們有說有笑,落落大方。我要離開的那天,她還協助母親在狹小的廚房裏,共同準備大餐來為我餞行。 反觀台灣父母生活條件富裕,孩子卻發生偏差行為。真正的教育不能與生活產生斷裂,首先要檢討的是父母本身。你是否常讚美、鼓勵、關心、尊重孩子?是否為成就自己的事業,以致失去耐心而忽略孩子的感受?是否怕孩子變壞而圍堵他們的人際關係,卻又希望孩子有好人緣? 家庭想要把孩子帶往何處,應由成長過程來定奪。請探索內心真正所需,勇於面對。讓智慧的抉擇,帶領我們陪著孩子遠離虛擬人生。 本文摘錄自《PChome電子報‧講義堂幸福報》 |
|
( 創作|其他 ) |